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寻求危中之机
——在当前环境下的中国外交
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高调破产” 为不具有经济学修为的普通民众的日常词汇中增加了一个 “金融危机 的同时,揭开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的序幕。在诸如华尔街风暴,黑星期五,金融海啸等等由经济而蔓延至政治、生活领域的世界性“恐怖词汇”阴云笼罩之下,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和策略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呢?
一、 海啸发源地及其威力——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源自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而这引起了美国流动性的紧缩,信贷紧张,又导致其他国家也受到影响。发展中国家资产市场泡沫的破灭,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日本房地产市场面临压力。所有这些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无关系
美国政府主动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引起危机在房地产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两房”的设立和运作,有效地降低了抵押贷款利率,推动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
美国监管的放松和过于复杂衍生工具的过度使用,加剧了危机的程度和危害。监管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的竞争过于激烈,使根本不具备能力的消费者获得了住房,杠杆率大幅提高,金融资产过度膨胀,信息披露不充分。过于复杂的衍生工具,尤其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得风险评估变得困难,过于依赖于评级机构,也使得风险承担者与控制者严重分离,不利于风险的有效控制。当基础资产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多倍收缩金融资产,引起连锁反应,产生巨大的系统风险。
从危机的结果来看,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事实上是带有全球性的。危机不仅仅表现在美国本土,欧洲、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美国本身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元又是全球最主要的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更重要的是,美国的金融资产被全世界持有,不仅金融机构卷入其中,各国央行也深陷其中。在经济、金融联系如此密切的世界中,这么大的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不可能不波及美国以外,世界各国受到牵连在所难免。
目前,危机还在扩散,已从单纯的次贷危机向其他消费贷款蔓延。由于金融机构的破产压力,股票、债券市场也面临危机。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资本金受到侵蚀,贷款会更加谨
慎,也会有所收缩,加上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在下降,金融危机有进一步向实体经济传递的危险,进而再加剧当前的金融危机。从当前的情景看,危机至少在短期内不会结束。
危机的影响,既取决于危机本身的性质,也取决于危机的处理方法,包括世界其它国家的应对策略。从目前危机发展的情况来看,美国此次危机是一次比较大的金融危机,损失肯定不低于其八十年代发生的储贷危机,是否会达到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谈到的 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程度,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如果控制不好,危机进一步恶化是有可能的。
二、我们在海啸中怎么办?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形势
美国的这一次金融危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波及到了中国。从金融的角度看,危机初期,得益于中国金融体系相对保守和封闭,中国的金融机构直接的对外金融交往并不多,没有大量持有美国的金融资产,包括次级债、 “两房深圳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担保和发行的债券,以及破产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等。但是危机爆发以后,中国部分金融机构入股了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在账面上蒙受了损失。从总体上看,量还不是特别大,还不会引发金融危机。但亏损在金融机构的分布并不均匀,部分金融机构的压力较大,需关注。
此外,中国政府持有大量 “两房债券”和美国国债,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汇储备会有一定影响。但美国政府介入“两房”,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当然,我们仍需要做好各种充分准备,毕竟美国政府没有做出明确的承诺。
当然,美国的金融危机也使得全球资金的移动出现变化,中国可能面临跨国资金的大进大出,这需要重点关注。
从实体经济来看,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给我国的出口、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
但是,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也不完全都是负面影响。在危机恶化之前,世界面临通货膨胀上升,经济下行的滞胀风险。与此相一致,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挑战,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降,通货膨胀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居高不下。美国次贷危机的恶化,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调整,缓解世界能源、原材料以及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的供求紧张状况。更重要的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恶化,严重打击了国际投机势力,石油、大宗商品中的投机因素大大降低,价格快速下降。这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中国通胀的压力,舒缓了中国宏观政策方面面临的困境,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向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上。
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区域的观念开始模糊,世界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共同体,我依赖你生产的袜子,你可能依赖我生产的矿石吴千语林峰这也是为什么远隔重洋的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整个世界“国国自危”。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中国在享受经济影响力增强的硕果的同时,也不得不在世界经济多米诺队列中饱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机感。在地动山摇的时候,明智的人总能保持清醒,明确自身处境,缜密分析之后果断做出可执行的决策。
三、 中国现在的外交情况
  新旧中国国际地位和外交情况的巨大差异准确地阐释了一句话——弱国无外交。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同样可喜的便是中国由备受欺凌的“鱼肉”逐渐变成了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这个“大”那女孩对我说歌词 ,不是地大物博的“大”,而是在国际事务上发表看法受到广大重视的“大”
  综合国力的提升是中国外交情况改善的根本原因,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新中国自成立之初,便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多极化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中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第三世界国家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1. 中国与美国
一个是著名的唯一超级大国,一个是新兴的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中美两国的关系错综复杂。
中美去年双边贸易额已经高达罗紫琳个人资料2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8%。这样的两国经贸合作,给中美人民带来了实在利益,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有人估计,中美贸易带动了美国国内就业人数大概在400—800万之间,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使广大美国消费者得到了好处,也有助于降低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中美在经济、贸易、反恐、防扩散以及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联合国改革、禽流感防控等重要领域的协调合作富有成效,这对双方都有利,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但合作成效巨大的同时,矛盾也此起彼伏。美国抱怨中美双边贸易当中自己赤字太大,但是赤字的产生原因很复杂,其中包括美国除了波音飞机之外,只愿意卖给中国大豆、棉花,还有加利福尼亚葡萄酒,还有佛罗里达的柑橘。而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美国以保护自己高科技机密为由,拒绝出口。
重庆有哪些大学周杰伦歌曲全集
知识产权问题也是美国常常诟病中国的一大理由。 虽然中国已经从立法、司法、执法和教育等诸多方面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2005年中国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3.9万多件,中国法院共受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3500多件。
另外两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便是——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并非朝夕可行,而需要双方保持磋商,以平等友好交流的姿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尽力达成一致意见。这里的原则便是“中国并非没有人权” 和“一个中国原则”
在广泛的共同利益支持下,中美两国自建交以来基本保持着友好合作。
2. 中国与日本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日关系,只能是“敏感”。 伤害民族感情的历史认知问题始终是横亘在中日关系之间的障碍。进入21世纪短短几年间,中日关系经历了数重考验与变幻。
"政冷经热"是对当前的中日关系的最好概括。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时好时坏。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总之,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一度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2007年之前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
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歧。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日本遗留毒气、珠海集体买春、西安日本师生演出、双方民间保钓之争、中日足球赛激烈对抗等,致使两国民间对抗情绪高涨,政治关系不断下滑。
近几年中日首脑互访的“融冰”“破冰”为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注入一丝活水,但历史问题与领土争端引发的矛盾的势头显然掩盖了首脑会晤的力量。
3. 中国与欧洲
欧盟与中国关系的加深,当然是为了共同制衡美国的单边主义。年届75岁的欧盟前驻华大使杜侠都对中国《新闻周刊》直言不讳地说。这位大使对总理欧洲行的评价揭示了中国与欧洲的关系。欧盟对外关系委员会委员彭定康表示,对欧盟的访问极为重要,是欧中关系史上又一重要篇章。他还指出,在过去5年中,欧中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
化。
变化当然来自于中国与欧盟双边的主观努力。1999年主席访问法国时,曾受邀前往希拉克总统在故乡科雷兹省的私人别墅。国际关系中,受邀访问东道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私人住宅,被视为双方关系极为友好的象征;次年,希拉克回访中国,也曾到访的故乡扬州。而去年就任后的第一次出访就到了欧洲。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欧盟虽然在向统一迈进,但是,各国主权仍在,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往往在对外政策上陷入近乎无休止的争吵,统一意见的出台费时费力。10个相对亲美的新欧洲国家的加入,更平添变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在继续巩固和欧盟的关系的同时,加强与欧盟内单独的国家,尤其是主要国家的关系,是一种颇为现实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