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一、引言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是什么歌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全球“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城市,获评“东亚文化之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城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泉州被赋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城市定位,再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海丝故事”是泉州的重要名片之一,是“海丝文化”的宝贵财富,涵盖长久以来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中产生的文献记载、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是泉州在宋元时期进入繁盛阶段时产生并遗留至今的与海洋商贸、文化相关的史迹,体现了古泉州作为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航海和贸易传统,以及因国际交流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特征,“海丝故事”从不同角度勾勒出10至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丝”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其海外传播应被重视,这是发展“海丝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泉州海洋商贸中心的形象,能为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寻更多有力的支撑,对申遗工作大有助益。
二、“海丝故事”的内涵及传播现状
“海丝故事”首先是指和“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典故、记载,以及口头相传的故事、传说等,作为中国与沿线各国交往历史的主要见证,“海丝故事”主要涉及人员往来、经贸交流、移民事迹,以及民俗、艺术等独特的民族文化等,不仅在国内世代相传,也远渡重洋流播海外,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智慧、友好开放的精神面貌。在新时代,探讨更有效的“海丝故事”国际传播,有利于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谋求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之路。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是商品贸易,流传下来的也就多为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的故事,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都有。国家层面包含了各朝各代对外访问,典型代表例如“郑和下西洋”,此类故事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和平友好交流”的外交理念。社会层面则是指福建沿海地区的百姓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展开的商业活动,以及与沿线各国的民间交流,也包括一些民风习俗等,例如,妈祖的传说、“送顺风、脱草鞋”的航海习俗等,这些不仅反映了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更是考证“海丝”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也是记录中国海洋文化的宝贵见证。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闭了百年的国门被强行打开,此段时期的“海丝故事”多为爱国华侨事迹,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许多海外华侨华人想尽办法,为国家复兴奉献一己之力。他们积极开展救国活动,捐物资,建学
校,组织东南亚华人华侨社团,成为“海丝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海丝故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他们都是“海丝文化”一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的则通过建筑、饮食、习俗等得以保存和流传,然而,从早年的口口相传到如今的多媒体化,传播形式一直在进步,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机遇背景下应该有不同的讲述方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人们对“海丝故事”的了解度并不高,对其传播效果的重视程度较低,“海丝故事”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更谈不上有意识的系统性翻译和推介。目前依然没有较为系统的成规模向外传播的途径,虽然有官方建立的“海丝”相关网站,但网站上所呈现的内容有限,对“海丝故事”并没有详细的整理和描述,以“海丝故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能搜索出零零散散的几篇小故事,相关的正式出版物数量也十分稀少,仍缺少一个主流传播平台,尤其是系统的翻译推介应成为下一步推广的重头戏。
三、文化传播模式下的“海丝故事”译介
传统的翻译研究一般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重点研究作品的字词句篇翻译,注重对翻译技巧和方法的研究,而译介学除了研究这些问题之外,还要研究译作的接受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研究的视野更开阔,涉及的问题更多、更复杂。1948年,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即:Who(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后来人们称之为“5W模式”。这个模式对作品译介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由此为基础划分出“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五个环节,可以用
来分析“海丝故事”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译介传播现状。
(一)“海丝故事”译介主体
译介主体,即翻译者和传播者,这是传播的源头,也是作品的传播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由于“海丝故事”题材多、范围广,相关的出版物归类不一,从儿童绘本到历史纪实,无固定的原文文本等难以快速定位,所以译者的选择也有很多。但无论什么版本,译者们需要考虑的是,面对中外文化差异时,该持何种文化立场。是偏向译入语文化,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读者可以更好地接纳和理解故事内容?或是保留源语言的语言风格,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读者能够充分体会原文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有时候确实不好拿捏。
译者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传播的效果。应该说,中国文学
泉州申遗背景下“海丝故事”译介新思路
陈恒汉 廖纳敏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泉州申遗的实质就是文化传播,通过分析“海丝故事”的内涵和传播现状,梳理跨文化传播模
式下“海丝故事”译介的方法与策略,可以讲好“海丝故事”,更好地输出“海丝文化”,并为中国文化译介及其走出去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开辟新思路。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海丝故事 译介模式*本文系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2019年重点课题“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背景下‘海丝故事’译介研究”(编号:2019C15)。
丝  路  视  野
一直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探索着,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及词语等都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而文化差异就是传播的最大难关。“海丝故事”传播注重的是包容、共生,当它们流传在异国他乡时,本身就融合了“海丝”沿线各国的文化,共同的记忆也让译者们在对应外文资料时往往有例可循,这是“海丝故事”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也是译者可以主动对接的因素。因此,在译者的选择方面,中外合译是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常用模式,海外华人或国外汉学家参与翻译工作无疑能为作品的归化提供更好的意见,尤其是在选题话语方式,挑选对等元素方面有先天的优势。
(二)“海丝故事”译介内容
“海丝故事”最早是由许多小故事汇聚而成,其中包含许多零散的民间故事,因此,故事的搜集和整理十分重要。当然,译介内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时代变化,内容的选择标准也会不断改变。译介
内容的选择需要有民族独特性,并且符合世界主流价值观,符合海外作者的审美。是否能够弘扬与传播文化一向是内容选择的主要标准之一,作品内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否能引起目标读者的共鸣也尤为重要。
在选择译介内容上,不能自说自话,要加大以“海丝”沿线国家为讲述内容的选题策划的比重。梳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集、交往的生动故事,以双边或多边友好感情为切入点,深度挖掘与“海丝”沿线国家间友好交往、互助发展的丰富题材,这些内容让海外读者感觉亲切,易于接受,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海丝故事”走出去的传播力,更可以增进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珍贵友谊,向他国民众展示中国友好、善邻的大国形象。
在价值观方面,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故事。例如,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海上丝绸之路风情艺术双语绘本》系列,内容多为与东南亚国家相关的民间传说,充满“正能量”。除去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故事展现出与中国相符的“普遍共同价值”,例如“和而不同”“艰苦奋斗”等,能够在为孩子们科普“海丝文化”的同时传播中华美德。
(三)“海丝故事”译介途径
译介途径是内容得以传播的方法。传统的传播途径包括发行和出版,以及海外的媒体报纸等宣传活动。如今,“海丝故事”的译介途径并不单纯依赖传统途径,而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
网、自媒体、社交媒介等各种非传统途径,能使故事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更让人喜闻乐见。虚拟及现实平台相互配合,从线下的博物馆、书籍,到线上的“海丝”关联网站,实现了多方位传播,多渠道传播,从而深入人心。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传播途径应当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借助出口商品的文化附加值。茶叶、丝绸、瓷器是传统的热门商品,在远销各国的同时也把茶道、禅宗文化、瓷器文化传播到了海外。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本来功能之外的附加价值的需求增加,我们如何在出口产品的生产与营销过程中有机结合“海丝故事”元素,打造特文化品牌,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成为当务之急。当前,以“海丝”元素为素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与港澳台等发达地区合作的方式,产品与技术的原创性还需突破局限,实现素材、制作与营销的原创。又如,旅游业是“海丝”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泉州因为申遗,更是致力于“海丝”遗迹修复和重建,并将其打造成泉州的主要观光景点,“海丝故事”
便可与遗迹相结合,依托景点介绍在游客中传播,能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加深对故事背景以及内涵的理解,相关资料、公示语的外译就成了重中之重。
(四)“海丝故事”译介受众
吉赛尔-邦辰译介受众是译介活动的接受者、目的地和反馈者。考察文化传播的效果,一定要明确目标受众,切实把握受众的接受动机与心理需求,及时把握并调整译介内容与翻译策略,满足其内在需求。“海丝故事
”的受众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带,共同的商贸往来历史使东南亚人民对海丝文化有天然的亲切感。针对这一部分“海丝故事”的受众,在内容、翻译语言上应该更多样化,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贴合东南亚文化,选择与受众相关联的故事内容。
例如,自从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一带的友好交流,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一带,关于“三保太监”郑和的故事广泛流传,从印尼“三宝垄”地名传说,以及菲律宾吕宋岛关于郑和奉诏书任命华人领袖许柴佬为总督的故事就可见一斑。东南亚地区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仅是当地人同中国民心相通的见证,也是中国同这些国家和地区友好往来的文化纽带,完全可以进行逆向搜集、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此外,我们也不能忽略“海丝故事”在西方世界的受众,“一带一路”连通的不只是东南亚,而是涵盖南亚、中东乃至非洲和欧洲。西方海洋文化发达,而“海上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我国海洋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往往被西方学界所忽视,针对西方交流传播时可抓住两者的共同点,着重于航海史的叙事和研究。
(五)“海丝故事”译介效果
对于文学作品或故事传播来说,除了考虑我们自己的立场,更要考虑翻译出来的成果,在译入语世界接受程度及反响怎么样,能为读者带来什么,这就是译介效果的问题。观察译介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就
是看购买率和读者评论,而目前“海丝故事”还没有正式对外发行的故事文集,所以对于译介效果的调查难以展开,但我们仍可以从其他方面窥见一二,包括文化产品的出口率、相关网站的点击量、博物馆的游客参观数等,例如,泉州博物馆中特别设有“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展区,游客可通过各种高科技展现方式重回古代“海丝丝绸之路”,倾听古文物讲述“海丝故事”。这些侧面因素可以证明“海丝故事”对于外国受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若没有进一步地了解渠道,大部分人就会放弃继续探寻,译介效果仍是不容乐观。因此,未来更应当科学制定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受众模式,遵循传播规律,才能取得译介效果。
四、泉州申遗与“海丝故事”走出去
2016年,泉州提交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材料,但申遗之路并没有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实际上,这种波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前期没有把属于泉州的“海丝故事”很好地传播到西方学界。近年来,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越来越被重视,人们对于两者关系的探讨也有利于完善国内翻译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大有助益。在申遗背景下讲好“海丝故事”,是我们应该做好、做足的功课。讲好“海丝故事”可以包含两个方面,即“海丝”文本译介和“海丝”话语传播,申遗文本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其编制与翻译应该坚持“突出普遍价值研究”的阐述,而从申遗的角度进行跨文化传播,“海丝故事”译
·18·宫廷小说
文化传播
·19·
介应该以新的思路开展工作,才能更有效地走出去。因此,下一步如何将“海丝故事”讲得更好,我们可以围绕以下的新思路展开。
首先,重视语言景观的针对性,拓宽多语种公示语翻译。语种的选择首先要是传播受众地区的第一母语。以旅游业为例,景点的背景介绍通常是中英双语,还应考虑到主要客源地的语言进行多语种翻译。对泉州而言,入境游客以亚洲地区为主,很多来自日本、东南亚、中东等地,景点公示语、资料翻译就应当考虑加入日语、马来语、阿拉伯语等,以方便游客阅读了解。只要给予足够重视,做到不出差错应该不是问题。此外,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在国际上的使用人数和影响也不能忽视,其使用遍及全球较多、较有实力的经济体,覆盖面广,具有较大的社会和文化影响,以这些语言的使用者为目标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传播也可以造成较大的影响。
其次,广开门路,多管齐下,丰富翻译文本的选择。对外传播是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形式,讲好“海丝故事”不仅有赖于顶层话语设计,也离不开地方层面上本土学者的支持,更不能忽视广大民众和网友的参与。除了民间故事的流播,学术论著外译也值得去做,从而更好地适应具有不同偏好的受众体,更好地实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体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参与民间外
交活动的热情高涨,有利于集成“碎片化”的话语资源,塑造鲜活生动、积极踊跃的多层级话语体系,从而更好地塑造泉州的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学界和普通民众对泉州的认知。
最后,多种模态,与时俱进,实现跨体传播。当今科技发展也给“海丝故事”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除了文字呈现,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也可使用其他形式的语言符号进行诠释,如舞蹈、音乐、绘画等,这些艺术及其附加的语言比单纯的文字更直观、具体、形象。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也使“海丝故事”的呈现更加生动立体,例如,可以采用VR技术,让网友在网上就可以全方位参观博物馆,点击展品
能推出音视频介绍,让游客如临其境,增加网站的趣味性。
五、结语我们知道,“丝绸之路”除了带来经济繁荣之外,更促进了沿路各国的文化交流,为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海丝”最为重要的起点,泉州在历史上“海丝”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与记录者,留下了不少世代传承的“海丝故事”,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这也是其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推动“海丝文化”的国际对话,保护与研究泉州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有重大意义。“海丝故事”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这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理念,也与世界文化遗产所倡导的“突出普遍价值”相契合。“海丝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泉州或者中国的故事,更是“海丝”沿线国家共同的历史,因此,研究和传播“海丝故事”也是提高中国
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今后我们在这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而当务之急就是补足讲述“海丝故事”的能力,完善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形象传播,为提升泉州“海丝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耿强.中国文学走出去政府译介模式效果探讨——以“熊猫丛书”为个案[J].中国比较文学,2014(01):65—77.
[2]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李蕾蕾.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认同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95—100.
[4]廖七一.译介学与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新发展[J].外语学刊,2019(04):108—114.
[5]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提供更直观的体验。
例如,在《爱的奉献——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的活动上,董卿带着几位刚刚经历四川一场特大地震灾害的孩子们出场时,用双手将身边的孩子紧紧抱住,与他们相拥着出场,在主持过程中,董卿用左手抓住话筒,而右手牵着地震灾区少年的手。除此之外,董卿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采访许渊冲老师时,穿着晚礼服与高跟鞋跪地进行采访,许渊冲老师已有95岁高龄,无法长时间站立,只能坐在椅子上,为了照顾前辈,她选择跪下进行采访,更像一位耐心听课的学生。小小的举动总是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情感交流。
(四)情景体验
无论传播的是描述现象还是文本内容,它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带领观众去体验文本中所呈现的场景或让观众身临其境。播音主持人的态度也影响着观众的观点、立场等方面。绝大多数电视传播形式与声音的统一,决定了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为公众提供的最直观、最直观的体验。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必须结合电视节目的实际情况,通过转换内部语言或文本语言,给公众一种真正的沉浸感。
例如,如果主持人播报了关于人们在灾难后恢复正常生活的消息,即使无法直接看到他们的表情,但是主持人可以将真实情况与文字描述联系起来。为了观众们的情境感受,主持人应该善于感知图片内容并有意识地进入情景中,并善于通过言语表达与现实联系。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电视播音主持中,副语言作为辅助功能,能够增强电视节目的画面感,吸引观众,更高效地传递节目信息。电视播音主持人需要通过微笑、眼神、肢体语言以及情境感受的创作,让观众能够真实体会电视传达的信息,对节目的播出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想.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189—190.
中国 地震[2]王博宁.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戏剧之家,2018:58—60.
第十套广播体操[3]段宸.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创新路径[J].记者摇篮,2019:92—93.
(上接第16页)
济州岛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