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体欣赏
中国书法字体图⽚1_楷书
中国书法字体图⽚2_⾏书
中国书法字体图⽚3_草书
中国书法字体图⽚4_⾪书
中国书法字体图⽚5_篆书
中国书法字体演变顺序
水木年华资料书法,是世界上少数⼏种⽂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其中,“中国书法”是汉字特有的⼀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的诗,⽆形的舞,⽆图的画,⽆声的乐。
⼀、书法的涵义
国家公务员准考证号查询从⼴义讲,书法是指语⾔符号的书写法则。换⾔之,书法是指按照⽂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活中,书法⼀词另具备以下含义。第⼀,某幅书写作品的代称,或者所有书写作品的统称;第⼆,⼀种艺术类别,⼀般指书写汉字的艺术。
⼆、书法的起源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字⽣。⽂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了⽂字。书法艺术的第⼀批作品不是⽂字,⽽是⼀些刻画符号--象形⽂字或图画⽂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个⼤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斐李岗⽂化,在斐李岗出⼟的⼿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现⼈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化的半坡遗址,出⼟了有⼀些类似⽂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字的发展⼜向前推进了⼀步。这可以说是中国⽂字的起源。
接着有⼆⾥头⽂化和⼆⾥岗⽂化。⼆⾥头⽂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其记号共有⼆⼗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字,都是单个独⽴的字。⼆⾥岗⽂化已发现有⽂字制度。这⾥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头,两件各⼀个字,⼀件⼗个字,似为练习刻字⽽刻。这使得⽂明向前⼜迈进了⼀⼤步。
原始⽂字的起源,是⼀种模仿的本能,⽤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陕西镐京学院三、演变的历程
书法的演变⼀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从甲⾻⽂、⾦⽂演变⽽为⼤篆、⼩篆、⾪书,⾄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书诸体,书法⼀直散发着艺术的魅⼒。
从象形⽂字到甲⾻⽂,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迹,唐楷的法度,宋⼈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1、商⾄西汉——浑然⼊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这个时期
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刻⽂、简帛朱墨⼿迹等,其中篆书、⾪书、草书、⾏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2、秦代——开创书法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字差异很⼤,是发展经济⽂化的⼀⼤障碍。秦始皇统⼀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全国⽂字,这在中国⽂化史上是⼀伟⼤功绩。秦统⼀后的⽂字称为秦篆,⼜叫⼩篆,是在⾦⽂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篆。《绎⼭⽯刻》、《泰⼭⽯刻》、《琅玡⽯刻》、《会稽⽯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时期。《说⽂解字序》说:“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貌。由李斯秦之⼩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书出现了。“⾪书,篆之捷也”。其⽬的就是为了书写⽅便。到了西汉,⾪书完成了由篆书到⾪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进步,是书法史上的⼀次⾰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正楷模,⽽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当、货币等⽂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页,⽓魄宏⼤,堪称开创先河。
3、东汉——求度追韵两汉书法
2022年端午节高速免费几天两汉书法分为两⼤表现形式,⼀为主流系统的汉⽯刻;⼀为次流系统的⽡当玺印⽂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成熟的标记。在摩崖⽯刻中(刻在⼭崖上的⽂字)尤以《⽯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熹平⽯经》达到了恢复古⾪,胎息楷则的要求。⽽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西狭颂》、《孔宙》、《⼄锳》、《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称道仿效。可以说,每碑各出⼀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于⽡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韩国女星跳楼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类是汉⾪书家,以蔡邕为代表。⼀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这⼀时期的碑刻,以汉⾪刻之,字型⽅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种能够⾼度⾃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到了东汉时期,草⾪进⼀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了今草,即草书。
4、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书开始由汉代的⾼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楷书⼜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刻⽯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家辈出,简牍为多⼆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夫们的要求,⼈们愈发认识到,书写⽂字,还有⼀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称“书圣”。王羲之的⾏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笔书”为书法史⼀⼤贡献。加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书上,⾏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种字体。其代表作“三
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北民南⼟,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5、隋唐五代——求规隆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统⼀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隋⽽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饬如《董美⼈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禅师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唐代⽂化博⼤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化的最⾼峰,可谓“书⾄初唐⽽极盛”。唐代墨迹流传⾄今者也⽐前代为多,⼤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有⾰新。楷书、⾏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了⼀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个时代。
唐初,国⼒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出楷书⼤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书有“唐重间架”之说,⼀时尊为“翰墨之冠”。
延⾄盛唐,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法,独树⼀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创真率夷旷,风⾻丰丽之新境界。⽽颜真卿⼀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书取法,鲁公⼤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矜。进⼀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王,侧锋取态,铺毫着⼒,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炽,此亦影响到书
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学府有六种,即国⼦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家。晚唐有王⽂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唐初
隋统⼀中国,将南北朝⽂化艺术相容包蓄,⾄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种浪漫忘形的⽅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
之⾏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了楷模,形成为正统。⾄此中国书法⽂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起,⼜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6、宋⾄明中——尚意宣情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重哲理性,⼆重书卷⽓,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种尚意抒情的新⾯⽬出现在世⼈⾯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北宋四家⼀改唐楷⾯貌,直接晋帖⾏书遗风。
⽆论是天资既⾼的蔡襄和⾃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视古⼈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芾,都⼒图在表现⾃⼰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种标新⽴异的姿态,使学问之⽓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以⼀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陆游、范成⼤、朱熹、⽂天祥等书家中进⼀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了。宋代书法家代表⼈物是苏、黄、⽶、蔡。
元代书法艺术
元初经济⽂化发展不⼤,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在⽂化上却被汉⽂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法”,赵孟頫⿎吹的是“⽤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者才强调有意之意。元朝书坛的核⼼⼈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者还在⾏草书⽅⾯。⾄于篆⾪,虽有⼏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这种以⾏、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家之法⽴于书坛,较之⽂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成得多。
明朝书法艺术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字万同”,“台阁体”盛⾏。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稳的⼩楷推向极致。“凡⾦版⽟册,⽤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家有擅⾏草书的刘基、⼯⼩楷的宋潦、精篆⾪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徽明、王宠"三⼦"。
第⼆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向发展。祝允明、⽂征明、唐寅、王宠四⼦依赵孟頫⽽上通晋唐,取法弥⾼,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场。
7、明中⾄清——抒情扬理同义词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愤世嫉俗的风⽓在清初进⼀步延伸,如朱傅⼭等⼈的作品仍表现出⾃我内在的⽣命和⼀种不可遇⽌的情绪表现。这⼀点在中期“扬州⼋怪”的⾝上⼜⼀次复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步光⼤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治,梁同书翁⽅纲等⼈在刻意尊传统的时候,⼒图表现出新⾯貌,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出⼟⽇多,⼠⼤夫从热衷于尺牍转⽽从事⾦⽯考据之学,⼀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康有为⼤⼒张扬,碑学作为⼀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农、张船⼭、邓⽯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化的⼀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图寻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实现了。
此外,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书法艺术,⾦农的“漆书”书法艺术,都是⾮常富有个性、富有艺术特⾊的书法艺术,独具⼀格,开⼀派风格,对后世影响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