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线上个人贷款欺诈案例的思考与启示
□吴广涵李响主持人结婚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顺势推出了极具便利化的线上个人信贷产品,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本文从三起典型的线上个人信贷产品欺诈案例入手,详细分析其中的风险问题,并从三个方面为商业银行有效防范线上信贷产品风险提出相关建议。
最强大脑贾立平近年来,一些不法人员假冒银行名义对银行线上个人贷款客户实施欺诈犯罪,匿名化、专业化、隐蔽化、暴力化的欺诈手段让很多金融消费者防不胜防、苦不堪言。由于破案难度大,很多受损客户很难追回损失的资金,有的甚至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这不仅严重危害客户财产安全,还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品牌信誉产生严重恶劣影响。
—、风险案例
(一)不法中介利用银行真实线上个人贷款产品欺诈客户,骗取高额手续费。
案例1:2017年3月,某行客户A接到某小贷,声称其房屋按揭贷款无逾期记录,无需任何抵押即可申请信用贷款。3月22日,客户A前往约定地点办理贷款,小贷公司人员先让客户A到房贷业务所在银行网点办理了手机银行,并申请该行线上个人贷款79800元,用途为房屋装修。小贷公司人员瞒着客
户A通过POS机刷卡放贷,扣除10%贷款手续费后,将剩余贷款资金划入客户A账户。2018年2月,银行客户经理电话提醒客户A贷款将于3月到期,客户A才知道上当受骗。
案例2:2017年3月,某行客户B的朋友介绍某中介公司可办理该行线上个人贷款,瞬间可提款、利
率低。客户B因急需资金,于3月22日申请该行线上个人贷款3.9万元,并向该公司业务经理支付了15%的手续费。后续,客户因资金不足未能按时偿还,贷款已逾期。
(二)不法分子窃取客户信息并伪造银行合同,实施线上金融。
案例3:2018年5月,客户C通过某互联网借贷APP申请办理2万元的线上小额消费贷款业务。不法
分子通过非法链接,装扮成客服人员,通过QQ联系
客户,在线上签订了伪造的某银行个人贷款合同。
不法分子要求客户C先支付2笔总计8000元的“保
证金”,然后再发放贷款。客户C按其要求向其支付
了“保证金”,但并未收到贷款资金。随后客户C向
当地该行网点咨询后,才得知是不法分子实施的。
二、风险分析
(一)不法分子假借银行“外衣”的欺诈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
银行都推出了针对个人客户的无抵押线上信用贷
款产品。这些产品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给了不法分
子以可乘之机,各类披着“申请正规银行线上贷款”
外衣的活动日益增多,如案例1和案例2中的小
贷公司和中介公司均利用银行正规贷款产品谋利,
案例3中的不法分子通过伪造的银行贷款合同实施
互联网。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外部欺诈风险事
件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全
球银行业每年因外部欺诈风险产生的损失超过700
亿美元。此外,外部欺诈不仅损害了银行客户的合
法权益,还严重威胁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和品牌美
誉度。因此,进一步研究和重视外部欺诈风险,特别
是来源于互联网的外部欺诈风险已经刻不容缓。
(二)金融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劣势产生的风险。
苯的物理性质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
也日渐旺盛,特别是“提前消费”、“分期消费”等观
念逐渐为消费者所接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
过互联网、移动APP等线上渠道申请个人贷款。但张殿菲图片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1
现代金融2019年第12期总第442
秀智running man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