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分解的依据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识字和写字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结合本课的识字教学内容,认识“罩、屹、鼎”等7个字,会写“潮、盐、蒙”等11个字。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动词 “认识”和“会写”。
课标中对于第二学段阅读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通过作者的所见和所感,
介绍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按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描写了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大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湖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第三、四自然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3、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很受学生喜欢的文章,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但学生因阅历不够,难以想象出文中描写的画面,所以,在教学中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及充分的朗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二、学习目标
第一步:解析内容标准,确定关键词,寻课标与本节教学的相关要求
课标对识字和写字的要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
3、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阅读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
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梳理教材知识体系、知识点)
概念体系 | 知识地位 | |
基本内容 | 认读7个生字 | 一般 |
会写13个生字 | 个别重点、其它一般 | |
词语意思 | 重点 | |
课文内容 | 一般 | |
文章情感 | 重点、难点 | |
写作方法 | 重点、难点 | |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概念体系 | 行为动词 | 学生经验 | |
基本内容 | 认读7个生字 | 认读 | 有前备经验 |
会写13生 字 | 会写 | 有前备经验 | |
词语意思 | 理解 | 有前备经验 | |
课文内容 | 朗读 | 有一定前备经验 | |
文章情感 | 体会 | 有一定前备经验 | |
写作方法 | 学习 | 无前备经验 | |
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
概念体系 | 行为条件 | 学生经验 | |
基本内容 | 认读7个生字电脑游戏手柄怎么设置 | 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借助拼音、 | 有前备经验 |
会写13生字 | 借助教材田字格和示范 | 有一定前备经验 | |
词语意思 | 借助拼音、字典、联系上下文 | 有一定前备经验 | |
课文内容 在线对其隐身 | 通过朗读、讨论 | 有一定前备经验 | |
文章情感 | 通过词句理解、反复朗读 | 有一定前备经验 | |
写作方法 | 通过朗读、概括、练习 | 无前备经验 | |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因材施教)
概念体系 | 行为动词 | 行为表现程度 | 学生经验 | |
基本内容 | 认读7个生字 | 认读 | 正确 | 有前备经验 |
会写13生字 | 会写 | 正确 | 有一定前备经验 | |
wow个性名字词语意思 | 理解 | 准确 | 有一定前备经验 | |
课文内容 | 朗读 | 有感情 | 有一定前备经验 | |
文章情感 | 体会 | 表达 | 有一定前备经验 | |
写作方法 | 学习 | 运用 | 无前备经验 | |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4、 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感受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设想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理清课文脉络。
学习过程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完成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正确读写“观潮、笼罩、若隐若现”等词语。)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毛宁个人资料简介(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潮来时的录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潮来时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