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作者简介:张岩(1988— ),男,汉族,四川成都人。主要研究方向:写实雕塑创作。
泥塑习作课是雕塑专业的基础课,对于学习来说过程虽然曲折,困难。但从中慢慢的认识雕塑、理解艺术,本文通过三个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高晓松事件是怎么回事
一、整体与局部
根据雕塑塑造中常见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进行阐述,首先就是雕塑塑造的整体与局部。整体与局部在大学前期可能更多的倾向于整体,例如老师经常会说:“注意大的东西。不着急深入”。注意整体的观察方法,整体的效果。记得在网上看见孙家钵先生的第一工作室教学视频,对于整体他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他说:“看一座大楼或教堂,肯定是看大楼整个的一个形状,而不是看以层层的小窗户。”开始做人体的时候真的是很艰难的过程,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的眼睛是处于聚焦的状态,当试着把眼睛睁开整体看的时候会发现很累,然后又钻到局部,在走出来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之后到了大四开始做等大人体慢慢开始真正深切的意识到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泥塑训练中经常提到的话题,可是说是贯穿我学习雕塑和创作雕塑的始终最基本的一个立足点,我们知道雕塑专业训练课,大部分是以研究人体为主。
所以在我塑造时面对复杂的形体,想要把握它,我就必须按照客观的规律去研究它,分析它。首先根据形体的主次关系,先抓住整体大形,暂时先舍去那些细枝末节,将复杂的形体进行概括的归纳,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先抓住它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形体特征,等到准确的把握到了大的基本型之后,再在逐步塑造它的局部和细节,让局部更饱满。所以,塑造时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掌握整体的观察方法。多观察模特,大到人体动态.结构.比例.小到每个局部形体,都要从整体来观察。刻画每一个局部或者细节时努力告诉自己要联系整体去观察它,看它在整体的状态下是什么样的,以及局部形体与形体之间的衔接和变化。每深入到一个阶段都要到整体上来看一看,进行整体调整,修正出现的问题,所以整个过程就是:“整体-局部-整体……”,从整体开始到整体结束的反复的过程正确处理。
二、感性与理性
当然在建立整体的基础之上人的感性认识也尤为重要,在谈到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时,会让我想到政治上学到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等等的哲学概念。但从艺术创造上来看可能感性与理性二者都很重要。并且从初级理性概念的理解
上升到感受上的层面,也应该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吧。这就像我刚开始接触人体,初识解剖,结构,了解规律性的造型知识一样,是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这看起来可能不符合认识上的客观规律,
但是在泥塑的塑造中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可以互相转化的,符合实际的,理性的分析,能给我们一个逻辑的,准确的,可控制可实施易懂的方法,规律和法则。而感性认识我总觉得是一瞬间的,不容易被抓住和记录 的,在艺术创作中感性情感常常凌驾于理性之上。雕塑多追求的重量感,体积感,整体感,空间感,可能就是形体感觉上的东西吧,例如雕塑的重心的确立也应该是凭一种感觉吧。如果单纯从理性上去感受形体,应该是很难表现出雕塑的美。失去了对对象的情感与感受,更不可能塑造出个性化的,生动的形象出来。
雕塑的美感从何而来呢?只靠理性的塑造,形象也难免会僵化,呆板,并且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单靠理性用泥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人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只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塑造,才是最为科学的,最为理性的,才能在作品中注入艺术家的情感,使作品更生动,更完美。以此同时我们也要很好的把握对象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所谓共性应该是美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在塑造时我们会根据不同模特努力去观察对象的精神状态,如人的喜怒哀乐的差别,男女老少的差别等等。老祖宗们曾经把头概括为申,由,国,用,田,瓜子脸等形象的基本型这正是每个人所具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个性应是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艺术的表现上,二者应该是辩证的。共性寓与个性之中,个性寓与共性之中。
我们的人体习作课就是:即研究的掌握人体的一般性,规律性的造型知识,这主要包括人体解剖,结构,动态和比例等方面的共同的,规律性的知识,即共性方面的,也要研究和表现人的多样性和差异
性,其中就包括有相貌,性格,精神气质,运动状态等方面的不同,即个性方面。在习作上对于我们来说,二个方面的感受是同样重要的,是密不可分的。记得以前和一个鲁美的同学聊过关于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他们在不同的阶段的侧重点也不样而我们则从始至终都对二者加以强调,因为清楚的理解了塑造中的共性我们就会很容易把我们队对象的个性表达出来,反之也是一样,二者缺一不可。一切对象都是美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努力去感受发现对象的各个方面独特的美。话说回来,我们习作虽然要遵循严格的统一标准同时也是有个人感情彩的,每个人对对象的主观感受都是有差异的,所以建立在共性的基
摘 要:本文以雕塑塑造中所涉及到的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通过课上以及课下个人关于泥塑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个人的理解和说明,例如正确的观察方法,技术与感受之间的关系,人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关系等。关键词:感性;理性;主观;客观;整体
雕塑塑造中的辩证关系
张 岩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230)
潘阳之死
186
(上接第184页)林妙可沙滩照
高了节目的知名度与收视率。巧用平台设置,提高用户粘性,勾勒受众画像,缩小传受鸿沟,满足受众依赖。
而“风暴伙伴”的角定位与以往传统意义中的“主持人”也不尽相同,在这场“真人秀”节目中,让平时惯用肢体语言在前台表达的舞者有了更多坦露心声的机会。因为对于许多专业观众而言,他们已习惯在舞台和角中去认知舞者,但对青年舞者本身知之甚少的观众而言,《舞蹈风暴》在竞演开始前会播出十几分钟关于选手练舞的场景,何炅在一旁以“风暴伙伴”的身份在后台对舞者的生活、创作理念进行一个简短的访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比赛带来的紧张气氛,同时也展现出了舞者生活化的一面,让观众多方面地了解作品背后鲜活的舞者个体。正是在这样的场合下,他们才得以“近距离”接触舞者,了解舞者的从艺历程、艺术观念或是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这种“前台”与“后台”的方式使得舞者在节目中可以通过更接近自我真实状态的方式展现自己。正因如此,有了基本的熟悉和了解,也使得观众更易在作品中与舞者快速建立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带动观众的想象力,使得表演立体化形象化。对于节目效果上,也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能够引起受众的观看兴趣。让受众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丰富其内在情感。
四、《舞蹈风暴》的冷思考
舞蹈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市场与小众”的传播问题,更是“里圈与外圈”的破圈问题。舞蹈的“专业化”、“小众化”给外行人画了一个封闭坚硬的“里圈”,舞蹈作为艺术的“天花板”,其门槛较高,受众层次相差大。同样是在观看《舞蹈风暴》,拥有舞蹈专业知识的人或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更容易理解其内涵,而中国大部分非舞蹈专业的人是看不懂的。虽然话题量无数,然而大多数普通观众还是以谈论选手们的“颜值"和令人惊叹万分的高难度舞蹈技巧,对舞蹈的情感内涵很难领会,这些都需要后续在老师的点评解读中观众才能了解其背后的意义以及欣赏这支舞蹈作品。但是这样的赏析课,也很难在长期的节目中持续,只是短暂普及。
此外,“长尾效应”不足,首先,普通受众日常对舞蹈表演者的关注度较低。尽管参赛众多的选手获奖无数,身上自带光环,但普通大众也鲜有人知。此外,《舞蹈风暴》是一次很好地将高雅艺术推向大众的尝试,要让大众做到平视高雅,提升通俗,这还需要更为广阔的宣传阵地,增强受众粘性,在综艺火花消散之后,舞蹈艺术这样的小众文化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依然值得业界继续思考和不断地实践探索。
五、结语
《舞蹈风暴》节目不仅符合综艺的娱乐需求,更提高了大众的审美素养,为社会提供了舞蹈人的温度。
在傲人光鲜的成绩背后,离不开节目新技术的实践运用以及正确的价值引导和立意导向,标新立异寓意深远。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正确价值观,是如今每个电视行业媒体人都应深思的地方,也是综艺节目创作的不变方向。我们坚信,随着业界发展和舞蹈人的立心担当,以及大众的艺术修养提高,舞蹈一定会迎来大众自发选择的共赏时代,散布属于它的点点星光,而我们普通大众也能触碰艺术的穹顶,近距离品味高雅文化,感悟舞蹈之美,感受人文之美,赞叹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阿斯茹.电视舞蹈节目的现状及创新模式思考[J].新闻战线,2016 (18):85-86.
础之上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感受,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
三、主观与客观
主观感受应该是一位艺术家所必备的素质。我们在学校的泥塑习作大部分是以人体为主的,运用雕塑形式的语言,通过客观在现的手段,来达到主观表现的目的。在这里我们的再现是客观的,而我们其实真正应该做的应该是二者同时的。在这里二者也应该是统一,相辅相成的。在习作中我们客观的塑造对象虽然不是目的,但首先要有这样技术能力,如果不具备再现能力,表现就更不要提了。在平时上课时老师也会经常说;“先仔细观察客观对象,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对对象的观察我们会形成自己对对象的认识和感受,而这种感情和主观的感受又是来自客观对象的,真正的艺术品应该都是有感而发的,就像音乐家谱曲,诗人作诗一样,我们所要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抒发对自然感受的是雕塑。我们将自己的热情融入习作当中,在习作中不禁体现我个人的主观表现,还要你根据模特对象的不同形体特征,年龄来塑造。甚至我觉得还可以适当的夸张,但这只是对客观对象感受的一种强调,很多老师都曾不止一次的说过我做东西太过主观,我也很快的发现这个问题并加以改正,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把握好尺度,不能脱离模特太远。
模特是我们写生的客观对象和依据,而且习作是为了解决
一般性,规律性的造型问题,不能有过多随意性的东西。应该一是要在作品中保持某种与对象原型的客观相似性,二是要有艺术家个人主观情感因素的介入,而情感的来源,要依赖于对客观对象的最初感觉。我们不是一味抄袭自然,也不是脱离模特随心所欲。它真正质朴的应该是艺术家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是艺术家因客观对象的情感触动流露出的表现。没有客观便没有艺术,没有主观也没有艺术,没有主客观的统一还是没有艺术。朱光潜先生认为:“能牵动人心魂的作品是平衡了主客观对立后的统一,主客观之间没有成分的配方比,应该在于作者与对象的心性的同一。”李桦说到:“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们都承认形神是共存而且是互相依
赖的,既非混一,也非分离。”红领巾心向党手抄报
[1]
我们要真诚的去感受自然同时,也要去尊重自然,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能去感动别人。就像钱绍武说:“情感真诚的,艺akb48下海成员都有谁
术归根到底就是人类的情感。”
[2]四、结语
mu5160
以上所述是本人对习作以及雕塑创作的一些总结和感悟,学习与自我总结的过程中有收获也有失落,但经历一次这样的过程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次蜕变,期待在雕塑的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李桦.论形与神及其他[J].美术,1984(04):49-50.
[2]钱绍武.雕塑艺术形式语言之我见[J].雕塑,2004(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