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兮的资料中国电影出口简史·阶段一1980年代之前
艺术与商业,是电影与生俱来永远纠缠不清的二元属性。粗略地说,长期以来,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电影即“国产电影”,只有文化交流意义上的对外输出(主要是香港和东南亚以及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苏东诸国),而同时期的香港电影,则不枉东方好莱坞之盛名,是国际电影市场上最重要的出口商之一——至于台湾电影,则处在这两极之间且偏向大陆模式之一侧。
中国电影的外贸生态变局
  与中国电影在海外“萎靡”相对应的,是内地电影市场的。十年前,中国全年票房额不足9亿元,银幕数量只有1500块,2002年启动的院线制改革,开始让中国电影产业“爆炸式发展”,于是十年后的今天,这两项数字分别是130亿和8000块(估值)。“香港电影”的出口转内销,“国产电影”的走出去尝试,双双开始变革大中国电影的外贸格局,但无疑前者来势汹汹成果彰著,而后者则刚刚启动前路漫漫。
●接过香港电影的班
  以往依靠海外市场的香港电影迅速与内地电影融合,尽管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水土不服,
但无可争议的是,除了内地既有的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少数几个成熟的商业电影力量外(而且即使这几位导演也是融合的推动者或享受着融合的福利),新整合的“大中国电影”,很大程度上在投资、创意、类型、制作上,全面继承了香港电影行有经年的商业类型片机制,而这个新型的“商品类型”,其目标销售区域也就从传统的港台东南亚转向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这种选择无疑是符合商业逻辑的,无论是生产(创作)环节、还是销售(发行)环节,一直在强烈扩张的本土市场显然才是兵家必争的正面战场。换言之,关于出口,当香港模式打造的电影以内地观众的欣赏趣味为诉求时,对难以掌控又捉摸不定的海外市场的实际供给以及供给意愿自然也就下降了。而且即便在越来越针对内地观众口味而创作的局面下,里子是“大中国电影”而面子是“香港电影”的一系列动作片、喜剧片、警匪片,至今依然能够在传统的东南亚市场保持不低的市场占有率,殊为不易。与香港电影的融合,不但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一大批台前幕后的创作人,更一举打开了一片稳定的海外市场,正如施南生对本站记者所言,“30年的经验可不是能拿钱买来的”。
中国电影出口简史·阶段二1980年代至2000
腐竹怎么泡最快1980年代是大概念上的“华语电影”崛起的时代,香港“新浪潮”、台湾“新电影”、大陆“第五代”此起彼伏风云际会,让此前影响力只能辐射到东南亚以及其他地区华人华侨社区的“华语电影”,从此一跃成为国际影坛的新锐势力。内地电影中,“第五代”作品及上美影的水墨动画等,得到了欧洲院线、主要是电视台的进口。然而即便在这个空前亦可能绝后的黄金年代里,除却一部分香港出产的商业片能够以 “贸易流通”的模式进入次级欧美市场外,华语电影终究只是西方知识阶层接受和鼓吹的异域艺术品,根本无法成为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电玩那样主流大众的消费文化。而且,由于中影进出口公司曾经长期独家拥有的出口权利被下放到各地制片厂,实则前者在海外经营中小有规模的出口业务也一度陷入停滞。后期“第五代”作品的海外发行,多数由港台及日本投资方负责。
●“中国电影”打开出口
  从“大中国电影”的大盘子来说,香港电影人在东南亚的努力与成绩自然难能可贵。但也正如香港到今天始终与内地若即若离的状况类似(例如所有内地居民赴港依然必须持有港澳通行证,进出海关),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电影”的出口业务似乎又是另外一个领域的话题。
  事实上“国产电影”长期以来几乎谈不上有具备产业价值的出口业务,“第五代”之前完全没有商业性的海外发行,而80年代“第五代”的兴起,海外投资背景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作品在西方电影节上陆续获奖,其作品才以艺术电影的形式,走向了欧美日本的艺术院线,操盘出口业务者,也是港台的年代、汤臣、学者等公司。尽管艺术电影已经成为国际电影市场里一门不小的生意,但相较于大的、面向大众的电影娱乐业,终究只是针对知识阶层的小众消费。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的海外输出,依旧只有文化意义而无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
  而继起的“第六代”,尽管在创作美学上与前辈大异其趣,然而他们的作品不但延续了“第五代”的海外获奖海外上映的老传统,甚至走得更远:在经济上能够支持其“再生产”的完全是海外投资和海外观众,贾樟柯一系列电影的制片人周强在接受本站专访时,就坦承从融资阶段就要来海外片商负责投资和发行。《三峡好人》在法国收获的17万人次票房,就是这一模式目前能够攀到的巅峰。然而本质上,其与《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欧美的遭遇并无不同,终归是画廊式的小众艺术展出,既与好莱坞所定义的大电影产业规则距离遥远,也几乎无法被纳入本土的电影产业。
服装批发平台
  到了今天,国内电影投资主体纷纷涌现,民族电影产业开始真正成形。无论“第五代”、“第六代”,乃至于“六代之后”电影人,都充分认清了国内市场的价值,张艺谋的“《英雄》转型”、贾樟柯王小帅的“转到地上”,分别是两代人行动起来的证明,而宁浩陆川等一批后学新进,更是天然地以大众市场为诉求。而海外发行,也开始成为这种纯粹的“中国电影”的一种必然选择。尽管冯小刚作品为代表的国产电影在海外卖埠方面竞争力不足,但是走出去的价值终究存在,而且这种以市场导向为运作规则的出口,才开始真正同时具备文化价值和商业意义。当然,出于操作上缺乏经验、作品本身不小的文化差异,“票房惨淡”几乎必然,但中国电影产业的转型已经清晰可辨。
中国电影出口简史·阶段三21世纪00年代
  香港电影由盛而衰,促成了成龙、吴宇森、李连杰等人远走好莱坞,但也让“港产气质”的电影逐渐走入了世界主流。及至李安荟萃两岸三地以及美国之班底和资金拍出《卧虎藏龙》,在索尼哥伦比亚公司出的营销布局下,略带意外地叫好又叫座,成为2001年度的现象电影,此后,在21世纪00年代,《英雄》《功夫》《霍元甲》《功夫之王》《功夫梦》等一批中国/合拍电影在国家市场上卖座颇佳。同时,部分文艺片也在法国、日本获得了一定成就。
●从挣吆喝到挣钱?
  新世纪00年代中前期华语电影的海外风流,与其说是中国电影的“出口”,不如说是海外片商的“进口”。最典型的案例当属著名的《那山那人那狗》的日本发行故事:这部在国内只发行了一个拷贝、等同于没有公映的影片,由日本片商慧眼识珠,在艺术影院做长线放映,最终创造了3.5亿日元(约合460万美元、3000万人民币)的票房神话。而这每每被中国电影人和媒体所津津乐道的故事背后,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日本发行商深泽一夫只用了6万美元就买断了日本版权。
  十年之后,还是日本,《赤壁》确实做到了空前热卖,然而在日本电影的行业统计中,两部《赤壁》都被纳入了“邦画”(即国产片)而非“洋画”(即进口片)范畴。至于《木乃伊3》《功夫之王》《功夫梦》,则被美国视为本土片。实情就是如此,在这黄金的输出十年里,除了少数有分账待遇外,其余大多数影片都是通过版权卖断的形式“走出去”,简单说,即便电影挣了钱,拿大头的也只是外国人。
  而随着华谊博纳等公司开始陆续成立海外发行部门、官方的国家海外推广公司、民营的华狮公司等主营电影出口业务的企业陆续成立,一批此前很难想象会到海外发行的影片尝试
性地走出国门(今年在北美上映的中国电影数量已经达到13部),到底是一种可期的进步。不过正如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凭借政府强力的进口片配额管制也只能勉强抵抗好莱坞一样,中国新兴的电影出口业务,要想从原来的挣吆喝转变为未来的挣钱,在完全的市场竞争机制下,恐怕将异常吃力——毕竟,最讽刺的大环境是,在“中国制造”遍布全球的今天,唯有文化艺术和高科技是我们无力输出的,而电影恰恰是这两者的结合。
中国电影出口简史·阶段4今天
  2003年后“中国电影产业复兴”,强劲的内需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电影出口的动力。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的融合,既带来了传统的东南亚市场,也由其专业人士打开了国际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0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开始遇冷,但也逐步从曾经的“被进口”转向到了自主出口。
●中国电影能出口到哪些国家?
英文写信格式原则上能卖到世界各国,但实际上中国电影可以进入的市场主要有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日本、法国、美国、韩国,其他重要的世界电影市场如印度、英国、德国、意大利,罕有中国电影发行,至于世界其他地方就更少见了。
linzhengying
●哪些电影更容易到海外买家?
动作片能够发行到世界各地,包括非洲(当然未必是合法途径);表现中国当代现实的文艺电影,则有希望在法国和日本到市场,甚至其放映成绩有可能能够超过中国本土;古装喜剧、都市言情剧、警匪黑帮片等中型商业类型片可以卖到东南亚,但前提是片子得是有香港明星参与的粤语片。
●一部电影能卖多少钱?
该项数据大多数现有从业者表示“不便透露”,而且每部影片的版权售价根据影片类型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不过笼统而言,文艺小片售价一般从几万美元(欧元)起步,止于二三十万,而商业片的价码会稍高,最受欢迎的大制作功夫片能卖到100万左右的高价。这样的价格一般既是某一个国别或地区的版权卖断,也是分账保底金额。可供对比参考的是,在中国越来越知名的进口批片,销售到中国的价格一般也就是几十万到一二百万美元(2010年现象级电影《敢死队》,美国片商与中国的成交价格也不过仅为50万美元)。因此,某些中国电影企业对外宣称的海外销售天价,姑且当做广告来接受吧。
●卖掉了就代表能上院线吗?
完全不能。一般而言,海外版权销售都是把院线、电视播放、音像发行、网络播放、VOD视频点播(随着DVD产业的式微,这一市场日益重要)等几种权益打包卖掉,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最终卖掉的影片只能通过DVD或电视台跟观众见面。而且正如在中国,也可以通过电视台、DVD、视频网站看到大量的、远比院线每年50部配额限制多得多的外国电影一样,这样的情形非常普遍。例如知名导演的重要作品,其法国电视台的售价就可达到20万欧元。而《叶问》系列、《锦衣卫》、《赵氏孤儿》等作品,尽管都未能在法国上映,但都发行了DVD。
●据说还会遭到“退货”?
由于市场调研、档期安排、审查壁垒等原因,时常也有中国电影被海外片商退货,但一般这种情形对方已经支付过定金无需退还。
●如果想从事海外发行,应该如何入行?
鉴于目前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主要依靠香港代理商,国内制片企业的海外发行部门及民营代理企业才刚刚起步,显然到香港从事相关工作最为理想。香港业者30多年的经验并非
一夕之功,业务熟络到打电话发传真就可以搞定东南亚地区真金白银的发行,因此非常值得学习实践。
●也就是说中介代理是海外发行的主要渠道?
对,中介公司经营成本不高,而代理费用一般为制片成本的8%-15%(个别小片子甚至能达到50%),经营得当,利润可观。
●中国电影通过哪些渠道能卖到海外?
无论中介代理商还是自主发行或者官方的海推公司,一般推广中国电影的渠道主要还是每年固定的大型电影节和电影市场,如欧洲三大影展、多伦多影展、欧洲电影市场、北美电影市场等。其次,主动上门跑业务和守株待兔也有成功的案例(日本发行商很重视讲述“人情味”的文艺电影,时不时会主动来华下单)。不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代理发行中国电影,必须拿到各个原始版权方的书面授权,否则无法开展业务——而现在的中国电影,由于投资主体众多,很多连这样的授权书都提供不了。
●“海推”是指?
筷子兄弟资料○全称是“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准官方身份,直属于国家广电总局。目前主要帮助国内中小型影片在海外推广,政府性质的中国文化推广、商业性质的销售推介两种功能兼而有之,每年在海外重要电影节的电影市场上“摆摊叫卖”,并在中国举办“北京放映”交流会,邀请海外片商与会选购。有趣的是,该公司成立之初就发布新闻通告,公布了该公司的互联网网址www.cfpi,但该网址至今无法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