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是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物,文物鉴定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和辨识文物的真伪、年代和价值。如果对文物的真伪莫辨,时代不清,就无从对它进行科学研究;或者真假错置,时代错讹,研究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贻害无穷。从保护工作来讲,也失去科学依据,保了假古董。因此,文物鉴定也是文物保护和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之一。
而文物鉴赏则是人们对文物形象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鉴赏的方法丰富多彩,文物鉴赏是体现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的表现形式。
()魔剑养成鉴定
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文物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在自然和历史的发展变迁中,产生这样或
乐裕民那样的变化,有的甚至难识真面目,给人们认识它的年代与价值造成很大困难。特别在历史上,一些人出于盈利等不同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制古董,鱼目混珠,使人们对文物真假难辨,更增加了认识文物的难度。通过鉴定辨识文物真假,就成为鉴定文物的首要任务。
  文物鉴定研究,首先要明确文物鉴定的任务和意义,文物鉴定的原则和方法。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鉴定工作也难以做好。
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它研究的对象,是形态各异、内涵复杂、时代不同的各种文物,这就决定了文物鉴定所具有的特点:具体、细致、严密、求实。
文物鉴定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分类。把混和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别,以便研究和保管。文物分类往往与定义相联系。比如青铜器、玉石器等都有自己的定义,符合这个定义的,就是这类文物,这个定义也往往是文物分类的标准。一般的定义公式是:属+种差台式电脑无线上网=定义。因此,陶器的定义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600C左右烧制而成的吸水性较强的(
以上为种差)硅酸盐制品()。瓷器的定义是: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1200C左右烧制而成的不吸水的(种差)硅酸盐制品()。定义、分类是认识事物的特定方法,、当然也是认识文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说,文物分类的过程也就是对文物的某些方面的鉴定过程。例如:在商周墓葬和文化遗址中,曾普遍发现一种青釉硅酸盐制品。器表施一层薄薄的青或黄绿玻璃质釉,胎灰白,结构比较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发铿锵的金属声,但它又不像习见的瓷器那样,细腻晶莹,壁薄而釉厚,它们是陶器还是瓷器这就要鉴定,其基本方法就是分类。将这些出土器物分别与瓷器和陶器构成条件相比较,可得知这种青釉器物近于瓷器,因而在文物分类上,将其归入瓷器类,又因其在很多方面还不像后世标准瓷器那样成熟,故定名为原始瓷。
    二、比较。比较是文物鉴定常用的一种方法。比较,也可称为类比,是在各不相同的文物中,出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比较是认识文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两件或几件文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点作出这两件或几件文物在其他特征上也相似的结论。例如造型、纹饰、铭文、墨迹等,都是比较时常常的相似点。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已知的标准物,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文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与标准物的异同,进而对鉴定
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内部矛盾和联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比较,以作出定性判断。
三、辨识。实际上就是对文物的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的手段。一件文物乃多样性的统一(造型、纹饰、质地等),如果不把这件文物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和因素,不加以分析,那就不可能认识这件文物。然而,分析还不能单独提供完整的认识,它还需要有个综合过程。因为综合是根据分析的结果,而把各种事物和现象作为整体来认识的。
辨识文物,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按鉴定对象及其同类品的规律,考察文物的本质,通过理论思维汶川大地震是什么时候几月几日(如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等),概括和抽象的作用,形成关于这类文物的普遍概念。例如古瓷鉴定,一看造型、釉、底足或纹饰,就知道这件瓷器的年代(或时期)以及所属窑系。怎么描述也不成,非看实物不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抽象的作一用。反过来,凡是有这些特点的瓷器,都是这个年代(或时期)、这个窑系的产品,这就是概括的作用。辨识其他类文物也如此。
一般来说,文物鉴定主要内容是:一、辨伪。这是使用、流通的前提条件。二、断代。只有弄清文物的时代,才能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才能揭示它的历史地位和所
含价值。三、评价。揭示其内在的科学的、艺术的、历史的价值。
()鉴赏
    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我们常常看到,文物鉴赏家在鉴赏文物时,不断发出赞叹的声音,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满足之情,这正是多种心理功能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的一种外在表现。鉴赏的过程既是向大脑的信息输入,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形式。一般来说,文物鉴赏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l、全部心理机制进入一种鉴赏注意状态。这时中断了全部日常生活意识,并伴随着一种类似期望的情感产生。
    2、接触文物后,随之产生感性上的愉快。随着鉴赏的深人,情感、想象和理解交错展开,并逐渐升华为判断性认识,随之出现精神上的愉悦。
    3、鉴赏后所得的收获,便储存在自己的知识宝库中,形成追求更高鉴赏的“储备”。在精神生活中,则获取了更加丰富的营养。
笔记本怎样无线上网
马加爵事件鉴赏文物,总要判断“真与伪”、“是与非”、“档次与价值,这犹如在参与一项富於趣味的智力竞赛,在文化享受中得到对自己鉴赏水平的真实测验。
    文物鉴赏是有标准的,对於文物的欣赏与评价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来源於实践和共同参与。鉴赏文物,表面看是个体的精神活动,实际上,却融汇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性内容。见解是主观的,但却寄寓着客观性。这就是诸多文物鉴赏家对某件(组、套)文物能够取得共识的基本原因。有时对某件(组、套)文物存在不同看法,那是对共识标准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差异。共识应该是绝对的,差异则是相对的,要使鉴赏中的共识与差异得到统一,则需要时间与条件。所以,文物鉴赏提倡“求同存异”、“多闻缺疑”。
    人们注意到,在文物鉴赏活动中,有人常常表现出某种偏爱情绪,这是“心理定向”造成的。这种“心理定向一是在长期文物鉴赏活动中积淀的结果。其成因不仅取决于工作条件与环境,而且取决于经常鉴赏和接触的文物类别。这种鉴赏者的“心理定向”一旦形成,便积淀在人的思想深处和个性之中,构成一种惯性,它可以不时地在文物的诱发下反映出来。如果所鉴文物与鉴赏者的“心理定向”相一致,便能激发起精神的愉悦。有人愿意保持并加  深这种“心理定向”,以求对某类文物的精通。也有人想极力克服这种“心理定向”,在各类文
物面前求得心理平衡“不偏不倚”,对各类文物都感兴趣,力求使自己成为通晓各类文物的“博学鸿儒”,那自然是难能可贵的。
文物鉴赏有利于修身养性。明朝高濂着《遵生八笺》。其中有《燕闲清赏》篇,是文物鉴赏的专论。他把鉴赏文物视为养生之道,也是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