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包括“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个子目,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的背景、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及秦末农民起义。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逐渐成为战国后期人们的共识。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为了进行有效治理,秦始皇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同时,秦始皇又开启了“大一统”工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由于秦朝暴政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短暂而亡。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使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其历史影响十分深远。本节内容上承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下接大一统局面愈加巩固的《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内容相对庞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建构,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本课将
教学内容重构为“统一之势”、“统一之路”、“统一之策”、“统一之思”四个子目,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秦朝兴亡历程以及对大一统局面的开创和封建国家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历史伟业。对于秦朝速亡的原因,教材只提到了秦的暴政和农民起义,需要补充史料进行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人节相遇的唯美句子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学习,已经对秦统一、灭亡的史实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深入探究秦大一统原因及意义有一定的兴趣。因此,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本课的一些基本史实,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历史探究活动。但他们还未完全具备开放性学习的能力,还不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历史方法探究这段历史。
教学目标
文科类专业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秦国统一的背景,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
2.了解秦朝疆域以及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等业绩,认识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3.了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建立,认识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4.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5.通过认识秦朝文化专制对思想文化的破坏性,树立文化多元、互通的基本观念。
(二)素养目标
1. 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及其“雄踞崤函,坐拥雍州”的优越性、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通过陈胜、吴广起义的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通过时间轴梳理秦朝从统一走向失败的历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秦朝兴亡的时空脉络。
2.史料实证:运用多种史料,探究秦之兴的原因,秦之统的过程,秦之固的措施与意义,总结秦之亡的经验与教训,认识文物史料与文字史料的互为补充作用,习得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
3.历史解释:能够概括“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能够结合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始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4.唯物史观: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通过对秦朝速亡原因的多角度探究,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黄晓明实际身高
5.家国情怀:理解秦朝制度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影响,形成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秦朝开创了我国历史的大一统局面;秦朝速亡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
北大校草叶钦达教师出示“位于骊山北麓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地下军阵”图片。
世界牙齿最多的动物(师)“为什么兵马俑都一致面朝东方呢?”
(生)说明秦始皇俯瞰六国,想要一览天下的雄心壮志。
教师出示“秦始皇陵地宫模拟复原图”,引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介绍:“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师) 地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是对什么观念的模拟和呈现?
  (生)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体现了一种想要坐拥天下的观念。秦是如何一统天下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新课讲授
一、通“天下”之志——统一之势
(一)天时:人心思定,大势所趋
材料一:关于秦赵长平之战,《孟子·离娄上》中所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到25万人。
师:战国时期秦赵两国曾经历过一次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关于这场战役,当时的思想家孟子对它的描述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当代史学家吕思勉推断其伤亡人数至少达25万。战争真如他们说的那么惨烈么?我们还可以通过研究考古遗址来佐证。这是“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这一场景我们可以直观的感知当时战争的惨烈。在当时类似这样的战争比比皆是,战国时期可谓是一个乱世。
材料二:
 
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
手机优酷怎么取消自动续费(师)提问: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厌战,希望拥有和平
(师)提问:当时民众这样一种心理对秦的统一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生)战国时期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统一。统一成为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过渡)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天下,统一的历史重任,为什么最终偏偏是秦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来完成呢?秦国有哪些优势呢?
(二)地利:雄据崤函,坐拥雍州
材料一:秦国地形图(公元前2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