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研究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一门学科。
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只把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把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3-6岁儿童
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6岁儿童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1.探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作用2.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的规律3.解释学前儿童更语言发展过程及各种现象4.研究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实践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学前儿童语言的基本概念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符号系统。它是以语音为物质
外壳,以词汇或字形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构成的体系。
言语: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也存在着显著差别,差别主要表现在:整体性与个别性、稳定性和多变性、工具和工具使用的差别。
在托幼教育机构进行语言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既要遵守语言的规定性,又要考虑个人呢的言语风格和言语习惯;第二,既要有规范语言模式的示范,又要有各种变体的示范;第三,既要有静态的语言学习,又要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帮助儿童学习。
第一语言指的是一个人从小就从父母或周围环境里学到并用于交际目的的语言,即本族语或母语。第二语言是指再多民居聚居的国家或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为了和其他民族的人成功地进行交际,还要学习一种非本族的语言。
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并非学生的第一语言。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这两个概念由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是指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一种能够按照本族语的语言规则把声音和意思联系起来的能力,即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内容内在规则的了解。语言运用则是这种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于语言的具体运用。
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这两个概念在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中是重要概念。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表适用于交际中的句子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
学前儿童语言的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是通过对某些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加以控制,有系统地操作某些实验条件,然后观测与这些实验条件相伴随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与想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有五个方面:理论、预测、操纵、观察、结论。
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玉置浩二
调查法:是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对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间接了解和观察,并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或理论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研究的未来展望1.学术发展多元化2.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将成为一个热门课题3.多方面的比较研究4.影响儿童语言教育因素的研究5.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涉及的范围将更为广阔
演员曹翠芬二章学前儿童语言的本质功能
一、学前儿童语言的本质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2.语言是一种信息系统3.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领事馆和大使馆的区别语言对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影响;4.语言是学前儿童学习的对象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功能
1.文化功能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成果;传播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手段;一定时代与社会的各民族或阶级,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传统、风俗、生活方式等。2.社会功能3.发展功能
一、语言发生的生物基础
言语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说话和书写称为表达性言语,听话和阅读称为印入性言语。
1.发音器官的成熟。2.语音听觉系统的成熟。3.大脑神经中枢的成熟。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外部刺激,加强语言训练:加强完整语言训练,使得各语言中枢协调发展;选择语言和非语言的复合刺激,促进语言活动分析器的联合协调作用;语言训练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强度,提高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在听说游戏中进行单项练习。
语言存在形式有:个体形式和整体形式、固体形式和环境形式、全民形式和社团形式、标准形式和低于形式以及书面形式与口头形式。
一、后天环境论一般说来,后天环境论把语言看作一种习惯,否定或轻视儿童语言发展中的先天或遗传的因素。其理论背景为行为主义理论。此理论又可细分为模仿说、强化说和中介说三种。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性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次提出。它把儿童的语言看作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忽视儿童掌握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选择性模仿说怀特赫斯特和瓦斯托。他们认为当儿童对某一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时,就会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选择性模仿。选择性模仿是对示范者语言结构的模仿,而不是对具体内容的模仿。
(二)强化说
强化说在20世纪40-50年代初非常盛行,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斯金纳提出了“自动的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的概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用动物的行为来解释儿童的语言发展不合适;第二,语言行为十分复杂,并不都能被观察、被测量,不能简单地用刺激反应的方式来解释;第三,强化是儿童语言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三)中介说
中介说又称“传递说”,是为解决传统的刺激-反应理论的简单化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改良主张。
代表人物是汤勒曼、莫勒、斯塔茨等人。
二、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强调人的先天语言能力,强调遗传因素儿童语言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乃至否定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后天决定论针锋相对。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先天语言能力说和自然成熟说。
(一)先天语言能力说
先天语言能力说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被称为“语言学的革命”,掀起了研究儿童语言获得的热潮,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为主义的儿童被动模仿的看法,注意到了儿童语言获得的先天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自然成熟说
自然成熟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勒纳伯格提出的。其基本主张如下:第一,语言能力的先天性;第二,语言能力的自然成熟;第三,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高以翔身高
三、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奥妙除菌液
(一)皮亚杰的认知说
相互作用论者以皮亚杰的认知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知说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第二,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第三,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它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对认知说的批评: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过分强调单一因素未免太片面。
(二)规则学习说和社会交往说
规则学习说认为儿童具有理解母语的先天处理机制,但这种机制主要是一种学习和评价的能力,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儿童用先天的语言处理机制,通过对语言输入的处理归纳出母语的普遍特征和个别特点。该理论的提出者和赞同者主要有布朗、弗拉瑟 、伯科等学者。
社会交往说主要是布鲁纳、贝茨等学者的理论主张。他们认为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他们还认为社会交往几乎可以看作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是指个体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而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儿童语言学习的一般程式,是指在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之中,由语言输入、内化、语言输出、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连锁过程。
一、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
1.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个性化的过程3.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综合化的过程4.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二、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影响因素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指整套的发音系统和大脑神经系统是否健全。感觉器官对语言的学习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儿童的运动技能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大脑的认知能力方面。语言能力是受一般认知能力制约但又有自己特殊性的认知能力。除此之外,儿童的其他心理素质也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
3.社会因素
是指儿童所接触到的人和事,其中最重要的是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成人的语言观念和对待儿童的态度。
三、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途径
1.在主动模仿中学习
儿童在语言方面的模仿大致有四种方式:(1)、完全的模仿;(2)、不完全模仿;(3)延缓模仿;(4)创造性模仿(选择性模仿)
2.语言建构和运用中学习
儿童语言的发展可划分为既有质的差异,又相互关联且有时交叉的三个阶段:0-1岁是婴儿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1-2岁是婴儿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当婴儿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具有概括性的词时,标志着婴儿开始发生言语,又称为言语发生阶段;2-3岁是婴儿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学前。
一、0-1岁儿童语言的发展
0-1岁这个阶段被称为前言语阶段,儿童个发展了三方面的能力:前语音感知能力、前语言发音能力和前语言交际能力。
(一)简单音节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0-3个月)
1语言发展的特点:(1)听觉较敏锐,对语音较敏感,具有一定的辨音水平;(2)与成人面对面进行交谈时,婴儿会产生交际倾向;(3)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多为单音节。
2教育:(1)用各种语音和声音来刺激婴儿;(2)多抚摸、拥抱婴儿,并和婴儿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3)睡前倾听摇篮曲等乐曲,训练婴儿的有意倾听的能力;(4)开展早期阅读,初步激发婴儿阅读的兴趣;(5)开展一些听音和发音的游戏。
(二)连续音节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4-8个月)
1.语言的特点:(1)经常发出连续的音节;(2)与成人交往中出现学习交际“规则”的雏形;(3)能辨别一些语调、语气和音的变化;(4)懂得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理解具有情境性;(5)出现“小儿语”,会用语音来吸引别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