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婚姻之婚姻的有害模式
通常来说,有三种破坏婚姻的互动模式,你看了一定会很熟悉。
黎耀祥演过的电视剧第一个模式:出坏人。
“都是你的错!”“你这是怪我吗?!”当夫妻发生冲突时,如果双方都不能放松下来,都互相指责攻击、只把关注点放到挑剔对方上,没有看到自己激烈的反应,长此以往,相互指责的怪圈就会形成。更坏的是,你们的互动会进入一种模式化状态——实际冲突还没有发生,你们就开始防御。两个人都小心翼翼,预知伤害,并提前做好准备攻击对方以保护自己。战争一触即发。把女生撩到下面起反应的句子
婚姻互动中,没有人一定要充当坏人
跳出这种恶性模式的方法是:立刻停止攻击。婚姻中你要的是是非对错的评判?还是要和爱人更亲密,有更好的互应?停止的秘诀就是你要意识到:在婚姻互动中没有人一定要充当坏人,指责的行为和模式本身才是坏人,我们两个人都是受害人,所以我们需要把这样的模式停下来。
攻击是双方的,为什么让我立刻停止呢?
当你觉得不公平时,你就放弃了你作为一个缔造者、创造幸福婚姻的机会。在循环中没有所谓的谁先开始,最重要的是你要想办法让它停止。因为循环才是敌人。
第二种模式:抗议之舞。一方不停的要,另一方回避、隐藏自己。
丈夫参加同学聚会,碰到了前女友。后来妻子发现丈夫和前女友有大量的。妻子非常愤怒,觉得丈夫已经背叛了她。她开始争执,质问丈夫。丈夫觉得妻子在侮辱他,觉得自己没有被信任。两个人开始进入了互相攻击、出坏人的状态。最后两个人提出了离婚。咨询室里,妻子描述两个人的状态,只要提到先生和前女友的事情,先生就开始抵触,甚至不予理睬。妻子越要关注先生和前女友的互动,就越会把自己的怀疑、焦虑传达给先生。先生感受到被怀疑,就要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于是先生躲避,避免与对方的争执。先生越躲避,妻子就越焦虑,有更多怀疑和质问,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恶性循坏。
在依恋关系中,任何的回应都好过没有回应。
你越想知道,对方就会越回避,他要保护好自己,选择安静地抗议。
对于抗议之舞的解决方法:首先要明确,不回应不代表不想沟通,而是你的反应阻塞了沟通的渠道。你要看清你的舞步,你的舞步怎么影响到对方,让循环继续的行为是什么。你要停下来,让自己跳出这个循环。只要你恐惧的状态出来了,对方的状态立马就会反复。即使你不说,他也能感知到。当你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抗议之舞阶段,你要停下自己的舞步。如果你是紧张焦虑的,你是不断向前索要的,就要学会放松、向后撤一步。跳出来,再看看你们之间还能做些什么,而不是更多地追问。
第三种模式:僵局之舞——看似相敬如宾,一切风平浪静。但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链接,包括负面的。
夫妻双方30年没有说过一句话。他们有三个孩子。沟通的方式是:写纸条,让孩子传话。他们都是无助的,真正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无助感。他们深知:自己和对方都是无法改变的,做什么都是无意义的。
跳脱僵局之舞的关键是,把你内心真正的感受说出来,打破僵局。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都不容易。因为发现伴侣出现状况时,我们恐惧、愤怒并且伤心。当这种情绪产生后,我们却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比如我们内心害怕跟对方分离,我们不敢说,房屋赠与
就会用攻击、追讨的方式告诉他我不想分离,可是对方听不懂。还有时,我们因为恐惧选择回避。我们害怕争吵,于是少说、不说,关起心门。对婚姻有害的不是恐惧、愤怒和伤心这些情绪,而是我们一直以来重复使用具有破坏性的无效方法来应对情绪。情绪是我们进入到这个循环的入口,也提示我们,这是一个可以选择用不同方式来应对的警报器。周显欣
以情绪为入口,改变有破坏性的互动
我们情绪的反应都是自然生成的,过往的经历是刺激源。当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要被唤起,我们的情绪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如同小宝宝饿了渴了,大声呼喊,希望妈妈喂奶。妈妈没有关注到,宝宝不断哭闹,妈妈还是没有反应,宝宝的内心就会唤起一种恐惧:妈妈是不是不要我的了呢?这种深层的情绪就会埋藏在心里,而且不断被强化。
情绪不分好坏、对错。当它发生了,除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攻击、指责、回避,有没有其他的方式去表达呢?
情绪的转变有一个特点:不能通过认知来改变,只能用替代性的体验来发生一种变化。你要试一试,冒一个风险,就是要用新的体验来替代固有的发泄的方式。学过了和做得了是两码事。改变来自不同经验的体验。
首先以情绪为入口,尽量减少我们的冲突。我们的核心是在减少冲突之后,增加彼此的满意度,要增加我们彼此亲密的链接。谁能百里挑一祁汉
要让有破环的互动先停下来,把专注点放在建立更多的与爱人的链接上。
我们对情绪的觉察应该是随时随地的,当我们和另一半沟通时,我们觉察到彼此沟通的不畅,就让自己的沟通停下来,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我们彼此能够链接上,这样才使我们能够转身,进一步修复我们和伴侣的关系。让大家都学会转身,学会体察自己。
林志玲 胸维持婚姻双方链接的强度,有点像烧开水,要不断的加温才能把水烧开。维持一段好的婚姻关系,需要持续经营,需要续用心力去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