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答案
《月圆中秋时共话家国情》之《诗歌...
中
秋
农历八月十五
《月圆中秋时 共话家国情》
之《诗歌里的中秋》
中秋假期最后一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特别节目《月圆中秋时共话家国情》节目主持人沙滨洋,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凌先有和诗词朗诵爱好者李卫,一起与大家聊聊《诗歌里的中秋》,品味中秋诗词里的中国风,感受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
主持人:古往今来,中秋赏月就是文人墨客们的一大爱好,每临中秋,文人墨客都会举杯邀月、开宴赏花、对酒当歌、月下吟唱,成为一代代中国人表达幸福、传递思念的方式。中秋佳节,可以说是一年之中最温柔又最有诗意的节日。您还记得哪些与中秋和月亮有关的诗词
呢?这些古诗词背后又有哪些家国情怀的故事呢?
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凌先有和诗词朗诵爱好者李卫阿姨一起赏一轮圆月、读几首诗词,品味中秋诗词里的中国风,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
两位嘉宾,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面对中秋圆月,只会说:“啊,今天的月亮好漂亮”,或者面对其他美景时只会说:“啊,好美”?
几何图形凌先有:有啊,无论是中秋赏月、还是外出旅游,经常会听到一些人面对美景,发出这样简单的赞叹。
主持人:好,看来文化基础确实很重要。首先我要来考考两位嘉宾,也考考听众朋友们,此时此刻,您会想起哪些与中秋、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凌先有:在中国古代诗词的海洋里,与中秋、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不胜枚举。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徐友贞《中秋月》中的“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许浑《
秋霁寄远》中的:“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等等。
主持人:好的,刚刚凌委员说了很多朗朗上口的一些古诗词,这些诗词传唱了千年,成为一代代人表达幸福、传递思念的媒介。接下来,您不妨停下脚步,与我们现场的嘉宾一起品读这些古诗词,看看这些诗词背后都藏着哪些动人的故事。来,我们来听第一首古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李卫阿姨是朗读爱好者,我们先请李阿姨帮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
李卫:《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最好玩的游戏排行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主持人:好的,感谢李阿姨声情并茂的朗读。其实这首诗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比如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然还有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请问凌委员,苏轼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词的?这首诗词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凌先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写于1076年中秋,此时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已经四年没见面了。苏轼与弟弟在政坛上政见一致,生活中情意相投,平时互相支持,彼此感情深厚。其早年曾与弟弟苏辙(子由)有过“功成身退,夜雨对床”的约定。而当时的苏轼因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所以自己要求外调到密州。苏轼当时在仕途上很迷蒙,有一种苦闷在心头,是千万句话并与弟弟诉说。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这天的月亮最大最圆,是合家团圆的象征。写此词的时候,苏轼在密州任职,这天晚上苏轼喝了一夜的酒,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句。苏轼官场失意,但在词中却不道凄凉的之语,没有满腹牢骚和埋怨之情,反而说只要大家都健康地活着,虽然人隔千里,照耀我们的还是同一个月亮,不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且借月说事,与中秋的背景非常吻合,可谓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精神状态,以及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主持人:李阿姨,您刚刚朗读了这首诗,先给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这首诗?
李卫:这首词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主持人:好,我再来问问现场的两位嘉宾,你们最早读到这首诗是什么时间?当时对这首诗有哪些理解?为什么这首诗中很多诗句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铸就了经典,传承了千年至今读来仍旧动人心扉?他背后有哪些能引起我们共鸣的东西呢?从你们最早读到这首诗到今天再次品读这首诗,现在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有哪些不同呢?
凌先有:我最早读到这首词是中学时代,当时知道这首词是苏轼中秋望月,抒发对同胞弟弟苏辙的无限思念的。作者希望自己弟弟子由(苏辙)健康长寿,兄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随着年龄和经历、阅历的增长,我感受到这首词其实更有深意。正
如词前小序中所说,本词只是“兼怀子由”。也就是说,诉说兄弟手足之情只是这首词之辅,而趁着“大醉”遣怀才是主旨。对于一贯秉持“尊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是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这一点在题序中有深奥微妙的提示。中秋佳节,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光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苏轼仰望青天明月,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以及豪放洒脱的风格。面对现实的不堪,作者本想“我欲乘风归去”,摆脱令人烦恼的人世,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留恋与热爱,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引起无数人情感的共鸣。
银行卡丢了怎么办我最欣赏的还是作者“不应有恨”的乐观旷达情怀。人生虽然充满坎坷,有很多不如意。但不能怨天尤人,不能仅限于小我,而应该无论身处何处、何种境地,都应该以一种豁达的境界去对待人生。这一点,苏轼与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是心灵相通的。尼采曾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苏轼用自己的词和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跌宕起伏,拥有一颗豁达的心境,于艰难处不慌乱,于困厄时能坦然,心中无恨,脑中无忧,才能在生命的萧瑟处活得恣意潇洒,不辜负生命,不辜负人生。
曲家瑞作品>环境设计是学什么的主持人:好的,感谢两位嘉宾带来的分享。听众朋友们,听了我们两位嘉宾的介绍,您是否也读懂了这首古诗词以及它背后的故事呢。好,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首古诗词: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我们还是先请李阿姨帮我们诵读一下这首诗:
李卫:《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主持人:好的,感谢李阿姨为我们带来的朗读。很多听众朋友们不知道这首诗的名字,但肯定记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传承了千年的名句。李阿姨,还是先请您为我们解释一下这首诗?
李卫:这首诗意思是,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升起,你和我天各一方,此时此刻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在遥望着这同一轮明月。有情之人都会怨恨这漫漫的长夜,整夜失眠苦苦地将你思念。我灭掉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徘徊在庭院之中,觉察到夜露寒凉,把衣衫都沾湿了。恨的是不能把这美好的明月捧起来赠送给你,重新躺下只希望能在梦中与你相
会。
主持人:凌委员,张九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词的?这首诗词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凌先有: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五年(737)由京师贬荆州长史后所作。全诗围绕望月,抒写怀念远方朋友亲人人的幽情。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传诵的佳句。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气象高华浑融,远在天边的亲友此时此刻正与我共望同一个月亮,一个“共”字逗出怀远,由景入情,衔接浑成自然。虽然暗用了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但“海上”、“天涯”相应,开拓了一个大境界,而一个“生”字,不仅写明月的升起,更将颔联(第二句)的“起相思”引出来了,好像情人的怨思在月光的氤氲中酝酿,并随着海潮的涨起而升上来。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遣词造句十分空灵,写景抒情并举,层层深入不絮叨,情和景融成一片,意境幽清秀美,情真而意切。在朝廷中为官,便身不由己。由于长期在外做官,离家太远,张九龄很难照顾到家庭,即便是思念家乡,也很难回去。公元726年的秋天,张九龄被贬为冀州刺史时,就曾经以老母亲不愿意跟随到冀州任所为由,请求罢官,未获批准。张九龄在和家人天各一方的长久分离中,写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极简单朴素而又饱含深情的旷世佳句,可谓情意绵绵,感人至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