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话原型学派批评方法
神话原型学派兴起于本世纪初。这派批评家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为理论依据,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种族的、以至整个人类的潜意识
和深层心理特征。他们着重分析文学作为所体现的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型的意
义。
(一)神话原型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原则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ell)在《神的面具:原始神话》一书中表明:一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于这些作品再现了人类共同的经验,具有激发读者隐藏很深的心理本能的力量。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便着重阐明人类共同的经验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神话和一些原型中以及文学创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诺斯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声称,“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二种文学上的人类学:我们从文学产生以前的东西——如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可以了解到文学的情况。”“这些范畴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上下相传的关系……事实上,从总的情况来看,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方面,存在着回复到那些范畴的倾向。”(诺斯洛普·弗莱《文学的若干原型》,引自《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343页)另一位神话原型批评家赫斯凯尔·
M.布洛克把这个批评流派的理论要旨阐述得更为明确:“文学(或任何艺术)当作孤立的表现形式来看,是无法了解和正确评价的;……必须把它当作整个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来考虑才行。”“文学是社会情况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必须首先当作集体的信仰和行为的形式来探讨。神话和仪式便成为文学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或这些成分的安排可以看作人类经验中一再出现的基本象征的表露。因此人类经验使原始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共同性质。”(赫斯凯尔·M·布洛克《文化人模学与当代文学批评》,引自约翰·维克雷选编《神话与文学》,美国那不勒斯加大学出版社,1971,第32页)总之,神话原型学派认为,文学艺术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反映原始人的习俗和心理的神话、宗教仪式作为一个民族心理特征的象征,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一种心理积淀物,一种心理气质,保存在这个民族成员的潜意识中,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时,便会不自觉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文艺创作只有和象征民族共同心理的这些原型联系起来考察,才能看出它的意义。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来源于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弗雷泽(J.G.Frazer)的人类学
苏格兰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 Golden Bough,1890—1915)共十二卷,是一部研究巫术、宗教信仰和史前神话的巨著。弗雷泽这部著作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证实了,“人类的需求,不管什么地方,也不管什么时候,基本上是相似的。”这些需求尤其是通过古代的神话反映出来。弗雷泽举例解释说:“以奥西里斯(Osiris)、坦慕兹(Tammuz)、阿冬尼斯(Adonis)和阿提斯(Attis)的会义,埃及和西亚人
民表现万物,特别是植物每年死丽复生的情况,他们把生命体现为每年死而复生的神。尽管备处对这种神的称呼和举行的仪式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弗雷泽《金枝》(一卷简写本),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22)
弗雷泽表述的基本上是受难和复活的原型,特别是关于“神圣的王被杀”的神话。许多原始人都相信,统治者是神或是半神,他的生命和自然界、人类循环的生命是同一回事。正由于这同一性,人民乃至世界的安全依赖于神王的生命。一位生机勃勃、身体健康的统治者是自然界和人类生命力的保障;而一个生病的或被伤害的王则将给国家和它的人民带来衰败和疾病。弗雷泽指出,如果“自然的历程有赖于神人的生命,那么他的精力的逐渐衰弱,并且由于死亡而最后丧失,怎么不会带来灾难呢?只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这种危险,那就是一旦有迹象表明他的力量开始衰退时就一定要把神人杀死,以便在他受到预示凶兆的衰亡毁损之前,他的精神能转让给生机勃勃的继承人。”(《金枝》第265页)所以在一些原始人中,每隔一段时间,王就被处死,以保障部落的幸福。后来用塑像代替要被处死的王;牺牲变为纯粹的象征,毫无实际意义了。从这种献出牺牲的仪式,就得出“替罪羊”的原型。它的意思主要是,由于部落的衰败已为用作祭祀的动物或人所代替,杀了这“替罪羊”(有时候还把它吃了),部落的罪过就得到洗涤;赎了罪,自然界和人的精神就
得到再生。弗雷泽强调说,由于食物和繁殖后代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宰杀祭物和净化
的仪式便被古代人看作具有魔力的返老还童的保证,它保障了植物和人类生命的安全。在
现代文明社会中,也还可以看到这种原始习俗的痕迹。例如新年的庆祝活动,春季的家庭
卫生,基督教国家的复活节和圣餐仪式。特别是后者,在基督教信仰中,神人为了人们精
黄晓明 王珞丹
神的再生,充当了替罪羊这个可怕的角。
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他关于“原型”的见解
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一度是弗洛伊德
的学生,后来由于学术观点购分歧,两人关系破裂了。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分歧主要在对里
比多的解释和对潜意识的认识。弗洛伊德把“里比多”完全看作性的潜力,荣格则主张,“里比多”包含更广泛的意义,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
现于其他活动,类似于柏格森所说的活力。荣格并没有完全抛弃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因素,但他只把性看作里比多的整个内驱力之一。荣格和弗洛伊德一样偏重潜意识,但他认
为弗洛伊德把潜意识看得太狭窄了。他认为,从远古到现在,人类所受的环境的影响,所
获得的经验和印象,所形成的习惯和需要都遗传下来,储存在个人心灵的深处,从而构成
给老师拜年短信了潜意识的主要部分。所以,在荣格看来,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亦称“种族潜意识”)两部分。他断言,“集体潜意识是心灵的一部分,它有别于个
人潜意识,就是由于它的存在不像后者那样来自个人的经验,因此不是个人习得的东西。
个人潜意识主要是这样一些内容:它们一度是意识的,但因被遗忘或压抑,从意识中消逝了。至于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有在意识里出现过,因而不是由个体习得的,是完全通
过遗传而存在的。个体潜意识的内容大部分是情结,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率。”
(荣格《集体潜意识概念》,转引自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第396—397页)
荣格对神话批评的主要贡献是他关于种族记忆和原型的理论。“种族记忆”或“集体
潜意识”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和“原型”的概念密切相关。所谓“种
族记忆”或“集体潜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
体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物,是某种遗传的心理气质。它显现在反复出现的某些意象、故事和
想象之中,便被称为“原型”。也可以说,“原型”就是一种“原始意象”。荣格不否认
弗洛伊德所主张的“俄狄浦斯情绪”的存在,但他认为这种情结存在于“集体潜意识”之中,是原始人所遗传下来的一种“原始意象”。也就是说,杀父娶母是野蛮时代的习俗,
是人类远古时期的普遍经验,是一种久远的种族记忆。
荣格发展了潜意识的概念,因此扩充了弗洛伊德关于个人潜意识的理论。他认为,在
个人的潜意识之下,是作为人类大家庭一切成员所共有的心理遗传,即原始的、集体的潜
小升初感谢老师的话简短
意识。他声称,“心灵并不是生来就是一块洁净的石板,像肉体一样,它预先就确定了个
人的界限,即行为的各种方式;它们在一再出现的心理功能的模式中变得明白显易。”    (《心灵和象征》,双日锚,1958,第35页)
荣格解释说,原型并不是承继来的观念或思想模式,“实际上它们属于本能的活动范畴,而且在这意义上说它们代表了心理气质的遗传的形式。”(《心灵和象征》,第16页)在《心理反应》一书中,他强调说,这些心理本能“比有史可稽的人还古老……从远古时代起,它就植根于人类心灵之中,并且永远存在下去,直到无数代都构成人类心理的基础。
只有当我们与这些象征协调时,才有可能生活得最圆满;智慧就是回归的象征。”(赫普火
炬丛书,1961,第42页)
由于强调原型实际上是“遗传的形式”,荣格就比大多数人类学家进了一步。那些人
类学家把这些形式看成是不依赖于心理结构,只是通过各种神圣的仪式代代相传下来的一
种社会现象。荣格根据他的心理分析学进一步推论说,神话并不起源于像季节或太阳的循
环这类外因,而是天生的心理现象的投射。他说,“所有自然的神话化过程,如夏季、冬季、月亮和雨季等等并不意味这些客观现象的比喻,而是内心世界象征的表现,是心灵中
潜意识的戏剧化——即反映于自然界的事件。”(《原型与集体潜意识》,万神殿,1919,第6页)
换句话说,神话是通过意识的作用使基本上处于潜意识形式的原型变得明白显易的一种媒介。荣格进一步指出,原型也呈现于个人的梦幻之中。因此我们可以说,梦幻是“人格化
的神话”,神话则是“非人格化的梦幻”。
荣格发现,梦、神话与艺术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于它们都是原型进入意识的媒介。他认为,伟大的
艺术家是这样的人:他具有“原始的幻想”能力,对原型特别敏感,并具有以原始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的才能——这一切使他得以通过艺术形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经验转化为“外在的世界”。荣格表明,“艺术家常常根据素材的性质,借助神话使他们的经验以最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原始经验是创作的源泉;这种经验无从捉摸,因此要求以神话的意象赋予它以形式。”(《寻求精神的现代人》,收获,1933,第164页)
总括起来说,荣格对作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很不相同。弗洛伊德主张从作家的性潜意识中发掘作品的意义。荣格则认为,“解释艺术家的是他的艺术,而不是他的私生活的不足和冲突。”艺术家只在集体潜意识影响下,才创作出能够触及他的民族灵魂的伟大诗篇,所以他有句名言:“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土德》,而是《浮土德》创作出了歌德。”(荣格《心理学与文学》)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谈到了作家、作品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范冰冰年龄在《原型和集体潜意识》一书中,荣格详细讨论了一些原型。他着重从心理学,而不是从人类学方面去探讨。伦对神话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比如,他提供了一些在神酒批评中颇为流行的术语。“原型”这个术语尽管不是他发明的,但它之所以在神话批评中被广泛应用,主要由于他的学说的影响。像弗洛伊德一样,他也是运用心理学从事文学批评的一个先驱者;他的学说为探讨人类的心理提供了有益的见解。
荣格在心理学上的主要贡献,除了前面所说的关于“集体潜意识”的理论之外,还有与“暗影”(Shadow)、“人格面具”(Personna)和“阿”(Anima)这些原型相关的所谓“个体化”理论( theory of individuation)。所谓“个体化”,是指心理上的“成熟”,即发现每个人的自我的各方面的过程。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他必须有意识地认识自我中使人喜欢的和使人不喜欢的各个方面。这种自我认识需要有特殊的勇气和正直,它对于一个人心理上的平衡是极为重要的。荣格推断,精神病就是个人无法面对并接受潜意识中这些原型的组成部分的结果,精神病患者不是把潜意识中这些成分吸收到意识中去,而是固执地把它们投射到别人或客观事物上去。用荣格的话来说;“投射”是主体没意识到的内容转化为客体的一种本能的作用,投射的结果使这种内容看来像是属于客体。当这个内容成为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当它被看作属于主体时,投射便停止了。通俗地说,投射的习惯反映在“众人皆醉我独醒”或“我是劳苦众生中唯一诚实的人”这一人生态度中。这就是说,我们平常很容易把自己没意识到的缺点或弱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而不容易把它们看作我们自己的本性的一部分。
在荣格看来,“暗影”、“人格面具”和“阿”是人们世代遗传的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我们在神话和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这些原型的象征性投射。“暗影”是潜意识中自我邪恶的一面,处于人格的最内层。它是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包括一切激情和不道德的欲望、行为,类似弗洛伊德所说的伊底,代表人格中不曾被人们认识的黑暗面。这种原型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性投射,表现为莎士比亚悲剧《奥赛罗》中的伊阿谷,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歌德诗剧《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等等。
“阿”是荣格的原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它是一种灵魂意象(或者说“灵气”),是男人身上的活力,男性心灵中的女性特征。它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潜意识。正像德国的古谚说的,“每个男人身上都有一个夏娃”。在荣格看来,人类的心灵是双性的,不过异性的心理特征通常在人们身上不易被觉察到,它处于潜意识状态,只表露在梦中或投射到周围某个人身上(通常是男人身上的女性心理特征投射到女人身上)。荣格把荷马史诗中的海伦、但丁作品中的贝雅特丽齐、弥尔顿作品中的夏娃这样的形象看作“阿”的体现。按照荣格的理论,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具有不平凡的意义或力量的女性形象都可以成为“阿”的象征。“阿”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职能是:它介于自我(具有意志或理性的自我)与潜意识之间,协调两者的关系。我们若把“阿”与“人格面具”加以比较,对它的职能会认识得更清楚。
“人格面具”处在人格的最外层,介于自我与外在世界之间,是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从协调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说来,“人格面具”是“阿”的反面。打个比方说,“自我”是块硬币:向里一面是“阿”,向外一面便是“人格面具”。“人格
面具”是假面具似的社会人格,有时候它和真正的自我完全不相符。荣格在探讨社会面具时说,要在心理上成熟起来,个体必须具有灵活的、适应性强的“人格面具”,它要能和其他心理结构成分处于和谐的关系;“人格面具”若是太造作或过于刻板,就会产生精神失调的症状,如易怒、忧郁等等。
3.神话与宗教仪式、原型模式的关系
关于神话与宗教仪式的关系,西方人类学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康认为,说仪式是神话产生的原因,或者相反,说先有神话,后有仪式,都不能反映普遍的规律。根据他的看法,许多仪式是外来的,没有相应的神话;有些神话也不伴随仪式。所以他的结论是,神话与仪式是互相影响的关系。神话是语言的象征体系,仪式则是事物和行为的象征体系。神话和仪式有共同的心理基础:仪式是一种着迷的重复的活动——常常是一种社会根本需要(经济的、社会的、生物学的等等)的象征的戏剧化;神话则是这些需要的理性化,不管它们是否以明显的仪式表现出来。(克莱德·克拉康《神话与仪式》,引自约翰·B·维克雷选编《神话与文学》第39—40页)
神话和原型或原型模式的关系又是怎样呢?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神话,各民族的神话尽管由于产生它的文化环境不同而具有特殊的形式,但是总的说来,它具有普遍性。此外,在许多不同的神话中发现相似的主旨,而且在时间、空间上相距甚远的民族的神话所表现的意象具有相同的意义,或者更精确地说,引起相似的心理反应并起到相似的文化功用。这样的主旨和意象就称为“原型”。简单地说,原型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象征。不同民族的神话,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表现了相同或相似的原型,亦即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正像惠尔赖特在《隐喻与现实》一书中说的,这样的象征“若不是对全人类,也是对大多数人具有同一的或非常相似的意义。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某种象征,如天父,地母,光亮,血,上下,轮轴等等,在时间、空间相距甚远,彼此在历史上又不可能互相影响或发生联系的文化中一再出现。”(惠尔赖特《隐喻与现实》,印第安那,1962,第111页)这些原型和使它们得以产生广泛的联系的象征意义如下:
意象
1.水:创造的神秘;出生—死亡—复活;净化和赎罪;繁殖力和生长。按照荣格的观点,水也是潜意识最普通路象征。
(1)大海:一切生命之母;精神的神秘;无限;死亡和再生;永恒;无意识。
(2)江河:死亡和再生(洗礼);时间上通向永恒;生命循环的过渡领域;神的
体现。
2.太阳(火和天空密切相关):创造的活力;自然界的法则;意识(启迪、智慧、心灵曲幻想);父性原则( 月亮和大地则表现母性原则);时间和生命的延续。
(1)旭日:出生;创造;启迪。
(2)落日:死亡。
3.颜
(1)黑(黑暗):混沌(神秘,未知);死亡;无意识;邪恶;阴郁。
(2)红:血,牺牲;强烈的激情;混乱。
(3)绿:生长;感觉;希望。
4.圆(球体,蛋):整体;统一性;至高无上的神;原始形式的生命;意识和潜意识的结合——如中国艺术和哲学中的阴阳。在圆圈里(如上图),包含阳(雄性)的成分(意识,生命,光明和热)与阴(雌性)的成分(无意识,死亡,黑暗和寒冷)。
以忽略为话题的作文5.原型的妇女(包括荣格的阿):
(1)伟大的母亲,善良的母亲,大地母亲:与出生、温暖、保护者、多产、生
长;丰富、潜意识相关。
(2)可怕的母亲:女巫,女术士,塞壬(塞壬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鸟的海妖,常以美
妙歌声诱惑经过的海员而使航船触礁毁灭,见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与恐惧、危险、死亡相关。
(3)意气相投的人:公主或“美丽的责妇”。体现抱负和心灵上的完成。
6.风(与呼吸):灵感;观念;灵魂或精神。
7.船:人类社会的缩影;人类在时间、空间上的航程。
8.花园:天堂;天真无邪;未损毁的美(特别是女性的美);多产。
花木兰 主题曲9.沙漠:精神上的贫瘠;死亡;虚无主义或失望。
绝对不止以上所列的这些例子,但这些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碰到的最普通的原型的意象。当然,上述意象并不是在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起到原型的作用;这需要认真考察这些意象在整部作品中被看作原型是否合乎逻辑。
原型的主旨或模式
1.创造:这也许是一切原型主旨中最基本的;实际上每一种神话都以关于宇宙、自然和人如何为神或人创造出来的说明为基础。
2.不朽:这是另一个基本的原型,一般采取两种叙述形式:
(1)超脱时间:“回到天堂”,完善的状态;在人陷入悲剧性的衰败之前,享受无穷的幸福。
(2)神秘地陷入循环不息的时间:无穷尽的死亡与新生的主题——人由于服从自然界无限的循环,特别是季节循环的巨大而神秘的节奏而获得不朽。
3.英雄原型(变形和赎罪的原型):
(1)追求:英雄(救星或救助者)必须经过长途跋涉,完成艰巨的任务,和妖魔作战,解答难以回答的谜语,排除难以超越的障碍,以便解救京城,还可能和公主结婚。
(2)创始:英雄遭受了一系列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从无知和不成熟发展成为社交方面、精神方面成熟的人,成为社会团体一个够格的成员。开创时期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即分离,转变,回来。正像追求一样,这是死亡与再生原型的变体,
(3)献祭的替罪羊:被看作部落或民族幸福的同一体的英雄必须死去,以便为人民赎罪,并恢复土地的丰饶。
原型不仅表现为意象和主旨,而且在更复杂的结合物,加与季节循环相一致的文学样式或类型中也可以看到。诺斯洛普·弗莱在《同一性的寓言》一书中,提出了以下一些与文学类型相应的原型(参照《现代西方文论选》第345页):
1.黎明、春天和出生方面。关于英雄出生的神话,关于万物复苏的神话,关于创世的神话,以及(因为这四者形成一组)关于黑暗、冬天和死亡这些力量的失败。从属的人物:父亲和母亲。传奇故事的原型,狂热的赞美诗和狂想诗的原型,
2.天顶、夏天、婚姻和胜利方面。关于成为神仙的神话,关于神圣的婚姻的神话,关于进入天堂的神话。从属的人物:伴侣和新娘。喜剧、牧歌和团圆诗的原型。
3.日落、秋天和死亡方面。关于战败的神话,关于天神死亡的神话,关于横死和牺牲的神话,关于英雄孤军奋战的神话。从属的人物:奸细和海妖。悲剧和挽歌的原型。
4.黑暗、冬天和毁灭方面。关于这些势力得胜的神话,关于洪水和回到混沌状态的神话,关于英雄被打败的神话,关于众神毁灭的神话。从属的人物:食人妖魔和女巫。讽刺作品的原型。
4.美国梦与神话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