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
何帆解读
小艾扮演者熊孩子的出现,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吗?家长的教育方式其实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并不大(因为家长更多时候只是一个“因变量——并没有真正对孩子产生影响)。
1.为什么说“教养假设”是错的
我们平常听到很多育儿专家说,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但这种观点是错的。(这样表述过于极端了:家长的教养/育塑造了孩子的底线。比如微观化的行为模式、思维框架等。只是,在父母期望孩子拥有的许多品质方面,父母的努力并没有起作用,而需要同伴来强化。)
女人致最好自己的句子你可能会觉得很吃惊。我们一直以来听到的都是这样的观点啊:如果父母充满了爱心,孩子就会更有安全感,就会成长为更自信、更友善的孩子;如果父母多跟孩子说话,多陪孩子读书,孩子就会变得更聪明,在学校里就会更爱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更好;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更严格,孩子就会更少闯祸;如果父母对孩子诚实友善,孩子同样也会诚实友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你可能还会说,我不仅是听到过专家这样讲,我在身边也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确实有很多好的父母带出来了好的孩子,也有很多糟糕的父母,带出来了糟糕的孩子。这是有真凭实据的啊。
今天,我先从方法论的角度帮你破除一个逻辑谬误。家长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成长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个观点是一个典型的混淆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案例。我们以后还会在思维锻炼这个学习单元更详细地讲解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现在,让我先告诉你,A和B之间有相关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A决定了B。你可能头发越来越少,同时记性越来越差,但你不能说,头发少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我们确实能看到很多优秀的孩子有优秀的家长,但这不见得是因为优秀家长的教养方式培育出了优秀的孩子。
如何解释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优秀家长和优秀孩子、糟糕家长和糟糕孩子的组合呢?我们至少可以到三个不同的解释。第一个解释就是父母的教养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哈里斯把这一观点称为“教养假设”。但我们也可以有第二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可以把这种因果关系颠倒过来。也可能是孩子影响到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孩子很乖巧、听话,父母可能就会更有耐心,更愿意在孩子身上多花时间。如果孩子很木讷,父母可能会减少和孩子的交流。如果孩子很乖张,很不听话,可能会把父母惹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就会很凶。有个笑话说,有
人跟一个老师讲,要对她班上的一个问题儿童好一点,因为这个孩子的家庭是破裂的。这个老师说,
我完全理解,哪个家庭摊上这样的孩子,都会破裂的。这个笑话有点刻薄,不过道理确实是这样的:父母对待不同的孩子,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
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是,前两种因果关系都不明显,很可能是其它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很可能是由于基因的作用。如果父母的基因都是乐观的,那么孩子也遗传到了乐观的基因,因此,你看到父母和孩子都是乐观的。或者,也可能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这一家住在一个很开放、乐观的社区,社区里人人都很开放、乐观,这样的外部环境也影响到了这个家里的父母和孩子。
教养假设: 我们通常认为,如果父母充满了爱心,孩子就会更有安全感,就会成长为更自信;如果父母多跟孩子说话,多陪孩子读书,孩子就会变得更聪明,如果父母对孩子诚实友善,孩子同样也会诚实友善,但这是一个典型的混淆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案例。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中,先天的基因因素很重要,后天的环境因素也很重要,但在后天的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只是一个方面,而且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家庭之外的环境。孩子要成为成功的孩子。
朱迪斯·哈里斯: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199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予杰出心理学作家的乔治•米勒奖。撰写过多本关于“儿童发展”的大学教科书、畅销科普书籍。
《教养的迷思》: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体。——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更多时候只是一个“因变量”,即父母的教养行为是被孩子“允许”的。如果父母能够变成“自变量”,提供孩子一个持续改变的环境,那么影响是确定的。
2.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
分析完这三种可能的假设,让我们再把思路整理一下。影响子女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先天的基因,第二个是后天的环境。父母对孩子有没有影响呢?当然会有影响,但是,父母对孩子最大、最明显的影响,是通过基因的遗传。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有争议的地方在第二点。在后天的环境因素中,又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和家庭之外的环境,比如学校、社区等。那么,哪一种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呢?按照育儿专家的说法,家庭环境更重要。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想要刨根问底,到答案,就要设计一些对照研究,比较一下家庭环境和家庭之外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移民家庭。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在很多移民家庭里,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讲的英语是带口音的。但是,子女作为第二代移民,很小的时候就到了美国,他们往
往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在移民家庭的例子中,有家庭因素,也有家庭之外的社会因素。如果家庭因素是更重要的,那么,孩子讲的英语应该更像父母讲的英语,也应该带着浓厚的口音,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这个例子中,家庭之外的社会因素显然是更重要的(这个证据,好像并不能说明这个结论)。
我们还可以一个看起来没有那么明显,但更为严格的例证。双胞胎一直是心理学家非常喜欢的研究题目。我们都知道,同卵双胞胎之间的性格非常相似,但是,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性格之间的差异。有一些同卵双胞胎出生之后,一直跟着亲生父母长大,也有一些同卵双胞胎被不同的家庭领养。这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去观察在不同家庭养大的双胞胎和在同一个家庭养大的双胞胎,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无论是在同一个屋檐下,还是在不同的领养家庭中长大,同卵双胞胎之间的性格差别不会有变化。换言之,决定他们性格差异的最显著原因是基因,而不是家庭环境。我们也经常看到,在同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亲生的子女和领养的子女,这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相似度。但长大成人之后,亲生子女和领养子女之间的性格相似度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家庭环境的影响彻底消失了。
3.朱迪斯·哈里斯
朱迪斯·哈里斯是一位有传奇彩的心理学家。1995年,哈里斯在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评论》(P
sychological Review)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的开头,她写到:张彤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吗?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但是,读者更好奇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没有任何学术单位。这位神秘作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康奈尔大学有一位教授给哈里斯写信,就问她:你是一个学者吗?还是一个临床医生?还是一个有撰写突破性学术论文爱好的失业的炼钢工人?
哈里斯说,如果要让她来选,她觉得自己更像失业的炼钢工人。哈里斯确实没有工作,她是一位全职母亲。在带孩子之余,她从出版社那里领了个活儿,撰写儿童心理学的教科书。为了撰写教科书,她读了很多相关文献,带孩子又是一种亲身的实践。哈里斯对照着来看学术研究和自己的实践,发现理论和现实的差距很大。这才启发她写了那篇引起轰动的论文。
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成长,父母默认并不在那个世界
为什么说不会叛逆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你将认识一个成长阶段,儿童的行为模式,来了解为什么孩子与家长在某些问题上,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敌对”气氛。
我们不要期待改变自己的孩子。孩子跟父母也是朋友的关系。父母不可能赐予孩子在社会上的自尊和地位。你不能指望通过给予孩子柔情蜜语,让他去抵挡外面世界的尖酸刻薄。认为
傅晶老公
自己是父母心肝小宝贝的学生,不一定在同龄人中有更高水平的自尊心,因为自尊是一个人在体中地位的因变量。孩子有孩子自己的路,你不可能替孩子走他或她自己的路。
1.“表里不一”的孩子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先回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情况。请你想一想,是不是有一些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有比较大的差异?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孩子在家里非常听话,但到了学校里却是个小霸王,或者有一些孩子在家里非常拘谨,不跟父母说话,但到了学校里,跟朋友们在一起,却有说不完的话。在瑞典,有一项关于孩子挑食的研究。研究者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要么在家里挑食,要么在学校挑食,只有8%的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里都挑食。
为什么孩子在家里和在家庭之外的行为会有差异呢?接下来,你将认识到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在一种情境中学得的技能不一定可以直接应用在另外一个情境中。你在中国的待人接物之道,到了美国不一定好使。你跟兄弟们在一起时的社交经验,拿来追姑娘不一定好使。同样,孩子们在家里学到的技能,不足以应对在学校里的生存挑战。
你自己想想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恐怕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差异太大了。在家里,父母可能会告诉你,到了学校跟小朋友要好好相处、不要吵闹,但你在学校操场里遇到的挑战却是有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你是个笨蛋。这种情况下,父母教你是不管用
的,你得自己去摸索,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儿童的行为模式:孩子在家里跟父母学到的东西,不足以帮助他应对跟其他孩子的关系,孩子更多地是跟孩子学习的,而不是跟父母学习的。因此,父母不能垄断孩子的学习,父母的过度干预反而会阻止孩子的成长。
和女生聊天的话题>元宵节的吉祥语句监狱文化的启示:监狱看守和犯人是两种不同的人。犯人不会去学习怎么成为监狱看守,而是要去学习怎么成为犯人。同样,小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孩子。
2.孩子的世界
你将认识到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们之前讲过,人是一种居动物,人是要区分我们和他们的。在孩子看来,孩子们是我们,而成人是他们。哪怕是很小的孩子,到了一起,都会很快地融入体,这才是他们自己人。在孩子们看来,我们大人是一望而生畏、不讲道理的奇怪的物种。我们之前还讲到,一个体要是想更加团结,就会对外排斥。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孩子里经常会发现挑战成人的小动作。在孩子里,最酷的行为就是敢于挑战成人的权威。
我讲到这里,你已经能猜到答案了。为什么“教养假设”是错的?因为,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龄人,而不是学会成为一名成年人。父母在家里教的,只能用于家里。到
了学校里,孩子还必须自己学会另外一套行为模式。当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时,他们并不是不分好坏,
照单全收,他们是非常谨慎的。只有当他们父母的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一致时,他们才会模仿父母。
3.孩子有自己的学习榜样
总说“身教”重要,但孩子似乎并不怎么跟进父母的好行为、习惯、品质,而总是用最快的速度学得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品质。孩子并没有把父母当榜样,反而要抓住更多父母的把柄来争取利益、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哈里斯在书中讲到的一个比喻,也就是监狱看守和犯人的例子。她把小孩子比作犯人,把父母比作监狱看守。这么比可能会让有的父母感到不舒服——我怎么会是监狱看守呢?请不要觉得被冒犯了,你仔细听听,会觉得哈里斯讲得有道理。
监狱看守和犯人是两种不同的人。犯人不会去学习怎么成为监狱看守,而是要去学习怎么成为犯人。同样,小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名成功的孩子。犯人会想办法跟监狱看守搞好关系,因为监狱看守的权力很大,得罪了监狱看守,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但仅仅跟监狱看守搞好关系是没有用的,要是你跟监狱看守搞得太亲近,别的犯人反而会歧视和冷落你。同样,小孩子也会想办法和父母搞好关系,因为父母是有权力的,父母心情好了会给你零花钱,会给你买礼物,生气了可能会揍你,所以当然要巴结一下了。但是,仅仅成为父母的乖宝宝是没有用的,孩子长到一定的
年岁,就会有意地跟父母保持距离,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爱父母了,而是因为跟父母搞得太黏糊,会遭到别的孩子嘲笑和奚落的。
犯人有自己的文化。监狱里不断有老犯人出去,新犯人进来,但是文化却是始终不变的。他们有自己的道德标准,比如说他们会很鄙视那些拍监狱看守马屁的人,很鄙视那些打小报告的人。他们必须服从看守的指令,否则就会吃苦头。但是他们又不想百分之百地服服帖帖,所以他们会搞点小动作,跟看守们暗中较量。如果他们能够侥幸地在跟看守的斗智斗勇中取胜,他们就会非常高兴。
那么,一个新的犯人如何学习成为一名犯人呢?一种比较被动的办法就是犯错误。如果违反了监狱看守制定的规则,看守就会惩罚他们,但是如果违反了犯人的规则,犯人就会嘲笑他们,不搭理他们,甚至攻击他们。久而久之,新进来的犯人就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另一种更为主动的办法是通过观察。刚进来的犯人会更为谨慎,主动地模仿其他犯人的行为,而且要迅速地辨认出谁是牢房里的老大,什么是犯人之间的禁忌。他们会通过尽快地到学习的榜样,习得监狱里的生存法则。
孩子们也是一样。孩子有自己的文化。哈里斯讲到,她有一次去邮局,有很多人在排队。队伍里有两个妈妈,分别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孩子,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他们站在妈妈的旁边,互相注视着对方。忽然,小男孩松开妈妈的手,走到小女孩的面前,尽管他还不
知道该说什么话,但眼神里都是热切的期待。在邮局里那么多人里,小男孩的眼里只有这个小女孩。
怎么跟别的小孩玩耍,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的技能。当孩子只有一两岁的时候,他们还不太会了解对方的意图,但他们已经知道模仿对方。一个孩子故意摔跤,另一个孩子就会学他。这会让他们乐不可支。到了两三岁之后,孩子逐渐学会了用语言和行动互相交流,他们开始学会做游戏,也慢慢地学习如何彼此相处。
在传统社会中,孩子更多地是跟孩子一起长大的。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孩子天天混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大孩子教小孩子如何融入集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情。大孩子教育小孩子的时候,可不是和风细雨、温柔耐心的,他们会嘲笑小孩子,甚至拳打脚踢,但这就是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所以,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成为集体中合格的一员。越是长大,他们对儿童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父母看到孩子们慢慢和自己疏远,总会觉得心里难受,但是,你要记住: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和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和同辈人一起生活一辈子。
因此,父母不能垄断孩子的学习,父母的过度干预反而会阻止孩子的成长。哪怕父母再爱孩子,父母与孩子的利益都可能存在冲突。对父母有利的,对孩子不一定有利。就拿断奶来说吧,妈妈给孩子断
奶是为了再要一个孩子,但孩子希望吃奶的时间越长越好,他才不想要弟弟或妹妹。有的父母希望儿女留在自己的身边,但孩子却一心想要闯荡外边的世界。做父母的,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利益。
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成为集体中合格的一员。越是长大,他们对儿童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父母看到孩子们慢慢和自己疏远,总会觉得心里难受,但是,你要记住: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和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和同辈人一起生活一辈子。
孩子世界里的三大法则:表决、座次、惩戒
人成长过程中,或轻或重都会受到“霸凌”,这已经成为一种仪式?
你将通过掌握多数裁定原则和啄食次序,了解未成年人世界的规则,和他们的行为方式。
1.多数裁定原则
我们先来讲多数裁定原则。哈里斯这本书的主题是讲孩子是如何融入社会的。对孩子而言,更重要的事情是跟同伴搞好关系,而不是跟成人搞好关系。孩子们有孩子们自己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制定,遵循的是多数裁定原则,帮你划个重点,多数裁定原则就是,当某人的行为与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