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秦国统一六国的顺序
住房公积金怎么提取【摘要】 放射性脑病是鼻咽癌放疗后严重并发症之一,认识放射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和影响因素、及早地诊断和放射性脑病,对于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对于放射性脑病的发病机理、影响因素、诊断技术与方法均有很大的进展。文章就此进行综述。
【关键词】 放射性脑病放疗鼻咽癌
放射性脑病(radiationencephalopathy,REP)是鼻咽癌放疗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并常常具有不可逆性。鼻咽癌患者由于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已达40%~70%[1],因而其生存质量值得关注,由于REP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所以REP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现就近年REP在发病机理、影响因素、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1发病机理
REP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1放射线对脑的直接损伤
其依据是脑的损伤多发生在放射野内,且以放射野高剂量区最为严重。Kutita[2]等研究发现成年大鼠脑部放射后8h白质细胞凋亡即达高峰,以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为主,致使少突胶质细胞更新和替代障碍,从而引起脱髓鞘。但有学者并不认为如此,可能基于以下考虑:(1)REP往往发生在放射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而不是放射的当时或随后;(2)病变有时超过放射野。
1、2血管继发损伤
汤姆叔叔的小屋英文读后感
血管系统的继发损伤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脑脊液屏障破坏和血管性水肿,导致血管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多累及中小动脉,也可累及颈内动脉等大血管,继而引起继发性脑组织缺血、坏死。Kamiryo等[2]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作为示踪剂,电镜扫描脑部经伽玛射线照射的大鼠,发现照射野区域毛细血管网增粗,基膜空泡形成,毛细血管密度低于未照射区且平均管径增大,认为血管改变是放射性坏死的基础。用血管渐进性病变可以解释REP潜伏期长以及照射区以外脑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特点。由于在缺血的部位,伴随着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障碍,磷脂酶A2的活性化,产生了花生四烯酸的蓄积,黄嘌呤脱氢酶向黄嘌呤氧化酶转换,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具有毒性作用的活性氧(reactiveoygenpecie,ROS),尤其是超氧自由基和羟
自由基等的细胞毒性的作用[3]。另一方面,血管内由于内皮损伤以及缺血而被活性化的中性粒细胞中的NADHP氧化酶产生了超氧化物,进一步加重了血管内皮的损伤。
1、3自身免疫反应
在一些情况下,神经组织对放射线有较高的敏感性,神经组织的原发性损伤,脂质及蛋白变性形成抗原,经过一段潜伏期产生抗体,从而引起严重的变态反应,导致血管损伤和闭塞,白质脱髓鞘改变最终导致脱髓鞘。这些抗原包括分泌的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紧张素TNFIL1等,目前研究的比较多的是VEGF。放射性脑损伤后早期,VEGF表达上调,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导致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4]。
但是,任何单一因素均不能完全解释放射性脑损伤的全部变化,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张惠妹近照2影响因素
2、1个体的放射敏感性
个体的放射敏感性和放射并发症存在一定关系,放射敏感性是通过体外照射淋巴细胞后染体的畸变率来测定的。Tang等[5]在研究中发现对淋巴细胞体外照射后总的染体畸变率和REP的发生有关,并发现高放射敏感性个体REP的潜伏期比低放射敏感性的个体要短,因此对于鼻咽癌个体的放射敏感性可能可以预测REP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咏柳古诗的意思全解2、2分割时间-剂量-分割量是对REP的发生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Lee等[6~7]报道放射后10年脑损伤的发生率。其中总剂量50。4Gy单次剂量4、2Gy时REP发生率为18。6%;总剂量45、6Gy,单次剂量3、8Gy时REP发生率为4、8%;总剂量60Gy,单次剂量2、5Gy时REP发生率为4、6%。说明REP的发生与单次剂量有关,单次剂量越大发生REP的几率就越大。除了单次剂量,总剂量的增加、总的时间的缩短和每天2次的照射也会增加REP的发生率。
2、3照射方式和受照体积
2、4其他因素
颈部皮肤纤维化和颈动脉硬化[7,10]、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等因素均会降低脑组织的耐受
量,增加REP的风险。
3临床表现
放射性脑病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无临床表现:放射性颞叶脑损伤约16%没有临床症状。
带目字的成语
(2)无明确定位表现:放射性颞叶脑损伤约有39%的病人以头晕、头痛、手足麻木、乏力等为主要症状。
(3)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表现:①颞叶损害者表现为:精神症状;记忆力、智力减退;性格改变;幻觉;颞叶型癫痫等;②脑干损害者表现为:复视、面瘫、舌瘫、吞咽困难、发音障碍及典型交叉性瘫痪等;③小脑损害者表现为:走路不稳,共济失调等。
4诊断
REP的诊断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影像学检查作为本病的主要诊断标准,病理诊断在多数病例中是不必要的[11]。
(1)CT检查:CT检查的敏感性较差,早期常无阳性表现,后期典型表现为平扫时均匀低密度区周围血管性水肿、边界不清,增强时无强化或轻微周边强化,晚期可见局部脑组织萎缩,脑室增大,囊性变伴中心坏死,可有斑点状钙化。
(2)磁共振检查:磁共振检查早期表现为脑水肿,可持续几个月甚至数年,T1WI上呈低信号T2WI和质子密度加权像时呈高信号,可无或有轻度占位效应。晚期形成液化坏死时则会出现清楚的T1WI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区,也可能伴有出血REP区常呈混杂信号MRI在检测放射性损伤方面要明显优于CT。无论CT或MRI均不能在REP早期作出诊断在CT或MRI上有明显改变往往已属晚期。1H-磁共振光谱仪MRS在REP早期可以检测到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和胆碱这3种代谢物质在脑组织中的含量变化,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来评价REP的情况。MRI灌注成像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动态成像评价毛细血管床的功能和状态。典型的REP灶内缺乏新生血管,局部脑血容量(rCBV)明显降低,并且rCBV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的程度与REP的严重程度及照射剂量成正相关。
(3)PET、CT:PET、CT是在分子水平上反映损伤组织的生化变化和代谢状态,故可在形态变化之前进行早期诊断并可鉴别肿瘤复发转移和REP,并可鉴别肿瘤复发转移和放射性脑,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