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精力还是要精神?
人为什么有思想?有感觉?精力旺盛,对一些事物充满狂热的追求?这个看似很复杂的问题,其实与大脑中的一些微小物质的化学作用不无关系。人的生理和精神状态会受到体内各种激素的影响,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在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这些激素或许会让人精力充沛,自觉很孔武强大。我在《官员爱美女是因为人是受小精虫控制》一文中已提到,受到生物扩充自己基因占有更大“市场”的生物本性支配,人尤其是那些掌握了权力可以肆意支配社会资源的官员们趋向于将自己小精虫尽量广泛地播撒出去。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因为人除了受本能的小精虫控制而外,也还受其他因素控制,比如神、上帝、佛之类。这就从精力的生理层面上升到了精神这一意识层面,这也是人类来源于动物却高于动物之所在。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许多从事宗教的人员都有禁欲方面的追求——网络的利弊换言之,他们根本就不受小精虫控制。这理由是:宗教教义之根本是修身、修行(心)是同体的。如果一个人贪图性欲,从而纵欲,纵欲必伤身。伤身必伤性。身性同体。比如古代希伯来教徒就以绝食来成为圣人;早期希腊人实施一种严格的养生方法来为战争做好准备;斯多噶哲学家则反对肉体的欢愉,以求达到更崇高的精神理想。基督教的僧侣则在荒漠中独居,避开世俗的享乐。以及
因宗教改革而出现的清教徒,则要忍耐新英格兰冰冷的会议厅中硬木长凳等等。在这些人看来,教徒的生活应为了宗教而忘记自己。在圣宠内的精神生活,就是在自身内实行天主性的生活,也就是用信望爱三德忍受人生的黑暗与痛苦,而期待永生来临的生活;换言之,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生活。因为各大宗教这种采取对金钱保持距离的价值取向,所以,它们都对教徒提倡一种苦修悟道方式。
比如中国的道家。道家修炼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道家说的炼精化气,这个精是先天之精,不是后天精液,但后天精液由先天精气所化。贪性欲损后天精液必伤先天精气。所以宗教讲禁欲。又比如佛教,其创始就来自释迦摩尼(佛)的苦修。相传这个贵为王子的印度人19岁多次出游,看到人间各种不同的痛苦,而且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而他也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悟道成佛。佛陀的生活是佛陀言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佛陀不但以言示教,也以身示教。天主教教徒也主张过一种“神修生活”。所谓“神修生活”又叫“圣宠”,原因是这种生活需要人每日辛劳地去培养,不断地去操练和实习。简而言之,“神修生活”就是遵照“圣宠”及“本性”的规律,按照完全献身与天主的动机,利用有效的工作、有计划的修练、有意识地发展在信徒之内的信望爱三德的生活。“神修生活”的这一番修练功夫,实际上就是所谓“苦修生活”。它要求
其每一个神职人员,都应该反躬自问,省察自己是否有一个上述的“神修生活”。这种苦修生活就是真正基督徒的“克己”。基督徒的“克己”不但使人牺牲生命中的积极价值(为达到目的可以取用的合理有效方法),而且还牺牲人格的价值(当然保存着对更崇高价值之关系以及附属性),例如:婚姻权利,发展人格所不可缺少的自由,财物的占有权与独立的使用权等。而伊斯兰教则集中体现在“斋戒”上。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功课之一,是每个穆斯林的重要宗教义务。“斋戒”阿拉伯文称为“索姆”,有“戒除、坚忍、克制”之意。中国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的各族穆斯林亦称斋戒为“肉孜”,即戒止食、嗜欲之意。斋戒是伊斯兰教法中重要的律例之一,同每天的礼拜一样属于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义务。斋月的斋戒期限为三十天,每天的斋戒时间是从日出前至日落。在此期间封斋的人经虔诚举意,每天从吃完黎明饭开始,整个白天不能吃,也不能饮,并且禁止性欲活动,等到太阳落山后马上吃晚饭,这样就算完成了一天的功课。同时,封斋的人,必须做到眼不视邪、口不言邪、耳不听邪、脑不思邪,并不许有恶意中伤、造谣污蔑、说谎吵架、偷盗凶杀、赌博嫖娼等违法行为。此外,为了防止有人将宗教化为谋生工具从而降低其神圣性,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阿訇都是不脱产的。谭松韵妈妈
除了性欲外,很多宗教对金钱和世间享乐保持了相当的警惕。在他们看来,献身于宗教的
神职人员,追求的应该是一种圣洁的生活,也因此应当与俗世的金钱划清界限——换言之,你如果选择投身世俗生活,那你追求金钱锱铢必较,完全正当;而你一旦选择献身宗教,那人们就有理由要求你对金钱保持距离,过一种清洁精神的圣徒生活。这叫做什么,就吆喝什么。原因是,各大宗教都主张超越凡俗仰望星空。
比如中国道家的祖鼻老子就认为“五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而在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论方面,他们倡导:“抱朴守拙”、“返朴归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清净无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致虚极,守静笃”,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进而倡导:“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德之德乃为大德”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至高治本的原则,安贫乐道、安时处顺、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寻求大解脱、大自在、大超然的大智慧和根本法。
例如:窃取他物、违法贪污、抵赖债物、吞没寄存、欺罔共财、因便侵占、借势茍得、经营非法、投机、赌博淫业、放等,则是坚决反对的。在佛教看来,财富有清净的,有染污的;有外在的,有内心的;有一时的,有永久的;有现世的,有来生的;有个人的,有共有的。大乘佛教主张个人可以清茶淡饭,所谓‘三衣一钵’、‘衣单二斤半’、‘头陀十八物’,跟世俗的钱财相较,佛家更重视永久的财富;更重视来生的财富。佛教认为钱财是五家所共有,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此有了财富,还要懂得规划。《阿含经》四句偈云:‘一施悲和敬,二储不时需,三分营生业,四分生活用。’布施如播种,要有拔济奉献的精神。布施财富则要不自苦、不自恼、不勉强、不比较、不计较,要能做到随喜、随缘、随分布施,如此才不失布施的真义。此外,佛教对于经济的观点,首先以‘因缘果报’说明财富的获得,应从培福修德、广结善缘而来。因此,寺院经济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观念与常住观念,例如‘有权不可管钱,管钱的没有权’;并且强调‘要用智慧庄严世间,而不要用金钱来堆砌’;‘要能运用财富,而不为财富所用’;尤其本着六和僧团的精神,重视‘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现代人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这都是佛教经济观的特。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之财,例如:佛法、信仰、慈悲、智慧、健康、欢喜、人缘、自在、惭愧、发心、道德、人格等。这些无形的财
富比有形的财富更好。佛教更重视的是共有的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生态维护,并且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在金钱方面,基督教对金钱的认识看法与态度就显得更加明确。在西方的国家里,他们是基督教化的国家,从小学习《圣经》并且遵守《圣经》形成一种社会良好的公德,并且对金钱的态度也是十分明确的,他们是信上帝的按圣经的规定,当把你的收入总和十分之一奉献出来做善事;并且他们认为赚来的钱都是从上帝而来所以归上帝,无论他们拥有多少个亿万也是上帝的,不是他自己的他不过是上帝的一个管家,上帝把钱财交托他手中替为保管而已,所以有许多外国的企业家、慈善家、当有灾难来时,他们的思想觉悟很高都很甘心乐意的奉献很多钱出来做善事,出手非常的大方、甘心乐意的,他们对慈善事业相当热衷,对穷苦的人也非常有爱心,他们这样舍得奉献、乐善好施、都是出《圣经》的教导,施比受更为有福,他们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都愿意奉献金钱做为有福人。当一个人需要帮助时,可以用《圣经》的教导来实行是对上帝的责任,他们有这样的一个理念就是他把自己的钱奉献出来帮助人,就是把钱存在天国的银行里,以后得到上帝的赏赐。他们的乐善捐赠都是上帝的旨意,不过帮上帝管理钱财,使用钱财,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困苦的
人,让人感受到上帝对人的真爱,让困苦的人感受到上帝对人的眷顾与怜悯。钱在这里是何等的圣洁又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今天股神巴菲特是一位基督徒,是一位慈善家,虽然拥有无数的钱财,但是他不过只是上帝的管家,为上帝管理钱财,到处做善事,以后他的财产要把十分之九捐给慈善机构。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国家很多官员都不信教,因为只有不信教才能让他们充分享受小精虫不受限制的乐趣。
马天宇图片要之,人是自然的人,也是文化的人,无神的人只是受小精虫控制的高等动物,但有神的人在物欲、生理欲望之外,还受到信仰、追求与终极关怀的浓厚影响,向往神的生活。李建个人资料图片
>赵薇军旗装事件是什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