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150319 英语口译班
王金羊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也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传统节日的形成,更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大部分现有的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也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与原始崇拜、生活禁忌、神话传奇故事都有关系,比如除夕放炮,清明节的祭祀等等。随着朝代的更迭,一些对历史人物永恒的纪念也渗入节日,比如端午节吃粽子等。所有的这些都融合在了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到了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当时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更多的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经久不衰。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的几大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1.春节
春节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过年,一般从阴历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次年正月十五,常用新春佳节或过大年来形容。是我国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全家人团聚一直,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相互祝福欢庆盛大的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各个民族过年的风俗也略有不同。那么春节期间的民间习俗主要有下面几种:
扫尘,有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四,掸当扫房子”。扫尘就是大扫除,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年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扫除屋内外灰尘,干干净净地迎接新春。
贴门神是我国各地过年都有的风俗。古代的门神是用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后来画成门神像张贴在门上,为了驱逐神鬼,保护宅屋安宁。
贴春联,春联又叫“对子”、“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史料也有记载,贴春联是从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后来写在纸上,大都用红纸书写。过年家家户户门口贴春联也是春节的重要习俗。
放爆竹,春节的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燃放爆竹始于汉代,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发出“噼噼啪啪”响声,以此来避邪驱鬼,祈盼新的一年吉祥安康,到了唐宋时代,发明了火药,制成鞭炮,后来的春节家家都要燃放鞭炮,以示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
吃年夜饭,指的是大年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吃团圆饭。年夜饭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在大年夜,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多少喝一点,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氛围。
怎么共享文件林夕 黄耀明拜年一般是在大年初一到初七,大人和小孩穿上新衣服,拎着礼品探新访友,登门拜年,互敬问候。小辈给长辈拜年,也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人们贴福字、吃年糕,也开展舞狮、舞龙等庆祝活动。它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祝福的一种礼节,也是感情沟通,联络关系的一种方式。
春节还有其它习俗,如洗浴 、贴福字、贴年画、贴窗花、聚财、给压岁钱、守岁、祭财神等。
2.清明节
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不仅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这个节日既有祭扫坟墓的悲泪,又有踏青娱乐的欢笑,是一个丰富有趣的传统节日。除了讲究禁火、祭祀,还有踏青、荡秋千、植树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扫墓又叫上坟,清明节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先祖、亲人的墓地,将食品供奉墓前,焚烧纸钱,为坟墓培上新土,在坟上插上几枝新枝或在墓周围栽几株柏树,是祭祀先祖,缅怀亲人的一种方式。
林心如事件踏青又叫春游,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大自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好时节。人们也会在这天到野外去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三月春风习习,人们在迷漫泥土草香的放风筝,也
范冰冰绯闻是强身健体的举动。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拉线,任风将风筝吹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叶梓夕
植树也是清明时节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的习惯。清明时节春光普照,气温升高,加之降雨增多,树苗成活率高,所以人们都爱在清明节植树。
3.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称端五、端阳。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十分盛行的传统习惯,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由于我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所以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粽子又叫“筒粽”,源于汩罗江边的渔夫,将糯米丢入江中以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它们不要将屈原吃掉。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棕子,其形状、馅料繁多,品种丰富。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韩国、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我像是一个你可有可无的影子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
赶拯救,到洞庭湖不见踪迹,后来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水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一习俗也先后传入日本、越南以及英国等,现已被列入国际性体育赛事。
悬挂艾叶也是端午重要习俗之一,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叶插入门眉,挂于堂中。
4.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因而称为中秋,八月十五日的月亮比其它月份更圆、更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节”。在这月满月圆之夜,人们面对明月都会期盼家人团聚,因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各样,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主要的习俗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在我国古时就很流行,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夜赏月、玩月非常的盛行。随后,历代赏月的风俗也就经久不息。在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起,一起庆祝美好生活或遥寄对他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饼,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从明代起我国人民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祭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把中秋赏月与吃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团圆圆。时至今日,月饼也成为走访亲友、联络感情的礼品。
5.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家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在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的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来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节日来过。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吃冬至米丸子、长线面的习俗,北方在这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具的食品,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可以用来祭祖,也可馈赠亲友。古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在周代,把冬至当作新年元旦。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全国都要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要在这天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向父母尊长祭拜。如今在今天江南一带仍然有“吃了冬至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此外,传统节日还有七夕节,重阳节等等,它们都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的人文观念,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更对传承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节日与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长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