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摘要:高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的国家招生考试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经历了八个阶段,分别是:单独招生考试向统一招生考试过渡阶段(1949—1951年),高考制度建立阶段(1952—1956年),高考起伏发展阶段(1957—1965年),停废高考阶段(1966—1976年),高考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4年),高考改革探索时期(1985—1998年),高考扩招发展阶段(1999—2013年),新高考改革试点阶段(2014年至今)。
安娜卡里娜去世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面临挑战;应对建议
1新高考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
1.1选择性理念得到充分落实,获得了学生高校的认同
本次新高考改革试点,坚持选择性理念为主导,学生可以选择考试科目也可以选择参加不同批次的升学考试,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了学生考高分的可能性,而且提升了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从高校角度来说,通过选考科目的设置,可以选拔录取到更多适
合专业培养的高质量生源,促进不同专业的特发展。
1.2从中学教育来看,推动了中学内涵式发展
王思聪 陈雅婷本轮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良性竞争,为学生合理减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原则。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中学等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为保障高考改革奠定了基础。中学在此次改革中受到的冲击最大,教学组织、学习评价、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的日常管理等都面临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中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3从录取情况来看,提高了考生的录取率和满意度
新高考改革前,各省高考考生可以填报6~8个志愿,填报志愿数量比较少。改革试点后,各省考生可填报志愿数量为24~112个不等,填报志愿数量的增加使得考生志愿填报的选择性大大提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结合高校往年录取分数和位次,按照“冲—稳—保—垫”的原则进行志愿填报,这大大提升了考生与高校之间录取的适配性。其中,浙江、山东等省考生志愿平行到“专业(专业类)”,考生志愿填报率高、退档率低,考生满意度高。
1.4对高校来说,激发了招生工作主动性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力
选考科目改革的实施,推动了高校的人才选拔从“选分”向“选人”转变。高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等来确定专业选考科目的要求,提高了高校人才选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上,高校探索分层教学、小班教学等模式,高考改革与人才培养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促。
1.5拓展了多元评价内容,丰富了高校人才选拔模式
各省在探索提前单独招生、职教高考、普通高考等多种高考制度的过程中,考试内容和选拔方式呈现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特点,增加了考生高考的选择性和录取概率,拓宽了高校人才选拔路径,促使高校录取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2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2.1学生选科的功利性使得选科不均衡
在首批和第二批试点省市的“3+3”模式下,选择地理科目的考生远远高于选择物理科目
的考生,其中原因并不是学生都喜欢地理科目,而是学生选科存在趋易避难的现象;在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市“3+1+2”模式下,选化学科目的考生相对较少。学生的这种功利化选择,是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考试难度不同导致的,而物理、化学学科选考人数的减少与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相矛盾,这不仅无法满足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而且不利于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面对选科不均衡的问题,一是建议对一些选科人数低的学科进行等级赋分处理,科学设置赋分标准,增强选科和赋分的科学性;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科,避免功利性选择。
小罗伯特唐尼退出漫威
2.2选课走班的实施对教育投入和教学管理带来压力
新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对中学来说,在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的同时,必须实现课程全科教学、全科开考,之前的班级授课制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走班制”势在必行。走班制是指打破原有的自然班限制,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中学则根据学生的选科情况,提供各种各样的、可供不同类型学生选择的课程,以此来满足不同学
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走班制”的实行使中学在教学、师资、场地等多方面面临挑战。首先,学生不固定、教师不固定等给教师课堂管理带来了挑战。其次,学生选科组合增加,全科开课,授课班类型增加,使中学在师资、硬件条件、教室场地分配和排课等方面的难度增大,学生管理难度上升。最后,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原班级日常管理难度提升。
面对“走班制”带来的挑战,一是建议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地区薄弱中学的扶持,应提高现有资源的配置效率,满足选课走班制教学的要求。二是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成立课程建设工作小组,对三年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对课程所需师资进行统筹配备,确保开设课程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课要求。三是组织好教学管理,建立学生选课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分析系统辅助教学管理,分层、分类、分项实施教学,对统考科目、首选科目、再选科目等课程安排进行合理布局。四是鼓励高中结合自身情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教学和教师评价方式,提升学校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实力。
2.3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存在争论,参考价值尚未充分体现
新高考改革的招生录取方式是“两依据一参考”,但是“一参考”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取得实质性
效果。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科学性、不同中学之间评价的可比性等还存在疑虑,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在高考录取中的参考价值并未真正体现。同时,各中学评价的标准不一,有时很难区分好坏和高低,因此,高校在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泉城广场被淹
为了使参考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建议进一步完善省际范围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之间的可比性和公平性。另一方面,探索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终结性评价的新方法、新技术,在招生录取上进行必要的改革,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作用。
2.4选考科目等级分计分方式的公平性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考生选择性考试科目的成绩除了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同时选择该科目考生体的水平和数量。考生数量这一外在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生的最终成绩,这显然有悖于考试的基本属性,即考试的结果只能由考生自己决定,这也给高考相关者提供了非正常博弈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选科的功利性。为保证考试科目的公平性,建议进一步完善等级赋分方案,将当前按人数比例划分的方式改为按一定等级标准内
涵相对固定的方式,从而使等级划分标准不受考试人数因素的影响,确保考生个体考试成绩的相对稳定性,确保考试的公平合理。
3结语
田亮车祸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梅沁,谢季遥.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教育与考试,2022,(02):12-17.
[2]李春宇.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智库时代,2018,(25):99.
五大战区划分及省市分布图[3]王刚,袁晖.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8,(06):7-8.
[4]王洋洋.高考改革制度下学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辽宁教育,2017,(0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