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
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
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众、
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法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作协十大闭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学主体包括三个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即:(1)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2)
作为文学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3)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我国文学在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普遍出现主体性失落的现象,为此,我们需要探讨一下文学主体性的回归、肯定和实现的途径。
探讨文学主体性的实现,首先应当探讨对象主体性的实现。文学对象包括自然、历史、社会,但根本的是人。只有人,才是文学的根本对象。对象的主体性,就是文学对象结构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主体形象。
马克思曾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
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又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作为文学的对象的人,相对于作家来说,他是被描绘的客体,但是相对于他的生活环境社会来说,他又是主体——他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的环境和他的生活是被他所感知的对象。这样,作为文学对象的人就具有这样的双重性,对于作家来说,是被感知的客体存在物,对于环境来说,他又是能够感知环境的主体存在物。作家给笔下的人物以主体
新高考一卷英语的地位,赋予人物以主体的形象,归结为一句通俗的话,就是把人当成人——把笔下的人物当成具有独立个性,当作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活生生的人,即按照自己的灵魂和逻辑行动着、实践着的人,而不是任人摆布的玩物与偶像。不管是所谓“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承认他们是作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而存在的,即以人为本。
(摘自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人民滋养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滋
养了人民的审美价值观和精神生活。
熊猫tv女主播>港股开户
B.深入人民众,了解和感知人民众是把握生活本质和时代脉动,使文艺创作
获得力量和魅力的重要条件。
C.作家在进行创作时,应该将其作品中被描绘的客体存在物“人”赋予主体的地
位,赋予人物以主体的形象。
D.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是作为实践主体和精神主体而存在的,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学主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创作方面的相关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
不相同。
B.人物形象由作家创造出来,因此,虽然同是文学主体,但作家的地位高于人物
形象的地位。
C.作家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普通生活,但又高于人民的生活,这与“以人为本”并不
矛盾。
D.文艺作品中“把人当成人”的创作要求促使作家要深入理解人民众,尊重人
民,领悟人民的心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齐白石依据但又不拘泥于“真虾的眼睛是一个小点”的现实,以浓墨横笔将虾眼
画得非常突出。
B.《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
的生活”。
C.鲁迅在谈创作《阿Q正传》的经验时曾说:“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
已有了好几年。”
D.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
生活的面貌。
4.作家梁晓声创作的小说《人世间》,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
示了近五十年来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该小说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人物形象是文学对象主体,如何实现人物形象的“主体性”?请结合两则材料谈
谈你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黄昏时候,水生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明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把门
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
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不成声音。水生说:“来!我抱抱。”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的那颗小槐树,月光射到窗子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
“小平。”
“几岁了?”
孩子回答说:“八岁。”
“想我吗?”
“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
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真的!你也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呆望着孩子的脸。望着这个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孩子,她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想起了过去的一切,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
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然乱,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
杨紫琼老公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一些,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过我吗?”
“不是说过了吗?想过。”
“怎么想法?”她逼着问。
“临过平汉路的那天夜里,我宿在一家小店,小店里有个鱼贩子是咱们乡亲。
我买了一包小鱼下饭,吃的那鱼,就想起了你。”
“胡说。还有吗?”
“没有了。你知道我是出门打仗去了,不是专门想你去了。”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儿。可是在黑夜,
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窗户上那块儿小小的玻璃上结起了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去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
可爱男宝宝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的暖暖的。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是
撑冰床的好手,她轻轻地跳下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杆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呢。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在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
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子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窜了过去。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