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内容摘要: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系列发展势态稳定,其中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被认为是国产青春电影的开山之作。它以较高知名度和破纪录的票房而一夜走红,引领了“怀旧青春”的热潮。本文将从生产者的技术支持、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影片的制作质量三个方面探讨《致青春》的成功之处和美中不足,以期能为国产青春系列影视发展提供借鉴。
狼牙女主角关键词:生产者消费者影片质量客观分析
引言
随着2012年1月6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上映,国内青春系列电影市场开始受到启蒙,而真正拉开其发展大门的正是2013年4月26日上映的赵薇处女作《致青春》。据统计,在2013年《致青春》创下了高达7.19亿的国产爱情片票房纪录,这相当于两部《小时代》的票房总和,电影票房仅次于2013年在《西游降魔篇》、《钢铁侠3》位列第三。[1]随后,这部电影不仅带领了《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向青春致敬的怀旧片的成功,更是将原著小说的热销量推向各个权威榜单第一名。总之,作为电影史上较为成功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依然存在很多探讨研究的价值,所以此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探讨其成功失败之处。
一、生产者的倾力打造
任何一部电影的成功,都必然离不开整个生产团队的全力协助,其中影片的生产者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辛夷坞原著魅力小说的剧本铺垫
“一个电影导演可能用一部很好的剧本拍出一部很糟糕的影片,但他绝对不可能用一部糟糕的剧本拍出一部很好的影片。”[2]原著作者辛夷坞,原名蒋春玲。她是当下中国最受欢迎的80后女作家之一,其所有作品均长居销量排行榜冠军位置。作为青春文学新领军人物,她独创了“暖伤青春”系列女性情感小说,例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便是辛夷坞在2007年的成功之作。该部小说令读者看得字字痛心,句句揪心,每一句都直指我们曾经拥有,但已经失去的青春。
随后,该小说于2009年被ETM传媒倾力打造成青春题材的音乐广播剧,广受好评,进一步大大提升了这部小说的知名度。
2、赵薇首次导演处女作的关注热点
赵薇是目前国内难得的影、视、歌、导四栖领域都有成就的明星,从1998年电视剧《还珠格格》以来,她以卓越的演技和众多优秀作品变成一个家喻户晓、赞誉不绝、不断打破收视纪录的女星。自从2007年,赵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艺术硕士MFA后,她更成为历史上曾两度问
鼎长春电影节影后的女演员。2012年2月,赵薇登VOGUE和时尚芭莎同月封面强势回归;同年3月3日赵薇导演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南京开机,同时作为赵薇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的毕业作品,《致青春》给广大观众留下较强悬念和期待。
3、强大明星阵容团队的全力出演
在赵薇执导的同时,香港导演关锦鹏担任监制、内地编剧李樯改编剧本。另外海峡两岸演员赵又廷、韩庚、杨子姗、江疏影、张瑶、刘雅瑟、包贝尔、郑凯、黄明、王嘉佳、佟丽娅等担任主演,王菲演唱主题曲《致青春》。如此众多的明星加盟的阵容使得该片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深深吸引了新老两个消费体。不仅主演明星演员数量众多,主演的戏份也很均匀,表演也精确到位,在完整刻画每个人物的人事情怀之外,还将整部电影打造成“青春史诗”般的恢弘壮阔。
4、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影片宣传
明星需要炒作,电影也需要炒作,炒作这个词已经不是一个贬义词了。相反,发动起强大人际关系资源所进行的炒作也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极高票房的重要原因。例如:2013年3月初,在为《致青春》录制的《鲁豫有约》节目中,赵薇与黄晓明亲密无间地表现了多年同学情。随后的长篇微博“有一种感情叫赵薇和黄晓明”,大打同学感情牌也把观众对青春的怀念之情带到高潮。又如2013年3月15日《现代快报》的新闻标题“赵薇新片众明星争相‘打酱油’”等博人眼球的宣传方式为即将上映
的电影打下了良好的宣传铺垫。[3]电影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产品,《致青春》巧妙地借用了微博平台,并且适当引用了情感营销,[4]这才积极促成了有效的影片宣传。
二、消费者的接受心理
对于电影名称来说,“致”青春即是表达对已经逝去青春的怀念,因此极大放宽了消费体年龄的限制。
1、不同年龄消费体的观影心理
“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5]《致青春》面对的消费者体绝大多数是80和90后,而追随影视中的人物设定,自然应当是80后体基数更大一些。其实生产者巧妙地抓住了80后“感伤追忆”和大多90后正值青春年华的特点,在一部剧上拴住两代人的情感心理。一方面具有“往日不可追”的遗憾之情,是对“已经逝去”的青春的祭奠;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今日多烦忧”的情景写照,是对“即将逝去”的青春的伤感。同时,此片是广受赞誉的导演赵薇的处女作,也必然会让消费体产生较为宽容的观影心理,这也是《致青春》获得良好口碑的关键因素。
2、社会背景中的“怀旧青春”情绪感染效果
无关善良
OLED电视
实际上,《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之前,内地也有《花季雨季》、《全城高考》等爱情片可以给观众带来一些惊喜,却多达不到堪称经典的高度。随着2002年《蓝大门》和2012年1月6日在大陆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经典佳作,更让内地影视界发觉这类青春爱情片正是国产影片的软肋。因此正是在台湾香港等地刮起了“青春怀旧风”的社会背景下,导演赵薇富有建设性眼光地发掘到了“怀旧青春”这一类的新颖题材,再加上赵薇也是伴随了这两代新兴消费体一路成长的人物,自然更能使《致青春》本身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因此,正是由于生产者善于合理利用社会背景思潮与观众的关注热点,才使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机会受到年轻体的青睐。
3、档期安排合理引发怀恋情绪
正如赵薇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预告片中说的那样“青春,应当从春季开始”,因此不管是在2012年3月3日的正式开机,还是在2014年4月26日的正式上映,这部影片都散发着美好爱情、不朽青春的情绪。同时,随着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假日的掺杂,整个上半年是很有闲情逸致观影的时间段。而赵薇选择将上映的档期安排在清明节和劳动节之间的春季,不仅符合观众的观影规律,更巧借了五一小长假延长高票房的客观条件。所以,能否选择一个良好的档期,是影片能否有机会被观众重视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成功因素
一部电影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我们不可否认,影片本身的质量才是成功的关键。
1、影片经典的台词与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
影片前半段处处散发幽默诙谐的趣味,除了主演,就连配角张开的台词都足以让人感慨唏嘘。例如在片头张开在为围棋社招新时对郑薇说的自我介绍-----“我叫张开,字天然,我哪里都张得开。”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方式顿时让老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在影片中期毕业聚餐时,老张吟到“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又进一步刻画了他富有文采,善于自我安慰的性格。尤其是最后老张在阮莞墓碑前的表白之语更是让人潸然泪下,“你知道满天星的花语是什么吗?就是甘愿做配角。没有人知道我一直爱着你,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一样,从来不敢把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正是最后这句台词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他们或是感动,或是惋惜,但实际上细细看来也把张开的随和懦弱也刻画得淋漓尽致。
隋俊波电视剧除此之外,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的郑薇;胸怀大志、为理想而不择手段的陈孝正;爱慕虚荣、贪恋钱财的黎维娟;自尊心强、个性冲动的朱小北;可爱的小胖、端庄大气的曾毓和为爱不顾一切的施洁……可以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人物的塑造上是十分成功的,这些个性鲜活的角大大突破了类型人物的塑造,新的尝试也使得这部影片变得有血有肉。
2、明线和暗线交织的双重叙事模式和复杂的人物情感背景
影片中还有一个隐藏在故事后面的人物——林静,影片以陈孝正与郑薇的爱情分合为主线,以郑薇和林静的爱情纠葛为暗线,同时用林静逃避郑薇7年引出了林郑双方父母之间的不伦恋情以及施洁对林静长达7年的虐心恋情。这种明暗线交织的模式不仅拓宽了叙事的深广度,而且更形成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最大亮点。
最经典的一句话
在明暗线交织的背景下,电影还设置了很多令人回味的伏笔,比如:陈孝正与曾毓暧昧获得出国名额为最后利用美国女人获得绿卡埋下伏笔,然而他与郑薇在一起是很单纯的,这样看来陈孝正是爱郑薇的,只是他爱的方式不为别人理解;当初陈孝正带郑薇去海洋馆摸海豚的场景为影片最后郑薇与陈孝正再次回忆海洋馆的事情埋下伏笔,这也再一次证明陈孝正当时是真心对待郑薇的;阮莞同学聚会时说的“碰到爱情,没有一个女人有智商”为她最后为了去见赵世永而死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这些伏笔不仅使得电影情节为更连贯,同时也让小说更加富
有深意,耐人寻味。
妈妈唱的歌3、令人惊喜的新人演员以及应接不暇的熟悉画面
虽然这是赵薇的处女作,但是她还是大胆选择了新人演员担任主演,他们的表演功力一度遭到怀疑,事实证明赵薇的选择最终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例如首次出演电影的江疏影获得了观众不俗的评价,一致表示她很符合大家心目中的阮莞的形象,气质出众,演技颇佳。还有配角包贝尔饰演的张开
也是好评如潮,因为相比较于小说,电影将他塑造地更加真实:有大学生的萎靡、对朋友的热忱、对爱情的坚持、毕业后的无助同时又酷爱面子,似乎正是那段青春的镜子。
除了演员的成功表演,电影所采取的一系列熟悉画面也让大家产生了不少亲切感。例如:宿管科大爷看的《白娘子传奇》、毕业聚会时的青岛啤酒、连接异地恋的绿皮火车、郑薇爱穿的回力鞋等,可以说电影前半部分我们跟随这些场景回顾了一番青春的生活,而后半部分则由演员带领领会了一遍青春的苦乐。
总之,尽管电影稍显冗长、后半部分出现了情节跳跃过大思维连接不连贯、朱小北和林静人物形象模糊、堕胎情节刻画不现实、郑薇人物性格过于夸饰等问题,但整体剧本的亮点就是将青春“生活化”。它利用我们曾经发生过或者经历过的事却能取得不俗的表现效果,它将深厚情感隐藏在极为细密的铺垫之后,又能够在关键时刻让观众依旧保持惆怅的情绪,这也是此片的成功之处。
结语:每一部成功的电影均离不开各方的努力。首先必须要有全力付出的制造者,包括选择具有魅力的原著剧本、知名的导演、强大的明星阵容和多彩的宣传方式。其次也少不了对当下受众心理的研究,例如对受众年龄段的调查、对社会思潮导向的正确把握和对影片档期的合理安排。最后,制片人还是要尽力提高影片质量,只有刻画生动的角形象、提升演员的演技和创新影视的叙事角度,才能使影视达到更高的水平。而这些才正是促使《致青春》斩获7.19亿高票房、成为经典以至不断被人探索、模仿和超越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根据《2013年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58921/alltime/2013)等报道并结合其他相关数据
[2]《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悉德·菲尔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页
[3]《赵薇新片众明星争相“打酱油”网友:阵容亮瞎眼》,现代快报,2013年3月15日
[4]《<;致青春>电影中的微博营销之道》,杭东,《中国电影市场》,2013年第8期
[5]《从传播学视角浅析网络小说与电影“联姻”的成功——以电影<;致青春>为例》,杨晴,
《新闻知识》,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