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
中国国民党自建党以来,一直都存在激烈的内部斗争。在国民政府期间,有西山会议派、政学系、桂系、改组派、冯玉祥派、汪精卫派、阎锡山派、西南实力派等等。而在各方的矛盾中,派系之间最尖锐的就是各地方势力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府之间的斗争。中央政府一直想以“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这个基本原则控制全国,对地方势力采取了又打又拉,软硬兼施的斗争策略。尽管手段不同,可是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建立起蒋氏国民政府在全国的权威并对这种权威进行维护。
除了国民政府对地方的试图控制之外,中央政府与各政治派别的斗争也是国民党内部派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势力想摆脱中央政府的控制,维持地方的实力;中央的其他派别势力则不然,他们更多的是试图争夺国民政府的领导权。
争夺国民政府的领导权
原因有三:
一路向西演员介绍1、蒋介石个人资历的不足,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立足未稳,所以必须扶植以江浙系为主的亲信;而原先的国民党元老和后起之秀,一方面对蒋的不服,一方面是对江浙派系独揽大权的不满。这样,派系争夺权力的斗争越发激烈。
2、国民党内部的复杂成分。自1912年宋教仁组建国民党起,国民党鱼龙混杂的流觞就深深的植根于它的党派本性中。而追朔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胡汉民言之“出于自动,而非党的行动”“近人所谓铁的纪律,更何言之”,这种组织的松散性一直延续到国民党成立。这使孙中山痛下决心对国民党予以改组,于是在政党组织上借鉴了苏俄模式。而在由旧的运行方式转型到新的运行方式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孙在世尚可以维持表面的和谐,而当权力更替的时候,国民党内部成分的复杂性就开始显现,借着“三民主义”大旗的蒋氏势力与国民党元老派的矛盾浮出水面;汪精卫派也试图争夺对“三民主义”解读权。
3、封建社会所遗留的大一统思想和宗法制思想,决定着民主思想尚未成型的国民党上下。蒋介石想统一中国,一方面传统中国需要这样一个独断大权的人物;一方面是他的资历和势力尚不足这么做,封建宗法制又需要这样一个“大家长”,为了成为这个举足轻重的角,
曹议文个人资料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在所难免。而其中也夹杂着民主派对民主的真正诉求,因此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完全视为争权夺利是不公正的。
国民党派系斗争的基本特征
1、方法不外乎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之后是两者结合。前者是中央其他派别为争夺政治话语权的斗争,后者是地方实力派为维持现有地位和撷取更多权力的斗争。而政治斗争的表现主要在对“三民主义”的解读上:孙中山去世后,对“三民主义”的解释逐渐为蒋介石所垄断,理论家戴季陶也提出“道统说”,强调三民主义的儒家思想成分,提出“纯正的三民主义”,也为蒋氏所利用,建立了蒋氏掌权的理论高度。而宣扬团体的排他性也成为蒋氏打击党内左派的思想武器。而西山会议派,改组派也都试图以议会政治取代蒋氏的政治领袖地位。但发现这在拥有军事实权的蒋氏面前无效时,就采取了与地方实力派互相呼应,以军事政治相结合打击蒋氏的策略。
2、各派斗争的主要对象一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江浙系。这是由于蒋介石处于权力的最顶端。各个势力处于各种不同的目的,或者试图取而代之,或者出于保存实力,或者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调和各方矛盾,共同将矛头对像蒋氏政权。
3、水均益 杨迪各派都向国外寻求自己的支持者,而国外帝国主义也在中国寻求自己的代理人。通过文化的输出进行交流。交流的渠道也呈现多样化,而最突出的就是“非官方”的外国专家的涌入和随外国技术引入中国而跟随而来的极权主义思潮。比如中德合作期间中国大地上风行一时的法西斯主义和“新生活运动”。
4、即使是蒋介石阵营,也有着派中有派的局面。这主要出于蒋介石的玩弄手腕,使党内势力达成平衡。中统和军统作为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其争斗更是十分激烈。而陈诚的“土木系”与何应钦相对立。而蒋经国的“太子系”跟蒋氏嫡系均存在矛盾。蒋介石居间,对嫡系内各派势力又打又拉,维持平衡。但一旦危及到自身的统治权力或者党内平衡即将被打破,蒋会毫不犹豫的采取措施。比如针对民主派的“孙立人事件”“自由中国事件”,即使对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对于他的“上海打虎行为”,为了保持党内平衡,对“太子系”同样采取了抑制的手段。
5、党内不同派系为了合法地位,都尽相争夺党的“正统”地位。“三民主义”就成为各方争夺和打出的旗号。以全党名义宣布其他派系为伪组织,或取消其党员资格。而“派系”这个说法成为党内的禁脔,绝大部分的派系处于活动的隐秘状态。“党内无派”的标识至少在表面上要达成一致。
国民党派系的斗争过程
梦见自己长白头发1、1925-1927孙中山去世后形成的权力真空。其间又夹杂着国民党内部的党统之争和路线斗争。先是廖仲恺遇刺引起的左派右派矛盾的公开化;再是西山会议派不满中央联共联俄的政策,于北京西山召开会议另立中央;而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将蒋汪之间的矛盾推向了顶峰;1927年的“清共”,不仅将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排除出党内,蒋汪一前一后的措施也导致了国民党的分家,形成了“宁汉对立”的局面。
2、1926-1931这个过程有对立和统一。统一的是“清党”成为各个派系的共识,对立的就在于争夺所谓的“党统”。但对于蒋氏的反对派而言,共同反蒋是他们的相同目标。改组派,西山派虽然有着不同的政治理念,但在蒋介石巨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下,开始联合,从政治到军事一度形成联合,虽然改组派与地方军事实力的联合被蒋介石所击破,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胡汉民与蒋介石又产生了“训政之争”,直接导致了宁粤之间长期的分裂。在达到短暂的共识之后,国民党又陷入了激烈的争斗中。
3、1932-1937 在消灭或者臣服党内的不同派系后,蒋介石领袖地位已经不可动摇。这一点也成为国民党的党内共识。而这个阶段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主要也发生在拥蒋派系之间,
同时,各地方势力的剩余力量也是暗流汹涌,等待着时机企图恢复原有地位。而拥蒋派系之间的斗争更多的在于权力斗争,而失去了所谓的政治理想,意识形态上的因素要不很少要不基本上没有。派系之间的斗争就只剩下对政治资源的抢夺与支配,对蒋介石领袖权威的亦步亦趋,崇拜法西斯主义,提倡极权主义体制,这些做法确保了政治资源分配权。
总结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其根源还是因为它是一个弱势的,处于转型期间的,缺乏生存活力和基本组织的政党。在传统的中国观念必须做出改变时,国民党并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而对于唯一纲领的三民主义,各派各系都有着自己的解释。而党内本身的鱼龙混杂,思想缺乏统一性,组织凝聚力不强,这远远不如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而国共合作可能带来的反客为主,也是国民党各派系采取一致的“清党”行动的原因。虽然这促使了蒋介石加强党政的决心,但是由于各派系的强大阻力,国民党一贯的以军治党,党员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党政的改革没有深入,只是停在政治表层。而国内外严峻的局势,也使蒋介石无暇党政,继续发展军政,相对却忽视了思想武器,从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蒋氏试图打破这个局面,30年代的力行社和40年代的三青团的活跃,正是蒋氏企图重建国
含有菊花的诗句民党党政的结果。但是,由于大环境的无法改善,新的枝芽还是逃不了沦为枯枝的命运。这反而刺激了新的派系的诞生。对派系的忠诚远远超过了对国民党的忠诚,政党沦为了争权夺利的工具。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也正是在于此。区域内不到无线网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