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是什么时候开始规范生产工艺和口味的?
微博张杰
    1963年中国酒界科学巨匠周恒刚带领一百多名青年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与工人们同甘共苦,做了上万次实验,做了几千次对比,在茅台试点中,终于发现了酱香白酒“窖有底香”、己酸乙酯是其突出的香味成分等,解开酱香香味之谜。从两期试点开始们很多白酒专家对茅台酒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以周恒刚为代表的专家组在茅台科技试点时,分离并宝藏了70多种微生物菌株,建立了微生物档案,并开展了“中草药对酒精酵母的影响“等研究,初步确定了乙酸乙酯等香气香味成分与微生物种的对应关系。  科研人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严格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精神,分别对贵州茅台酒的生产原料、酿造用水、制曲制酒的堆积、发酵、蒸馏、香味物质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多项专门试验,整理编写了11份研究报告。周恒刚对茅台酒的传统酿造工艺进行了总结,肯定了茅台酒'酱香、窖底、纯甜'三种典型体香型的划分,茅台酒试点科研小组采用纸上分析法,从组成成分上,进一步认定了三种典型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接着科研组又按不同比例,采用任意随杯淘汰等方法进行数万次以上的勾兑,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勾兑规律。用这规律,能持续、稳定地勾兑出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纯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风格独特、酒质完美的茅台酒。 把这种酒命名为“酱香型酒”。1965年,轻工业部在山西召开的茅台酒试点论证会,正式首定了
教师节的诗
茅台酒的三种典型体的确定及酱香型酒的命名。缘起: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粮食减产,酒厂片面理解增产节约,单纯讲节粮高产,质量有所下降。 1963年全国第二次评酒会上,全国只有十几个评委。不分香型,增加了五粮液、古井贡、全兴大曲、董酒四个品牌。茅台酒虽然也被评入“八大名酒”的行列,但是五粮液排名第一、茅台酒排名第五。 当时评完了之后。周恒刚是专家组组长,大红榜就贴出来了,大红榜一贴出来就不能改了,在香港《大公报》也登了,就变成了一个结论了啊,谁也翻不过来了。
吴亦凡老婆个人资料
周总理正在访问非洲十四国,有天晚上他宴请新闻记者,宴会一开始周总理说今天我用中国最好的酒宴请大家,由于那个时候外国记者知道了《大公报》公布的这个消息,就说,总理,您不是用最好的酒来招待大家,现在中国最好的酒是五粮液。周总理觉得特别没有面子。 总理回国后点名儿让轻工部部长把这个评酒的事儿给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个篓子捅大了! 1949年以后,喜欢送人像章、语录,但真正可以拿得出手送人的,仅苏绣、景泰蓝、茅台酒而已。 中国外交宴请席面上常备“三酒”……绍兴黄酒大部分外宾不习惯,长城葡萄酒大部分外宾不屑,茅台酒称为中国酒的代表,总是被隆重推荐。 请英国首相艾登时,周恩来总理仔细介绍,说茅台酒是中国最好的酒,喝多了,不上头。 1962~1965年,在三年经济困难之后,通胀压力极大。制订了一个回笼货币的“高价商品”计划,
把一些质量较好的轻工业产品以高价敞开销售,其中也有茅台酒。当时国家创汇,茅台每年是能够创汇二百多万,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了。所以还影响国家外汇创收的问题。在轻工系统所属的白酒厂里面,轻工业部最关心的是茅台酒和汾酒(当时四川酒归商业部管)。建国以以来,汾酒历来是白酒老大,产量、利税都是。茅台酒产量小,还连续亏损。但是它又是中央要求一定要保障供应、保证质量的唯一一个酒。 这时周恒刚在轻工业部食品局当工程师,也意识到就这个事态的严重性,又把这些酒重新评了一次。茅台依然评的是第四名,还是没上第一名,这个事儿就没法儿回答周总理了。
买车是先付款后提车吗
轻工部曹鲁副部长又带了几个专家、酿酒处的干部,从百货大楼买了几瓶茅台,反复对比,结果真是质量下降了。后来部长周恒刚谈话,给周总理写报告,两个人起草了一夜,三页纸。递上去了,一周之后周总理的秘书通知部长。说让把报告取回,周总理在周恒刚的名字上用红笔画了一个圈儿,下边儿还画了两个横杠,说这个人把茅台酒评下去的,就派他去把质量搞上去。周恒刚和辛海庭先生都说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第三次全国评酒会想出来一个分香型评酒。现在的各种香型的,就源于当时周恒刚为了把茅台这个事件能够有一个出口,有一个开拓。那就分成几大香型,拟定了四大香型。这样一分香型,清香第一、浓香第一、酱香第一,皆大欢喜,这是后话。  点将茅台酒的质量下降引起
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周恒刚给评下去的,当然就要把质量给搞上去! 同时这个重担又非周恒刚莫属,周恒刚当时在国家轻工业部食品局酿酒处,周恒刚又是白酒试点工作的开创者、领导者。 周恒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后,在私人酒厂当技师,解放后到抚顺酒厂,同烤酒师傅们一起拼在一线,从原料采集到配料到烤蒸再到出酒,每一步他都熟门熟路,技术响当当,他有一句名言:搞科学研究,“下不怕一线,上不怕试验”。科研之余,他就喜欢和工人师傅“泡”在一起,打成一片。 1953年,周恒刚调到轻工业部食品局,位子虽高了,但他的大部分时间仍花在一线上。 辛海庭也是1953到轻工业部食品局的,辛海庭和周恒刚同时在酿酒处管白酒,是多年的同事,被行业称之为”酒司令“,周恒刚去世后辛海庭回忆说:“周工有思想有思路,就是爱往酒厂跑,干活太拼命,勤奋又有钻劲。” “试点”是什么?就是“蹲点”就是到生产第一线,为了解决白酒行业的重大难题,国家集中一批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同时同地进行“会诊”,拿出解决方案。中国白酒业的发展,就是靠“试点”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