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卷
孙芸芸素颜郭京飞儿子
题号
总分
得分
好声音内幕
孙艺宁个人资料简介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量的概念发展过程是(        )、(              ) 、  (            )
2.“一一对应”比较经常使用的方法有(            )、
(              )、(              )
3.计数发展的过程包括(            )(            )
(                )  (              )
4.运用各种感官比较物体的量的方法有(            )(            ) (              )(              )。
5.顺口溜数数是为(      )教学打基础。
二、选择题(答案不一定唯一)(每题3分,共15分)
1、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幼儿的……                  (      )
    A智力                    B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C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D思维能力
2、教师可采用(        )的方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准备情况    (    )
  A 任务分析      B问卷调查      C观察      D谈话
3、幼儿认识几何图形的发展过程(    )。
A  从不规则图形到规则图形
B  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
C  从局部到整体,从粗糙到细致 
D  从具体实物到几何图形,再到具体实物
4.下列是分类的方法的是(    )。         
  A  按物体的名称分类。  B  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C  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 D  按物体的用途分类。
5. “1”和“许多”的教育方法(  ABC    )
  A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再运用观察比较法让儿童理解  “1”和“许多”的意义。
  B  利用游戏,让儿童愉快地在游戏中进行操作,深入理解“1”和“许多”的意义和关系。
  C  联系日常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1”和“许多”,  巩固“1”和“许多”的认识
  D  让幼儿自学。
三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自然测量
2.情感目标
3、观察法
4、重叠法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 幼儿数学教育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2. 简述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特点。
3.什么是分类?分类的方法一般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1”和“许多”的教育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2.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年龄特点有哪些?
答案:
一、
    1、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从特征的绝对性到相对性、从不精确表述到逐渐精确表述
重叠比较法、并放比较法、连线比较法。
3、口头数数 、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计数
4、观察比较、触摸比较、运动感知比较、各种感官联合
感知比较
计数
二、
    1、D    2、C    3、ABCD    4、ABCD      5、ABC
三、 1.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自然测量是大班儿童
的一项教育内容。
2.情感目标: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适应能力的发展
3、观察法:是指儿童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对周围世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实际情况,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方法。
沈春阳多高4、重叠法
在让儿童认识两个物体大小时,如可以把这两个大小不等的书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区别大与小;比较物体的长短时,如可选用两支不同长度的木棒重叠在一起,即把短的一支重叠在长的一支上面。
四、答:
1、幼儿数学教育评价的方法有:
一、观察法:包括情景观察、行为检核和观察记录。
文晸赫
二、问卷调查法
三、测试法
四、访谈法
五、展示法
六、自我评价法
2、特点:
3-4岁:幼儿一般能掌握一些最初步的时间概念,如早上、晚上、白天、黑夜。通常,幼儿将这些时间概念与熟悉的具体事件相联系。具有相对意义的时间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还不能掌握。
4-5岁:这一年龄的幼儿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不太长的时间间隔,借助于个人的经验,基本能知道经过早晨、白天、晚上、夜里就是经过一天,能逐步认识今天、昨天和明天。
5-6岁:幼儿对时间的认识逐渐向更长、更短的时间段扩展,在初步建立起时间更替观念的同时,还发展着对时间分化的精确性,能区分较小的时间单位。他们能认识前天、后天、
整点钟,理解星期的概念,知道一周包括7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
答:
    分类是把具有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事物归在一起,即形成一个集合。
    分类的方法: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按物体的材料分类。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按事物间的联系分类。按事物的包含关系分类。按时间或空间分类。按照“是与否”分类。多层级分类
五、
答:
    一、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再运用观察比较法让儿童理解“1”和“许多”的意义。举例略
    二、利用游戏,让儿童愉快地在游戏中进行操作,深入理解“1”和“许多”的意义和关系举例略。
三、联系日常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应用“1”和“许多”,巩固“1”和“许多”的认识。举例略
2、答:
(一)2岁左右:儿童感知物体的大小能力发展较早。具体表现为:
2岁左右的儿童大部分对于差异明显的物体能够做出反应,尤其,对于物体的大小的明显区别反应更为明显。对于差别较小的物体的感知不明显。不能用语言表达物体量的差别。
(二)3—4岁左右:三至四岁的儿童区别物体的量的能力提高,具体表现为:
大多数儿童能正确区分物体的大小差异,并且感知物体大小的准确性有所提高。能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表示物体大小的差异。还不能准确认识量的差异,也不会用词语确切地来表示。儿童对量的认识还不具相对性。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轻重的感觉也有了初步的发展。
  (三)5岁左右:在正确教育下,4到5岁的儿童感知量的精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能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依次作出区分和排列,按照递增和递减的顺序进行简单的排序,但数量一般在6以内。能从一组物体中出大小相同的物体,判别出“一样大”的物体。较精确地认识区分物体的高矮、粗细、长短、厚薄等,并学会用相应的词汇来表示。对轻重差异的感知、判别精确性有较大提高。   
  (四)6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5-6岁的儿童除了具备准确区别物体量的特征能力、量的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外,对于量的相对性和守恒均能正确认识。具体表现为:
    能够准确区别物体量的特征,并用相应的词汇准确描述物体的量的各种物征,精确性大有提高。对量的相对性有了较好的了解。能够理解物体在长度、面积、容积等方面的守恒现象。这一阶段的儿童已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