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修辞格
    修辞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方法或过程。而修辞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在形式上或意义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言语美学现象(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也就是说,汉语修辞格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或形式,来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结构形式。为了让学生熟悉和区别各种常用修辞格,提高运用汉语言文字的综合素质水平,本短文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把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九年制教育)中所出现的常用修辞格作一简要介绍,供各位学生学习参考。但要注意的是,在每个辞格中,所举例子多数没有作具体分析,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中注重理解,不要忽视这一分析认识过程。在写作中,本文参阅了博友的相关文章,在此感谢!!
一、比喻
“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叫‘比喻’,俗称‘打比方’。”(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在文章中,恰当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最基本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一)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种比喻。常见比喻词有“象”、“如”、“似”、“犹”、“若”等,且比喻词往往出现在本体和喻体中间,表明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其表现形式为“A象B”。在并列的句式中,有时省略比喻词。
    ①“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明喻)(丰子恺《渐》)
    ②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明喻)(钱钟书《一个偏见》)
    ③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明喻)(达•芬奇)
  (二)暗喻
  暗喻也称“隐喻”,是喻体和本体都出现而比喻词一般不出现的一种比喻,常见的表现形式有“A是B”、“A的B”、“AB”、“A-B”等。
    ①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暗喻A是B)(贾平凹《秦腔》)
    ②散文虽“散”而不乱,全靠思想把那一切材料统一起来,用一根思想的线串起生活的珍珠,珍珠才不会乱滚,这才成其为整齐的珠串。(暗喻A的B)(秦牧《散文创作谈》)
    ③诗歌一支,小说一支,散文一支,象三条大河,并排浩浩荡荡地奔流。……稍后,剧作又脱颖而出。就像有四大江河流贯在中国大地上一样。这四道文学河流,也闪闪发光地流贯在中国文学史上。(明喻、暗喻AB)(秦牧《散文创作谈》)   
    ④曾几何时,惹笑的佩珊自己,甚至最幼稚的季珊,也都在时光的魔杖下,点化成“少女”了。(暗喻A的B)(余光中《我的四个假想敌》)
快递收费
    ⑤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正待我们全体科学工作者和全国各族人民来共同努力,继续创造。(暗喻AB)(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⑥我是你额上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暗喻A是B、暗喻A的B)(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三)借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借喻格的喻体和本体之间一般在性质特点上有相似关系。
    ①因此,我们来兑换这张支票。这张支票将给我们以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借喻)(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②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革命和建设,更加需要大批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我们不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们同样需要有自然科学和其他方面的巨人。(借喻)(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③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借喻)(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④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拟人、借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和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物来替代的一种修辞格。其表现形式,或局部代整体,或实体代抽象,或特征代全貌等。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性质特征,使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借代格相关联的两者在性质特点上没有相似关系,只有相关联系。借代重点突出的是事物的局部特征,使表达更加简洁、形象。
    ①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借代、反诘)(陆游《关山月》)
    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借代、设问)(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③见昆山尤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借代、反诘)(侯方域《马伶传》)
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代、暗喻、设问、明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借代)(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要注意的是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在于一个“代”字,后者在于一个“喻”字,在实际区别中,前者不能换成明喻,后者可以换成明喻。
比如,“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中“干戈”就不能换成“明喻”,而“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中“落水狗”就可以换成“xxx如同落水狗一样”的格式。
三、比拟
比拟,是把物拟作人、把人拟作物或把一事物拟作另一事物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比拟,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加强文章感染力。比拟可分拟人和拟物。
 ①那向日葵像燃烧的一把火,那金黄的花瓣临风摇曳,那一朵朵葵花或相向喁喁而谈,或低头若有所思,画面空间的分布无以伦比的精审。(明喻、拟人、夸张)(范曾《梵高的坟茔》)
 ②“百叶的花瓣有四重,两重白的大花瓣夹着两重黄的短花瓣。看过去既单纯又复杂,像闽南善于沉默的女子,半低着头,眼睛向下看的。悲也默默,喜也默默。” (明喻、拟人、反复)(唐敏《女孩子的花》)
 ③傍晚,我靠着逐渐暗淡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象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拟人)(巴金《爱尔克的灯光》)
 ④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拟人、对比)(余秋雨《都江堰》)   
 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拟人)(张养浩[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
⑥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拟物)(《沁园春  雪》)
四、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词组或句子来表现复杂意思的修辞格。运用排比可使文章语意贯通,气势充沛。排比和对偶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于一个“偶”字,即成双成对的;后者在于一个“排”字,即成排成串。就是对偶在形式上对偶是两居,典型的排比至少在三句及以上。
①我们的笔墨,有时应该象怒潮奔马那样的豪放,有时又要象吹箫踏月那样的清幽;有时应该象冬冬雷鸣的战鼓,有时又应该象寒光闪闪的解剖刀。(明喻、排比、对比)(秦牧《散文创作谈》)
 ②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辛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往、令人敬仰的品格。(排比)(范曾《梵高的坟茔》)
 ③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拟人、明喻、排比)(余秋雨《都江堰》)
 ④如果以一天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暗喻、排比)(史铁生《我与地坛》)      
    五、对偶
念贤儿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词组,成双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格,诗歌中又称“对仗”。运用对偶,能使句式整齐对称、音韵和谐优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常见的辞格有“
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和“隔山对”(扇面对)等形式。
李泽钜个人资料
正对就是上句和下句从两个角度或者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对象,内容相似,相互补充。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正对)(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反对就是上下两句从两个相反的方面来说,内容相反,相互映衬。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反对)(李商隐《七律•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串对就是上下句的意思包含着顺接、因果、假设等关系,内容相连,一气呵成。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串对)(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隔山对是指形成对偶的两部分中相对的词语或短语中间隔着别的词语或者短语。在形式上比上述各对偶形式长,词语或者短语多。如,“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隔山对)(宗璞《哭小弟》)
六、顶真
    顶真,又称“蝉联”,是把前一句后面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来巧妙地组织句子的一种修辞格。恰当地运用顶真格,可收到不同的修辞效果。叙事状物蝉联成趣,抒情写意格调清新,议论说理准确谨严。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顶真)(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宗臣《报刘一丈书》)
    ③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顶针、叠词)(《诗经  卫风  氓》)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七、夸张
  夸张,是对某些事物有意识地进行烘托渲染和强化描写的一种修辞格。夸张可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主观感受,丰富读者想像。有“夸大”、“夸小”和“超前”三种形式。
 吴秀波小三1、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明喻、拟人、夸张、排比)(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2、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四围山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西厢记• 长亭送别》)  何猷君更改认证
注意的是超前夸张它是指故意把事物出现的时间说得比实际时间早,发展的速度要比实际的速度快。萧蔷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