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异单亲家庭作为一种脆弱的社会组织,数量越来越多,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育,从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对离异家庭儿童情感特征、主要情感经历的变化和引起的不良感情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辅导策略,使这些儿童的心理能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离异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特征;心理辅导
离异单亲家庭指的是夫妻双方因离婚而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离异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1]。本文旨在通过探讨离异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以便改善儿童因家庭离异所受到的影响。
一、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分析
调查显示,离异家庭中有54%的儿童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有68%的儿童情绪受到极大干扰或变异;有59%的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偏离行为;并且离异家庭儿童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父母离异一年的儿童没有显著差别,但有四年以上单亲生活的儿童认知水平极
显著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圣女果种植[2]。
离异家庭的孩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与完整家庭的孩子比有明显的差别。完整家庭的孩子多数都关心集体,热爱班级活动,与老师、同学、父母、邻居友好相处;而离异家庭的子女喜欢远离集体;在人际关系、自我人格上,表现为不爱交际、孤僻、冷漠、甚至撒谎,敌视他人,与社会和周围的发展不相适应,易出现问题行为。
离异家庭子女自我态度也是极为消极的。他们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的、温馨的亲情,学校里又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他们抬不起头来。因此,一方面他们显得自卑,另一方面又显得非常固执,甚至吹牛自夸,即使做错事也不会感到羞愧。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表现,实际上正是离异家庭子女在性格态度特征上的两极化体现。
离异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在学习态度上的差异也十分显著,表现为:贪玩、放任、逃学、不按时完成作业等。因此,离异父母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振作精神,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就要求每一位单亲家长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民主的、开放式的教育方法来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
描写友情的词二、离异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对离异单亲家庭父母双方面的辅导策略
1.离异夫妻双方都不能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与教育。我国《婚姻法》第29条明确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见,任何一方都不得推卸责任,即便是在双方离婚以后也要履行这个义务。实际上,抚养教育子女,不仅是父母对子女个人的义务,也是一位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如果离异父母只求自身超然解脱,不管孩子的教养问题,这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不幸,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作为单亲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和不快带给孩子,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自觉科学地承担起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
2.父母应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一些离婚夫妻或出于经济上的原因,或考虑到再婚问题,在离婚时把孩子当成了包袱、累赘。有的离婚夫妻把孩子当成了发泄的对象,往往把离婚的根由归结到孩子身上。还有一部分离异家长却是一味地溺爱孩子,他们认为自己的离婚造成了孩子的痛苦和困难,时常感到对不起孩子,怀着深深的内疚心
非诚勿扰 敖铭理,特别想牢固地树立起和孩子的情感,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表现为一味地溺爱、娇惯,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也是听之任之,生怕伤了孩子脆弱的心。诚然,离异的父母对子女有负疚感是可以理解的,但离婚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自由,不能说是一种罪过,而带着一种“赎罪”的心理对子女有求必应的父母,要么培养出冷漠骄横的冷血孩子,要么是给子女本已痛苦不堪的心理增添不必要的“还债”负担。因此,离异家长既不能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更不能迁怒于孩子;而应该在尊重孩子感情的基础上,注重同孩子的情感交流。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基础;其次,当孩子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家长要敢于拒绝,同时要给他讲明利害,分清是非;再次,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失误或错误时,家长要帮其查明原因,准根由,而不能一味训斥,更不可以打骂;最后,要教孩子学会尊重父(母)亲的感情,争取他们在自己再婚问题上的情感支持。
3.父母应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离异单亲家庭儿童的父母离异尚未重新组合,有的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由于父母本身因离异受到了巨大的伤害,造成心理扭曲,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孤独、冷漠。作为单亲父母,对子女的人际交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1)充分认识子女人际交往活动的意义,并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作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单亲家长在对待子女与同龄人交往中,首先应该转变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其次,家长要端正态度,正确处理子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最后,家长不要因对原配偶仇恨从而限制孩子的交往。
(2)鼓励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这不仅可帮助这些子女走出家庭小圈子,踏入社会大学校,更重要的是可以他们帮助摆脱父母离异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的烦恼和心理上的阴影。再则,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他们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友情和温暖,增强其交往能力。
(3)配合学校、老师和社会多从正面引导子女的交往。重视和引导离异家庭子女的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单亲父(母)的责任,也应该是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学校和老师,首先要起表率作用。因为师生关系也是所有孩子交往关系的一个方面。另外,应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随时随地地融入品质教育
与交往指导,使孩子接受“大我”,淡化“小我”。
4.父母应注重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独立的意志品质。在离异单亲家庭中培养子女的耐挫力与独立意识,无论是对父(母)亲,还是子女,都是十分有利的。夫妻离婚后,抚养一方和子女相依为命、长相厮守,可能会经常把子女关在家里以免他人欺侮,以自己固有的封闭模式去塑造他们,按照自己的期望对他们进行所谓的“舒淇五点照定向”、油多少钱“定性”培养。这在感情上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不利的。一部分单亲家长在离异后往往把孩子当做生活中的唯一希望,对子女的一切事情“全权代理”,扮演着一个“超级保姆”的角,甚至还会采取自认为“安全”的措施来限制子女的正常社交,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没有一点儿独立性,更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了,那么他就不可能对家庭承担,对社会承担责任。
5.父母应注意性别角教育,正确对待子女同非抚养方的交往。父母在家庭中是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角,是难以互相替代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父亲一般在培养子女独立性、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较母亲的影响力要强;而母亲则在爱心、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单亲家庭的儿童,常因为父母角的缺失形成不良的心理倾向。
父亲和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父亲在独立性、自信心、社交能力、智力发展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方面对子女有重大影响。父子(女)关系密切的孩子,往往感到很有安全感,能不断应付外部世界,内心世界也较充实、自信。而母亲则在抚爱、谦虚、举止规范、认真细致、严于律己等方面对子女有重大影响。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在性别角学习中,缺乏直接的模仿榜样。因此,家长要注意调动亲戚和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当的影响,使其性别角得到充分的健康发展和表现。当然,最理想的还是要鼓励(至少是不反对)子女同非抚养方的接触和交往。孩子同父(母)的血缘亲情是不可能因为父(母)离异而破裂的,阻止子女与非抚养人的接触和交往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伤害。
(二)对离异家庭儿童方面的辅导策略
1.应该培养离异家庭儿童的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自卑的儿童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掩饰性”,认为他人瞧不起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流,诉说心中的苦闷,所以,我们应为其提供良好的情感氛围,创设没有歧视、怨恨的环境,以弥补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缺陷。可根据儿童富于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的特点,让他们了解身边与其有同样经历,饱尝家庭
不幸,通过自身努力,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的同龄人;也可以介绍有类似经历的伟人、利学家等榜样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模仿,用榜样的感召力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2.离异家庭儿童应该正确面对现实,积极进取。对于家庭破裂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怜悯和叹息,而是懂得如何应付生活的激变。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和正常,往往并不在于他经历过什么事情,而在于他赋予自己经历的事情以何种意义。对于父母离异,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宽容,加上孩子年幼还无法理解,他们往往只能赋予它消极的意义。因而产生心理紊乱,变得消沉、内向、孤僻、多疑。教育他们应该从积极的角度理解父母离异,正确面对现实,在生活与学习中积极进取,改变消极认知方式。
3.离异单亲家庭儿童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想使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仅仅在家庭环境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为他们施加各种积极的影响。首先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要教育学生不要歧视离异家庭子女,更不能讽刺和挖苦。对离异子女要给以精神上的慰藉,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与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同
学之间纯洁的友谊。其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应根据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如针对他们的忧郁情绪,通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情绪疏导;针对他们的家庭气氛疏淡或紧张,通过家访和召开家长会,融洽亲子关系,帮助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针对他们的不合,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对他们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等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来维护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再次,应加强社会保障,保证离异家庭子女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以及不受歧视的人格保障。对此,街道和社区可以成立“家庭辅导站”、陈凯歌老婆“父母学校”等教育组织,以及组织“情暖童心晚会”等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教育工作。
总之,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维护与保健必须同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综合发挥三方面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2).
[2]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征与教育[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
(2)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