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知识多一点】
崔永元范冰冰事件最新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课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正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
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面还比较窄,对仿生学、蝙蝠、雷达的了解并不多。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电教资源,展示仿生学方面的知识,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本单元重在让学生“知疑”,让他们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读后悟,通过画句子、圈重点词、画示意图等方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3.弄清三次实验的结论,合作交流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句,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拓宽视野。
【教学难点】
1.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初步感知什么是仿生学,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安排】
香水排名2课时
平淡生活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蝙、蝠、启”等1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达、蚊、即”等1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知道什么是雷达,了解仿生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西双版纳自助游攻略1.学会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蝙蝠”“雷达”两个词语,多媒体出示蝙蝠、雷达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这两种事物吗?(学生答:蝙蝠、雷达)是的,它们就是蝙蝠和雷达。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电子设备,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探究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芒果tv弹幕在哪里打开
深圳四海一家2.教师在“蝙蝠”和“雷达”之间加上“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题。
明确:课题以一个“和”字连接了蝙蝠和雷达这两种不同的事物,意在让我们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3.介绍蝙蝠、雷达以及仿生学的相关知识。
蝙蝠 真正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居住在各类大小山洞,古老建筑物的缝隙、天花板、隔墙以及树洞、山上岩石缝中。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蝙蝠主要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搜寻食物,探测距离,确定目标,回避障碍和逃避敌害等。它由嘴发出频率高出20000赫兹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通过大脑,就能判断出障碍物的样子、位置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