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芊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单选题
1.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笔记本做无线热点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4.《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
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
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5.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D.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6.“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梦见葡萄B.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
C.说明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D.指出了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7.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B.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C.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D.民族交融淡化了族之间的差异
8.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C.皇权的不断加强
文明校园建设D.相权的分割牵制
9.据下图所示“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央官员品位较低
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
10.假设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簒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
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都符合史实
B.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都与史实不符
11.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2.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李思思的老公照片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二、材料解析题
13.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的政治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
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入仕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隋唐北宋
比例4% 17.2% 24.5% 46.1%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僚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4)概括材料三反映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积极影响。
鲁迅的名言句子14.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选拔官员主导权的变化与佛教传播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B.选拔官员主导权的变化
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并且在九品中正制之下,世家大族的地位强化而不是衰落,故排除B项。C.科举考试开始出现于隋朝,故排除C项。D.在察举制之下,选官主导权在于“本乡名士”,在九品中正制之下,其主导权在政府,这反映出选拔官吏的权力由地方变为中央,无形之中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故D项正确。故选D。
2.【答案】D
【解析】A.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子弟”只适用于九品中正制,故不选A。B.“考试成绩”是科举制的标准,与材料无关,故不选B。C.“才德具体化”只适用于察举制,故不选C。D.察举制的反面是已经上任的官员推荐出来的名单是他的“自己人”,如子弟、亲戚、门徒等,容易结党营私,九品中正制的反面是荐举者只从世家大族中推荐人选,妨害了人才来源的广泛性,由此可见,两种选官制度走向其初衰的反面,共同的原因是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故D正确。故选D。
3.【答案】D
【解析】A.依据材料可知,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 错误。BC.依据材料可知,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和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C错误。D.依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中正官在品评选人方面有较大权力,但负有较
大的责任,说明此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正确。故选D。
4.【答案】A
【解析】A.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牧使等使职的设置,反映了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故A正确。B.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不选B。C.题干信息只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