第一部分:西街的由来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古香的木楼,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
西街列屋成街始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4-741年),东起双门前(即今钟楼下),西至唐故城西门―――素景门(址在今孝感巷口)。
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兄弟入据泉州,时值干戈荡析之际,为加强防御,乃于泉州城内创筑子城,设行春、肃清、崇阳、泉山四门。肃清门即子城西门,在当今西街新街与裴巷之间。
天佑元年(公元905年),王延彬权知泉州军州事,以其妹为西禅寺尼,因拓城西地以包寺。西街因扩城延伸至今甘棠巷口。
五代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州城加重版筑,西城门(此时称“义成门”)又移至今西街西端与西环交叉路口,西街随之延伸。至是,西街路线基本定型。
西街成街至今历经了1300年的沧桑岁月,直至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拓改马路之前,沿街建筑时迁代谢,但至今尚未见有文字记载或图像记录。综合清道光《晋江县志》及近现代其他文献资料记载,清末明初,从西街头到五塔巷口直街中尚存的公共建筑有造士坊、多士坊、会魁坊、肃清门楼、父子承恩兄弟进士坊、清时名贤解元坊、进士坊、状元坊、都宪坊、恩荣坊、孝感坊、世科坊等。近百年来,西街因建设或破坏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位于开元寺右、西塔前大街中的清黄培松“状元坊”,因坊主任广东协理提督时参与审判广州起义的革命党人,引起公愤,泉州中国同盟会支部遂发动众将其坊拆毁。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旅菲华侨宋文圃购置肃清门外西街北侧粘氏旧厝,改建为大三开间双
护厝,前至置大石埕,埕东南角辟门,上嵌石匾“洲紫新筑”。据近人陈祖泽《温陵探古录》称,粘宅一直保存明易学名家蔡清“蒙引楼”,宋文圃改建大厦时拆毁。
变形计崔子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泉州市政局拆西街至开元口,紫云屏不动,留于路中(后南移至今址),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全线完成,并铺筑水泥路面。据悉,当时的承包者在收取一笔捐款(一丈宽店面须交三十元)之后,只是在西街头至井亭巷口一段,铺设石板;而在井亭巷口以西,则只铺上一层赤土。雨天路滑,行人稍不注意,随即跌倒。商店无法营 法国电影两小无猜
业,只得以砖石让顾客垫脚,一时妇孺皆骂。又因廊沟修砌不直,污水不能流入西街桥,反而积聚于开元寺口。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基督教泉南堂牧师吴炳耀扩建泉西堂,包括教堂、钟楼和牧师楼,为砖混结构、欧式建筑风格。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拆卸甲第巷口“恩荣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街临街片区内南北两侧陆续盖起一批骑楼式洋房,约20余座,比较分散,除极个别地段,均未成片联。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省政府因抗战下令拆除肃清门楼。
1956年开辟新华路。原西塔西侧西街两旁民居辐辏,南侧乃沪江陈姓翰林第,当街明广东提学检事赵缶“清时名贤解元进士坊”(在西踏前)与明都御史朱鉴“都宪坊”(在解元进士坊西,翰林第前)全部拆除。1973年再次拓展加宽。
1958年征用西街头粘氏、史、傅三座大宗祠及周围平房、闲杂地,建造福建省第一座宽银幕影剧院。影剧院前辟广场,濒街设置宣传广告栏,1959年落成。
1965年在肃清门楼遗址南侧,即会通巷与子城西濠之间辟建西菜市场。不久,濠沟沟面覆盖为路面。
1967年,翻建水泥路面。
1981年,翻修西街路面。
1998年,整修西街路面,包括自来水管改造和两侧合流制边沟扩容。
近年,开元寺将山门殿大门口两旁店铺拆除,建为八字外墙。旧时寺口两侧多为销售民间丹膏
丸散古老中成药及青草药店铺,如“秋水轩”、“丹水堂”、“鹏山堂”等,后来部分铺子改营旅游纪念品。
朱莉和皮特第二部分:西街的特
发给领导感谢新年祝福语简短(1)开元寺及东西塔
泉州开元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元寺作为古代大型公共性建筑, 其大型院落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中的重点。高大雄伟的东西双塔与平铺式的城市布局相对比, 丰富了城市的天际轮廓线, 是古城最为突出的城市景观和泉州的标志。
开元寺对于整个街区的经济活动和城市生活有很大影响。首先, 开元寺是重要的佛教寺院, 香火旺盛, 西街两侧有不少是经营佛具用品的商店, 农历每月廿六的传统进香活动是一
种生动的宗教民俗活动,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真实写照; 其次, 作为著名的景点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 带动了街道的相关旅游服务业。
( 2)街道坊巷格局与传统视廊
2012山东专升本
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西街地区一直保持着传统城市鱼骨状!的街道坊巷布局。西街道路现状12m, 街道空间尺度宜人, 各支巷保持了较好的历史风貌, 大部分在6m以下, 线形曲折, 汽车一般无法通行。从西街进入两侧的支巷, 人们立刻可以感受到环境气氛的突变, 摆脱了街道的喧闹进入另一番安静的天地中, 巷中两侧的民居建筑及巷道本身丰富的空间
散发着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这也体现了传统城市街巷的功能划分, “街是商业店铺的集中所在, 巷是联结各住居院落的入口”。从街到巷再到院落住家,逐步从公共性向私密性过渡, 这种街巷布局正是西街地区面貌特重要的组成部分。西街地区的街巷格局中有多条传统的景观视廊,如东街、西街、新华路某些位置望塔的视廊, 象峰巷望东塔、三朝巷望西塔的视廊, 威远楼望双塔的视廊, 等等, 是严格保护的对象。
( 3)肃清门遗址
唐子城西城门肃清门, 位于现西街裴巷南口与井亭巷北口之间、肃清桥(早废)东侧, 宋初子城只留肃清、行春、崇阳三城楼, 后一度废圮, 清乾隆十七年重建, 民国期间又遭拆毁, 其遗址是反映泉州城建历史的重要空间节点。
( 4)城心塔
在井亭巷北口民宅内城心塔, 据塔身须弥座题款, 明万历元年、清乾隆十四年两次重修。1983年被列为泉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泉州传统院落式民居
街区内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民居, 主要有旧馆驿民居保护片区, 其中分布着大量保存较好的民居建筑,集中展示了泉州民居各个时期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具有尺度宜人的街巷风貌和亲切生动的生活氛围, 其平铺式的院落体在空间形态上衬托了开元寺和东西双塔的雄伟壮丽。
第三部分:西街开发现状
( 1)沿街建筑与街道景观
沿街建筑有一部分是近代风格的骑楼建筑, 由于民国时期拆城辟路中存在严重的只拆不建的现象, 这些骑楼断断续续, 不能形成与中山路一样具有良好整体性的街道空间, 大多数骑楼店主更是将外廊部分纳入室内营业面积; 尽管多数骑楼许多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 但仍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对于保持街道立面景观的历史韵味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许多沿街建筑只是普通简易的搭建房屋, 多为沿街瓦作坡顶形式, 大部分也已经破败不堪, 对于街道
景观有不良影响。
( 2)街区居住环境
街区内部建筑密度过高, 有些古民居破旧不堪,经济状况较差的人家只能进行简易搭建; 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家建造私房的现象很普遍, 尽管房屋质量较好, 但与古城环境不相协调; 再
加上产权分割而使房屋之间空间关系局促, 使整体居住环境质量差, 街区建筑空间紊乱无序, 严重影响到街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空间肌理与风貌特。
( 3)历史性建筑现状
街区中有一些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历史性建筑, 由于各种原因闲置、老化、衰败, 从保护文物和城市风貌特的角度, 需采取多样化的拯救措施。
( 4)开敞空间
西街片区现状开敞空间数量不足, 不成系统, 仅有的影剧院前广场也被停车占用, 空间杂乱, 无法形成人们休闲、驻足的场所。
祝福党的一句话简短( 5)道路交通、停车问题
西街街道人车混行, 交通拥挤不畅, 交通混乱; 停车设施严重不足, 只能利用道路旁、建筑庭院与开敞空格间停车, 影响城市景观和人们活动的空间。
( 6)西菜市场
西菜市场北临西街, 处于西街支巷交汇的地方,一方面确实方便了附近市民日常买菜, 另一方面却严重影响了西街街道的交通; 其次菜市场也有碍沿街景观观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