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还画不出形状来?
谢娜生了男孩照片“龚老师,我的孩子现在4岁了,还在一直画些乱糟糟的线条,然后解释一大堆事情。可是,他们幼儿园的其他孩子,都已经可以画出很好的形状了,我的孩子是不是发展滞后了?
      你是否遇到过如此的困惑?
      在深圳,这个情况相对要好一些。至少在现代教育理念的介入之下,大家都知道了要等待孩子的绘画敏感期的到来。即便如此,一些家长看着其他的孩子一件件视觉图形客观具体,而且彩艳丽的作品展现出来,心里还是会有一点点纠结的。
      于是,家长遇到了问题,而孩子,则遇到了困扰。在全国,即便接受现代教育最早的家长,都难免不掉入让孩子寻创意的陷阱。有部分家长,自己避免教给孩子图形,然后在幼儿园,老师也没有教过孩子图形,而孩子在3岁那么小的年龄画出人物,甚至两岁就画出了苹果的图形,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吗?
      我们都知道,孩子5岁之前的学习模式主要是感官,如果同样是3岁的两个孩子,一个画出了人物的图形,而另外一个还只是简单的线条,这是否说明画出人物的孩子有天赋呢?我
认为不是。
      我简单打个比方来说明这个事情,一个孩子,只用右手三年,另外一个孩子,左手和右手都同时使用三年。当我们来看其熟练程度的话,哪个孩子的右手最熟练?答案显而易见,用三年来专门使用右手,其熟练程度自是最好的。
      多年以前,有一位幼儿园美术老师带着自己侧田电影7岁的孩子来到我的工作室,当时,我们的墙壁上除了斑斑点点的颜料泥巴附着之外,就是孩子们的作品。这些作品中,4岁以下孩子的居多,而画面多是一塌糊涂的视觉,跟幼儿园老师强化练习的图形有很大的区别。这位美术老师看了我们的作品,误会我是专门教授特殊儿童绘画的。那一刻对我是很打击的,我虽然理解幼儿园对教学大纲的贯彻要求,但一位美术教育者对美术的理解竟然如此,可见一般作为家长角的孩子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涂鸦又如何得到正确理解。
        涂鸦画,当一个行为出来,会形成图形,这个图形会反馈孩子使用的思考方式。比如一个人物,或者画一棵树,越是对外表的细致客观,那么,孩子使用的观察和判断就越是强,也就是说起逻辑性比较强。逻辑性和认知观察强,那么,随着手的控制能力增强,其图形形成的时间就会快,这就造成为什么2岁的孩子就可以画出很具有认知的视觉图形睛字组词。因
为从一般的发展来讲,2-3岁的孩子,苹果根本不是画的对象,而是尝和咬的对象。这一点,我的课堂已经有许多的实际例子来验证。
      如果涂鸦行为出来之后,形成的是所谓的乱糟糟的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绘画的过程状态也会告诉我们,他不仅仅在用逻辑和观察思考,还在感觉和体会肢体的运动。如果用左右脑主管的功能来去了解,我们就知道,使用逻辑功能的左脑比较多,那么,视觉图形就形成快,其形状跟视觉的外在客观性关联相对多。而使用右脑多,视觉和客观联系的图形就会慢,而其形状,多跟内在的感受关联(肢体运动的感觉、直觉、视觉平衡、情感平衡等)。
     
                                              (星光国际蒙特梭利儿童之家   4 Ava 《变形金刚》)
           我在我孩子所在的儿童之家看孩子们画画,Ava,一位很温暖可爱的小女孩,虽然她已经可以画出一些具有人物的特征图形,但在这件作品中,我看着她从一个黄的线条人开始,黄的人物形态有了之后,接着用黑的蜡笔一点点慢慢地、小心翼翼而又颇有
节奏地敲打、侧扫蜡笔,长线条,短线条,轻扫与点按结合,三个拼装机器人的感觉形象跃然而出。画面中感觉不到有方块或者几何的组合,而她只是把握住了变形的感觉。其实,多数孩子在使用感觉绘画的时候,多是这样的表达语言,也出现的多是这样无法认出具体形象的图形。

        涂鸦的一般发展基本上3岁之前就是感受肢体动作,3岁半前后到4岁会跟视觉影像结合起来。感受肢体动作的涂鸦,纯粹为了实验自己身体的各种节奏和力量,敲打、涂抹、折断、抓握等动作都会体现在涂鸦行为上,看着自己的手臂,使劲用蜡笔压在纸张上向上推动、不断用蜡笔绕圈,加快速度或者放缓节奏,或者跳跃或者停顿。孩子画海浪,手与心都是海浪,自己的身体也是海浪,在自己想象把海浪移植到自己身上,幻化成海浪,手是笔,笔是延长的手,手臂加上延长的笔,就是一个个翻滚的浪,要么跑步、开车、打仗……多数都以动态的体验和变化为主要的表达重点。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涂鸦,基本是语言和身体动作同步表达,这是一个自我与外界联合体验的过程。我一直认为4岁之前的涂鸦是最为珍贵的,它的焦点几乎完全在自身体验上。
英达现任妻子
      当孩子的涂鸦跟感官连接的时候,实验也是最主要的方式。而实验,主要的是没有预
期,只期待变化。许多孩子,不喜欢画画,原因是他使用感官方式多于逻辑方式,因此被标准所累。在画客观形状的领域,他经常是被指责的,而在涂鸦实验方面,他们却是一等一的高手。在我的工作室,这样的孩子很多很多。折断蜡笔,撕掉包蜡笔的纸张,几只蜡笔一起画我是歌手茜拉……甚至部分孩子根本就不画,我把纸放在面前,画着画着就变成了孩子的实验,用棉签,胶水和颜料反复在纸张上涂抹,时而浓厚的颜料滴到纸张上,然后加上胶水,再折叠纸,打开……如此反复。而对于许多看重客观图形的孩子,实验就可能会难一些,因为他们经常会期待一个可以辨认的结果,一些孩子则会在不被人注意的时候,偷偷去做类似的实验。
          我想,大家一定遇到过,自己的孩子完成一个涂鸦之后,妈妈去问你做的是什么?孩子回答我不知道的经历。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会回答不知道。答案是,他的确不知道。我们的问题是是什么,这是相当逻辑化的指向。而孩子的目的则是感受和平衡,跟是什么沾不上边,所以,他会回答不知道。
      当孩子在涂鸦当中使用感觉,而他无法描述感觉、只能体验感觉的时候,假如我们去倾听孩子,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困扰。当第一次问是什么,没有关系。第二次、第三
次再问,暗示产生了。下一次,孩子没有开始之前就想我今天要做什么……”这是很大的损失,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就跟自己的感官体验分离了,所有的身体体验和感官挖掘都变成了逻辑思考。
      在面对孩子的图形是否产生,或者什么时候产生合理,这有许多人做了研究,我们暂且尊重一般的涂鸦和儿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再能结合现实环境的变化做些考量和调整,那是最好的状态了。
      有的2火炬之光2互联网岁的孩子就会画苹果,这是跟一般发展的规律有冲突的。我不否认有天赋的孩子,但作为一般来讲,出现这样的行为,意味着周围的感官环境的刺激远远小于逻辑化环境的刺激。
     
    4-4岁半之间,会出现样式化的图形,就是具体而相对有客观性特点的形状。以目前整个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系统的快速和浮躁,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宁可孩子出现图形的时间慢一些,多在感官阶段积累,把内在的感觉能力存储足够了,以免被整个教育逻辑化和
功利化的环境把感官的发展挤压的体无完肤。当然,没有很快画形状,不代表孩子不会画或者不能画,只是先后的问题而已。也许孩子暂时的精力用在了感觉和动作情绪体验上,没有过多地关注事物的逻辑结构而已。但我个人还是认为在逻辑结构的发展上,迟来一点也未必不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