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故事陈⼩朵:德为先,艺为根
3⽉28⽇,中宣部、⼈社部、中国⽂联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作者表彰⼤会在北京召开,⼥⾼⾳歌唱家、中国歌剧舞剧院⼀级演员陈⼩朵等44⼈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作者”称号。
陈⼩朵代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作者表彰⼤会全体代表宣读了倡议书。倡议书号召全国⽂艺⼯作者⾃觉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量;努⼒坚持以⼈民为中⼼的创作导向,始终与⼈民同忧患共欢乐、同呼吸共命运;积极开拓⽂艺创作新天地,努⼒创作有筋⾻、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切实履⾏⼈类灵魂⼯程师的神圣职责,⽮志追求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崇⾼精神。
陈⼩朵是著名抒情花腔⼥⾼⾳歌唱家、新锐歌剧制作⼈、国家⼀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歌剧舞剧院⾸席⼥⾼⾳,曾获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奖“⽂华奖”声乐表演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奖“梅花奖”,被评为“中国⼗⼤⼥⾼⾳歌唱家”,两度获得国家精品剧⽬展演“优秀表演奖”。
“我和你,⼼连⼼,同住地球村……”2008年,陈⼩朵、常⽯磊为原唱的歌曲《我和你》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响起。虽然最终演唱者为莎拉·布拉曼和刘欢,但这⼀刻,她仿佛看到⾃⼰的⼼⾎在闪光。
柔和隽永的旋律,为这场举世瞩⽬的体育盛会揭开了序幕。“这不仅仅是⼀⾸歌曲,更是⼀种融合包容⼼态的传递。也正是这⾸《我和你》,让我认识到⽂化也可以⽤⼀种谦逊、温和的姿态呈现。”陈⼩朵说。
打树花
通过《我和你》以及⼀系列优秀作品,陈⼩朵把⽂化⾃信融进了歌曲,将中国精神唱给了世界。
弘扬中国精神:“每⼀代艺术家都应有⾃⼰的继往开来”
⾳乐是⼀种情感艺术,好的⾳乐表演本⾝也是⼀种创作,通过对节奏、唱法、演绎⽅式等的综合运⽤,能让作品具有天然的共情能⼒。
陈⼩朵真正体会到⾳乐这种“情通天下”的艺术魅⼒,是2019年歌剧《林徽因》⾸次⾛出国门——在新加坡“⼤榴莲”滨海艺术中⼼演出时感受到的。歌剧《林徽因》,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由陈⼩朵担任制作⼈兼领衔主演。出国演出的背后,是长达6年的打磨、修炼。
“我第⼀次听说林徽因这个名字的时候,和她认识徐志摩时差不多⼤,⼤概16岁。这位⼥性有着清秀姣好的⾯容,家世⼜那么好,学贯中西,真是让⼈羡慕。”陈⼩朵回忆,随着阅历的增加,她发现林徽因除了外在的魅⼒,还⾮常有才华,更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当知道北京古城墙要被拆除的时候,林徽因即使病⼊⾻髓也要下床怒斥:“你们真把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将来恢复重建,那也是假古董!”林徽因伤⼼,是因为其具有学者的前瞻性,知道⼀些东西失去,就没有办法重来。
陈⼩朵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卡门》《茶花⼥》等西⽅歌剧,西⽅歌剧加塑造了很多命运跌宕、⼤开⼤合的⼥性形象,在陈⼩朵看来,林徽因的⽣命不乏跌宕,这种跌宕不在外表,⽽在她的内⼼世界,进⼊这个⼼理空间,她每个⼈⽣节点的抉择、坚持、骄傲,她个性的真实、内⼼的波澜,都⾮常适合以歌剧这⼀体裁来表现。在唱法上,花腔⼥⾼⾳极富表现⼒和激情,特别是在林徽因⼈⽣的⾼光时刻——她和梁思成发现了1500多年前的佛光寺时,花腔⼥⾼⾳在表达那种惊喜与极⼤的⾃豪感⽅⾯恰如其分。“在当时,虽然中国建筑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因国⼒弱⼩,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没有地位。为了向世界证明,他们积极地去寻求这些佐证,这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深情。”陈⼩朵说。
2013年起,陈⼩朵及其他主创⼈员从确定内容框架,到填充细节效果,从反复研究服化道等细节,到将⼈物精神融⼊每段故事……扎实的努⼒,换来了经得起时代检验的佳作,《林徽因》在2017年破⼟发芽。
唐嫣整容前后照片
“我⼀直认为,每⼀代艺术家都应有⾃⼰的继往开来,要做出既符合时代特⾊⼜符合个⼈创作初⼼的作品。我欣赏林徽因,⾮常有创作这个歌剧⼈物的欲望。我想歌剧《林徽因》最后之所以很受观众的喜欢,也是因为它恰好符合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艺术家发⾃内⼼的创作冲动。”她说。
⾸演成功后的两年⾥,该剧在全国各地巡演了四⼗场左右,⼏乎场场满座。观众中有当年听过梁思成、林徽因授课的耄耋⽼⼈,也有中⼩学⽣,其中很多⼈是第⼀次接触歌剧。有的⼈冲着林徽因的故
事⽽去,却惊喜地重新认识了林徽因。就像该剧宣传语所说:“歌剧《林徽因》寻的,不是上⼀个时代的旷世遗⾳,⽽是这⼀个时代的⼼灵共鸣。”剧中的林徽因喊出“建筑,和千千万万其他⽂化⼀起,让中国成其为中国。如果我们的历史都没有了,那我们是谁?”这段震撼⼈⼼
徽因喊出“建筑,和千千万万其他⽂化⼀起,让中国成其为中国。如果我们的历史都没有了,那我们是谁?”这段震撼⼈⼼的表述,是观众们留⾔最多的内容,中国精神,在舞台上下获得了⼴泛的⼼灵共鸣。
结束新加坡的演出后,新加坡的专家和观众赞叹道,《林徽因》让他们看到了当代中国新歌剧的未来。这也让陈⼩朵更加确认了当代歌剧创作的准则——样式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内容上,越是⼈性的,越是世界的。
“在歌剧《林徽因》中,我仿佛看到台下的观众已经没有了国界之分,只有彼此的惺惺相惜。”陈⼩朵认为,能让世界读懂的中国歌剧,⼀定是能传递这⽚⼟地上最深沉执着的民族情感、最可贵的⼈⽂情怀、最闪光的⼈性的诚意之作。
《我和你》对⼈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唱,闪烁着中国⼈民跨越种族时空的⼈⽂情怀;《林徽因》对热爱祖国、具有⾼度⽂化⾃觉的⼀代青年的演绎,彰显着华夏⼉⼥⼀脉相承的民族情感。陈⼩朵始终⽤⾃⼰的⽅式,弘扬中国精神。“透过⾳乐,我知道了什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当前疫情之下,
没有任何⼀个⼈、任何⼀个国家是⼀座孤岛,⼤家都是同⽣死共患难的。”陈⼩朵说,“但很欣慰,从跨越国界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光明与温暖。”
创作有筋⾻、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把脉时代,聆听时代的声⾳”
长期浸润在歌剧领域的陈⼩朵,深知“酒⾹不能藏在巷⼦⾥”,不断创新才能给歌剧源源不断地注⼊新鲜⾎液,因此她经常尝试不同的舞台表演形式。
回忆第⼀个主演的作品,陈⼩朵还记得,那是⾳乐剧《花⽊兰》。“⾳乐剧和歌剧的⽤声⽅法是不⼀样的:唱⾳乐剧时不能⽤歌剧那样⾼冷的声⾳,⽽是需要有流⾏元素的、当代的、温暖的、亲切的声⾳,这样才更显得⾃然。这段经历,让我开始思考、结合歌唱的不同呈现⽅式,也形成了对⾳乐更开放的审美⼼态。”
后来,陈⼩朵在⼯作中接触到⼀些杰出艺术家,发现他们也不设审美的形式条框,⽐如著名作曲家陈其钢邀请陈⼩朵参与录制《我和你》时,就⾮常⿎励她糅合古典与流⾏的⽤声和乐感。
1匹空调耗电量在歌剧《林徽因》的创作过程中,她将⾃⼰的很多创新理念付诸实践,如打破歌剧与⾳乐剧、戏剧、戏曲等的界限,运⽤多媒体在舞台呈现上的优势,吸取当代戏剧、舞剧表演上的肢体语⾔,加强戏剧
武陵源宾馆冲突内在的现代性,根据场地和观众视听需求的变化⽽使⽤扩⾳设备……另⼀⾯,她的坚守也很明确:歌剧美声唱法、交响乐队,⼀定要和服、化、道、美等结合,才能营造出戏剧张⼒。
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中国的歌剧,本⼟化和当代化都是急需思考的命题。如何在不影响整体歌剧⽓质的前提下,让题材与形式更贴近时代的精神内核,让演唱、表演风格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让歌剧活在当下,焕发出新的⽣命⼒?这该是每⼀个中国歌剧⼈的功课。”2020年,陈⼩朵开始攻读中国⾳乐学院的博⼠学位,其博⼠课题就是《中国歌剧表演当代化探究》。歌剧表演当代化,在她看来,重要的⼀点就是应该不拘⼀格,让⼀切可以融合的元素“为我所⽤”。
不只要在呈现⽅式、表演⼿段上创新,更要在内容上创新。
翻开陈⼩朵的笔记,这样⼀段话令⼈印象深刻:“真正好的歌剧应该‘活在当下’,与当代⼈的⽣活产⽣联动。不能再单纯地翻唱⼏百年前的欧洲古典⾳乐、虚⽆缥缈的历史神话。任何⼀个时代的经典⽂艺作品,都应该是时代社会⽣活的精神写照。中国歌剧的创作核⼼逐步向现实主义题材聚焦,歌剧的内容也由以往的历史题材和传统民间题材,向更紧贴社会当下时事与热点的题材转移。把脉时代,聆听时代的声⾳。”
就像陈⼩朵在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作者表彰⼤会上说的那样,“要满⾜⼈民⽇益增长的审美需求。”陈⼩朵最近正在与深圳歌剧舞剧院合作的歌剧《先⾏者》就是这样⼀部“接地⽓”“时尚”的原
创作品,该剧⽣动表现了创业者拼搏奋⽃的故事。
“在创作初期,我在与该剧主创、著名导演黄定⼭,编剧朱海、作曲捞仔等⽼师深度沟通交流后,将表演聚焦在如何表现主⼈公的精神世界和⼼灵轨迹上,重点体现其⼈格的成长、境界的提升和精神的磨砺,⼒图描绘出深圳‘后改⾰开放时代’的领军者们经历创业挫折、⽣活磨砺、灵魂涤荡后事业的苦尽⽢来、思想境界的蜕变和升华,反映他们成长为新时代先⾏者的真实⼼灵历程,期待将艺术真实与⽣活真实相统⼀,让观众感到这些⼈物可敬可触可感可学。”陈⼩朵在谈及创作历程时说,“他们的故事不是‘空中楼阁’,⽽是来⾃实际案例——⼀个个深圳奋⽃者的缩影:这⾥是深圳,我们的⼯作、我们的⽣活,有哭有笑,有痛有泪。”
事实证明,陈⼩朵的努⼒没有被辜负。《林徽因》的观剧⽐例中,年轻⼈占⽐情况⼗分可观,《先⾏者》也“未演先
事实证明,陈⼩朵的努⼒没有被辜负。《林徽因》的观剧⽐例中,年轻⼈占⽐情况⼗分可观,《先⾏者》也“未演先热”。陈⼩朵欣慰地发现,以往的歌剧院,进去⼀看多是“⽩头顶”,⽽现在,在微博、⾖瓣和朋友圈等各种社交平台上,许多年轻⼈开始分享对歌剧《林徽因》的观感与思考、对《先⾏者》的预测与期待。
崇德尚艺、德艺双馨:
“对真善美有追求的⼈,才叫艺术家”
除了在中国⾳乐学院指导授课,陈⼩朵还致⼒于培养“歌剧的观众”。“我在北京⼤学本科⽣公选课‘歌剧的魅⼒’上,对歌剧进⾏传播和普及,就像‘牵着你的⼿,带你来我的后花园’。”有很多学⽣因这门课⽽爱上了歌剧,他们知道了怎么去品鉴歌剧、怎么去感受歌剧的美。
描述天气的谚语
“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种⾮常⾼级的影响⼒。”在陈⼩朵眼中,最奇妙的能量传递是“润物细⽆声”的。对歌剧⼈才的培养,陈⼩朵也有⾃⼰的忧虑。“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现在并不缺乏演唱⼈才的成熟培养体系,但缺乏专业编、导⼈才的培养。好的作品是基于⼀度创作的,有了好的⼀度创作,才可能有⼆度创作的发芽与开花。未来,我们要更重视歌剧编剧、歌剧导演这样的专业⼈才储备。”
沉下⼼来、克服浮躁,也是陈⼩朵认为当下青年歌剧⼈应该做到的。“歌剧艺术集⼤成的特性,造就了它的亮点与难点。融合得好,就会⼤放异彩,不好,则会⼀盘散沙。不浸淫歌剧事业⼗年⼋年,⽆法理解它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个职业的舞台剧演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要⽤谦卑的态度扎实地积累实⼒。⽼艺术家们常说,戏⽐天⼤。⾼雅艺术的学习过程,对⼈的品格意志会⾃然地产⽣渗透。”这也是陈⼩朵从业多年的感悟,正如此次由她宣读的《倡议书》中所说的:“⽂艺⼯作者应当耐得住枯燥的训练,摆脱浮躁的⼼态。”
有⼈说“出名要趁早”,但在陈⼩朵的字典⾥,“任何你曾偷过的懒、投机取过的巧,将来都会是让你迈不过去的坑。这世界上的任何事情背后都标明了它的价格。你会因为这种虚荣,失去对⾃⼰清醒的认识,从⽽付出代价。率先垂范的艺术家们,他们谦卑中的笃定,光照后⽣晚辈的传承之路。”
“对真善美有追求的⼈,才叫艺术家。”在陈⼩朵眼中,此次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艺⼯作者”称号,对她既是激励,⼜是鞭策。“德为先,艺为根。在攀登⼈⽣和艺术的⾼峰的过程中,我将努⼒做到修⾝与创作共进,⼈品与艺品齐修。”
策划:杨⽉牟昊琨
记者:牟昊琨杨⽉杨婧童(实习)
宋斐斐(实习) 柳王星(实习)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作坊
青岛农业⼤学动漫与传媒学院融媒体⼯作坊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