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语的语法知识。
2.总结词语的种类,分门别类积累不同的词语。
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根据语境正确词语的含义。
4.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辨析词语的方法,能够在考场上准确作答。
【教学重难点】
1.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2.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3.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课导入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词语库,努力提升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干巴巴的,拙于表达,词不达意,就是因为积累的词语太少。在学习期间,我们也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理性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项学习活动——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一、怎样积累词
同学们要想使自己的词语丰富必须善于积累。那么怎样积累词语呢?
1.从课本中积累。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用词都非常准确、生动。因此要善于从课本中积累词语。
2.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同学们积累词语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不仅要搞好课外阅读活动而且要从课外读物中摘抄词语。特别是遇到不懂的词语千万不要放过要到真正弄明白为止。
3.在平时生活中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语言各具特点我们应该留心听并随时收集。如此日积月累自己就会感到词语越来越丰富。
4.使用中积累。积累词语不能只把它们记在本子上要在平时回答问题、与别人谈话或写作文时尽量运用已掌握的词语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积累词语可以建立一个“词语摘抄本”(有兴趣还可取个好听的名字)把从各个途径积累的词语抄在上面。抄写词语可以按词性归类也可以按用途或自己的习惯归类。经过日积月累词汇一定会丰富起来。
二、丰富熟语积累科技手抄报资料让语言丰富多彩
熟语是指在语言实践中长期使用或在人民众口头长期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的固定短语。
1.成语。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彩等,切忌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民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表达了人们的经验和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简练通俗统计学就业方向及前景意思完整。
3.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如“吹牛皮、开后门、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跑龙套、吃大锅饭、打退堂鼓、钻牛角尖、不管三七二十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4.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知识就是力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5.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引子”起辅助作用类似谜面;“注释”近似谜底表示歇后语的基本义。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明说出来,让人猜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两类:①会意型。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万年松树,千年芭蕉——粗枝大叶”,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②谐音型。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后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歇后语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使用时
要注意场合,内容要健康。
三、成语的规范应用
成语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因其精练传神、通俗易懂成为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规范地使用成语也便成了公民的一项重要素质。那么正确使用成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在以下六个方面应该特别地引起重视:
一)注意整体意义
每个成语都有其固定的整体意义使用时要注意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不要将成语的每个要素简单相加而是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思维习惯去理解。
正例:十四岁的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武则天当面命题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辞藻华丽语言优美。
分析:“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误例1: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误例2: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分析:“目无全牛”典出《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来以“目无全牛”比喻技艺精湛纯熟。误例1将“目无全牛”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下里巴人”是战国时民间的歌曲音乐学校排名典故出自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来泛指通俗文艺与“阳春白雪”相对。误例2错将“下里巴人”理解为乡下人。
有一些成语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所表达的意义却差别很大。如“一挥而就”与“一蹴而就”,“不以为训”与“不以为意”,“参差不齐”与“良莠不齐”,“一发而不可收”与“一发而不可收拾”等。
正例1:王晓东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用钢笔画画一挥而就
正例2:反腐倡廉是一场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能一蹴而就
分析:“一挥而就”指笔一挥就写成或画成了形容写文章、画画非常快;“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能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容易成功。两个成语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词义却相差很远。
还有一些语素的词义后来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也用,当这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
正例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正例2:我很胖可是这位护士长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分析:正例1中的“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意便复活了不再具有贬义因此此句成语使用正确。正例2中的“一针见血”通常用来形容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金善雅个人资料,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指一针就能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这里正好使用了本义,联系句子的整体意义,可知此处成语使用正确。
二)防止对象误用
成语的词义是有所侧重的这就决定了一些成语的使用对象和范围。如“美轮美奂”形容房屋建筑宏伟壮丽不能用来形容人或其他的事物很美丽;“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景观。
正例:魏忠贤在当时可谓是炙手可热权倾朝野。
分析:“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非常嚣张不能用来形容事物。
误例1:孙明到新华书店后看上了一本好书,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误例2:高二(5)班的女孩子平均年龄只有十六七岁正值豆蔻年华
分析:误例1中的“忍痛割爱”的意思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作为商品的书籍本不属于自己所有因无钱而不去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能叫“忍痛割爱”。误例2中的“豆蔻年华”专指少女处于十三四岁不能用于其他的年龄阶段。
三)切忌彩不明
大多数成语都具有一定的感情彩褒贬分明只有准确地把握了成语的感情彩,才能
恰当运用。如“方兴未艾”是褒义词,不能形容错误的事;“始作俑者”比喻某项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显然是贬义词,不能形容好事的创始人。
正例:他是个城府很深的人为了竞选可谓处心积虑两年前就开始收拢人心了。
分析:“处心积虑”形容千方百计地盘算是个贬义词。结合语境来看此句中成语使用正确。
误例: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分析:“蠢蠢欲动”本指虫子及其他生物缓缓移动。后来用于比喻坏人准备进攻或行动。多含贬义。用在来我国投资的外商身上,是不合适的。
有时在一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表意效果,会出现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现象。
正例: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的真理。
分析:“诲人不倦”在这里是褒义词贬用辛辣地讽刺了艾奇逊的丑恶嘴脸。
四)注意语法逻辑
成语是一种结构固定的短语有的是名词性短语有的是动词性短语有的是形容词性短语。因其自身的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使用时应加以准确把握。
正例: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天才回到家乡终于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分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成语意思是泛指家庭的种种乐趣。从语法功能上看,“天伦之乐”是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了宾语成语使用是恰当的。
误例1:折扇和信封上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误例2: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的告示牌。
分析:误例1中的“龙飞凤舞”是形容词,不能用作及物动词。误例2中的“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同样不能带宾语只能说现象或事情司空见惯。蛋包饭
五)轻重不能失度
有的成语词义较轻有的则较重使用时需要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适当的成语退货运费险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误用。
正例:李克强总理工作勤勤恳恳日理万机深受人民的爱戴。
分析:“日理万机”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此例中用于李总理身上颇为恰当。
误例1:人世间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赞美的,对语无伦次、言而无信的人是深恶痛绝的。
误例2: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分析:误例1中的“深恶痛绝”是指厌恶、痛恨到极点。“语无伦次”指讲话或写文章颠三倒四、没有条理这样的人显然不会让人深恶痛绝所以该词用重了。误例2中明说“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显然用轻了该用“无可厚非”(不可多加责难)。
六)防止谦敬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经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迹。有的是谦辞,只能对己,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敝帚自珍”等;有的是敬辞,只能对人,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如果造成混淆,就可能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