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之⼆:画像砖
(⼆)画像砖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 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画的砖,是秦汉时代的⼀种建筑装饰构件。其图象有的是绘画性的,有的是浮雕性的,有的两者兼⽽有之。战国已有⽣产,秦代有所发展,两汉为盛期,以后渐减少。
秦代的画像砖分⼤型空⼼砖和实⼼的扁⽅砖两类。主要发现于陕西临潼、凤翔和咸阳。秦代画像砖多⽤于装饰宫殿府舍等地上建筑。秦代画像砖画⾯饱满不留余⽩;在⼿法上,以写实为主,同时还能做到整体情绪与感情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了线条的表现魅⼒,丰富了线条的表现技法,以线条⾃如地表现⼒度,运动和速度,成就着秦代绘画流动的宏伟⽓势和古朴风韵。可以看出秦代⼯匠已具有相当的写实⽔平。
两汉
汉代画像砖主要⽤于构筑墓室,装饰墓室。汉代是个承前启后蓬勃向上的时代,其艺术作品在粗犷和质朴中扬溢着勃勃的⽣机。汉代画像砖表现的内容以⽇常⽣活为主,如内容有割⽲、制盐、采莲、⼷射,以及饮宴、歌舞、百戏、车马出巡等,也有少量神仙故事。构图富于变化,造型简练⽣动,动态感很强如《⼷射·收获》砖中那惊飞的⼤雁,奔跑的⼩⿅;岸上射⼿⽤⼒满⼸的姿态、稻农持镰刈⾕弯腰割穗,
⾼低起伏的韵律;岸边的⼤树,⽔中的游鱼,随风摇曳的荷花,皆动感⼗⾜。散点透视和。汉代的画像砖多分布于河南和四川两省,近年来在陕西、⼭东、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发现。其中以四川最富特⾊。
画像砖技法为阳刻线条、阳刻平⾯、浅浮雕等相结合。⼀般⽤⽊模压制,亦有直接刻在砖上,有的施加彩⾊。有⽅形和长⽅形等⼏种,多数每砖为⼀幅画⾯,亦有上下分⼆个画⾯的。画像砖中最成熟、制作最复杂是模印拼嵌画像砖。作法是先将画像,按粉本分别模印在多块砖坯上,⼊窑烧成砖后,再拼嵌在墓壁上。古代模印拼嵌画象砖,是在⼀块单砖构成⼀幅图像的画像砖基础上发展⽽来。东晋时期开始出现由多块砖所构成的龙、虎图像。南京万寿村东晋永和四年(348)墓中的龙、虎图像,由⼆⾄三块砖拼成。以后砖数⽇多,到东晋末南朝初,出现了由多达数⼗块到数百块砖构成的⼤幅画场⾯。如南京西善桥墓中的“⽵林七贤和荣启期”画像砖。墓内壁⾯,⽤模印画像砖拼嵌成⼤幅砖画,主要在东晋南朝时期,出⼟地分布于南京及附近的丹阳县等地区。拼嵌砖画,内容除⽵林七贤和荣启期外,还有守门狮、披铠武⼠、甲骑具装、⽻⼈戏龙戏虎、出⾏仪仗、骑马乐队等。雕技纯熟,画⾯⽣动,运线流畅,构图严谨,场⾯宏⼤,具有⽓势。
魏晋南北朝
主要在⽢肃嘉峪关和江苏南京市⼀带。在嘉峪关市东20⾥处新城乡的⼽壁滩上,有⼀个⽅圆⼗公⾥,
散布着1800多座坟冢的魏晋古墓葬。1972年到1979年嘉峪关市⽂博部门先后发掘了其中13座墓。从墓葬的规模、形制及随葬品可以看出,墓主⼈中,有相当⼀部分是中⼩官吏和庄园主。其中有8座古墓壁上有彩绘画砖,共700多幅。画砖是以墨线勾勒轮廓,填以⽯黄、⼟红、灰、⽩、浅绿、储⽯等⾊,构成了热烈明快的⾊调。这些彩⾊画像砖多为⼀砖⼀画,也有少量由多块砖组成⼀个画⾯。其内容不同于两汉中原地带画砖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皆取材于现实⽣活,主题鲜明集中,如居住的堡坞、军屯、农业、畜牧业、蚕桑、歌舞宴会、驿传、狩猎等,富有浓厚的⽣活⽓息,基本上是当时河西⾛廊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化的写照,也是中古时代河西多民族杂居地区民俗风情的形象记录,体现了多族混融的地域⽂化特点。其⾊彩明快热烈,⽤笔粗犷豪放,线条飞舞流动⽽沉着洗炼。对研究河西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化、民族交融均有重⼤价值,也是我国绘画史上极其珍贵的形象史料。
1959年江宁西善桥、丹阳胡桥吴家村和建⼭⾦家村出⼟的三套《⽵林七贤》图,画家不仅致⼒于⼈物外部⾏为特征的描绘,还注重内在的精神⽓质。画⾯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运线纤细有⼒,具有很⾼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天天向上赵丽颖 下⾯对主要产区代表作作⼀简介:
陕西
1、临潼骑马射猎图画像砖:秦代射猎纹画像砖,是⽬前所见最早的画像砖,1957年在临潼出⼟。表现的是狩猎场⾯。砖印有⼀幅骑马射猎图,表现猎⼈骑马追射奔⿅,猎⽝紧紧追逐,形象极其活泼。
十年生死两茫茫出自 2、临潼四图像空⼼画像砖:1957年在临潼出⼟,今藏陕西省博物馆,是迄今发现的秦代横印画像砖中内容最丰富的⼀件。上印有侍卫、宴享、苑囿和射猎四种图象。上部侍卫图饰有五名持盾执戟的卫⼠,相向⽽⽴,都戴冠着长⾐,⾝躯修长,造型质朴。宴享图印有主宾对坐,前有酒⾷器⽫,右侧有⼀乐伎。下部的狩猎图描写⼭丘间野兽出没,⼀猎者弯⼸骑马,⼩⿅惊逃,猎⽝追逐,背景部分有树⽊、亭阙和流云等,是苑囿景⾊。整块画像砖构图洗练,刻画⽣动,内容较为丰富,是秦代模印画像空⼼砖的代表作。
3、凤翔宴享画像砖:出⼟于凤翔的秦代画像砖,国内已⽆收藏。相传表现的是秦代贵族宴享场⾯,画⾯分六层,从⼀⾄五层画⾯相同,表现宴享宾客的场⾯,第六层画⾯是苑囿景⾊。
优酷网视频怎么下载 另外,1965年发掘的咸阳杨家湾西汉初期墓的兵马俑坑内有回字纹和菱格纹的模印铺地⽅砖。今藏陕西省博物馆的⼀块侍卫瑞壁纹模印画像空⼼砖,上⾯饰有侍卫作双⼿捧盾状,状貌颇威武。上下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及菱格纹图案。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还发现⼀种模印⼏何纹的铺地⽅砖。此外,在咸阳秦宫遗址,曾出⼟刻画着龙凤图像及⼈⾯鸟⾝画像砖,线刻
流利⽣动。
河南
河南多是西汉和东汉早期的作品。画像砖主要出⼟于郑州⾄洛阳陇海铁路沿线,多为空⼼画像砖,上⾯花纹除⼏何纹外,还有⼈物、鸟兽、树⽊等图象。这些画像除以简洁明快的阴线勾勒外,还有以平⾯浅浮雕、阳线、阴线施阳线等模印⼿法。其中马、奔⿅等造型⽣动雄健、协调⾃然,⾻胳、筋⾁与动作极合⾃然规律。但这⼀时期的作品仍然较为拘谨且带有图案化的作风,没有相互关联的总体构图意匠。东汉中期以后,画像砖兴盛的中⼼地区转移到了南阳地区,在这⼀地区空⼼砖和实⼼砖都有。题材内容和该地的画像⽯相类似,如新野出⼟的《迎客拜谒图》、《七盘舞图》、《朱雀百戏图》、《⼆龙穿璧图》、《仙⼈六博图》、《虎⽜⾓抵图》、《兽⽃图》、《西王母、⽟兔捣药图》等等,唐河出⼟的《迎宾百戏图》、《官邸拜谒图》,浙川下寺出⼟的《宴饮图》、《狩猎图》等。⼤多数是⼀模⼀砖,也有多模⼀砖的。画像砖中的形象质朴粗犷⽽⽣动,艺术风格与画像⽯相⼀致,动物造型也颇为成功,乐舞百戏的构图也很复杂和谐。
4、新野《兽⽃图》画像砖:出⼟于河南新野县。画像砖捺有⼀⽜⼀虎相向扑抵⼀熊,⽜低⾸扬蹄,以双⾓猛⼒冲刺,虎昂⾸张⽛舞⽖,更有意思的是在熊⾝旁有⼀鸟雀转⾸作欲振翅状,为紧张争⽃的场⾯增添了情趣。
5、新野《七盘舞》画像砖:出⼟于河南新野县。画像砖捺印有⼀⼥伎绕七盘展长袖⽽舞,下跪有⼀俳优,长袖拂于俳优头顶上,构成了⼀幅布局和谐的画⾯。
6、新野杂技百戏画像砖:出⼟于河南新野县城郊任营村。画⾯上的杂技表演技艺⾼超
7、⽉神画像砖:宽32厘⽶,残长62厘⽶,河南省博物馆收藏,东汉作品。这块画像砖上的图案是⼀只长着⼈头的⼤鸟,⼈头上盘着⾼髻,颈部⽣出向前卷曲的长长⽻⽑,鸟⾝上可看出双翅和尾⽻⽑。鸟⾝内有⼀内凹的圆形,中有⼀只蟾蜍和⼀株桂树,这是在表现传说中的⽉亮。鸟周围有⼆星闪烁。这只神鸟,是伴随着西王母的⽉神。⽉神画像砖采取东汉流⾏的模印技术印制,图纹浮雕效果强烈,遗憾右轮廓已残。
8、邓县画像砖:河南邓县学庄村西南出⼟,为南北朝时期画像砖。墓室及甬道,均⽤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也⽤莲花案⼩砖图平铺。墓室两侧壁各凸砌出8个砖柱,甬道两壁各有4个砖柱,每⼀砖柱下半部,都嵌砌有5块砖组成的画⾯,都是⼩冠⼤履⼿拄⼑的侍吏。砖柱的上半部,各嵌砌两块画像砖,内容各异。在甬道两侧有狮⼦,墓室后壁嵌有⽞武。墓室内两侧前6个砖柱上嵌砌的画像砖,表现了前列⿎吹的⽜车出⾏的⾏列。
四川
四川画像⽯⼤多分布在成都地区及其附近的⼴汉、德阳、新津、彭县、新都、邛崃、彭⼭、宜宾等县,⼀般属于东汉晚期作品,都是实⼼砖,是镶嵌于墓壁间作为壁画装饰⽤的。砖⾯画像是和砖的成型时⼀起模制⽽成的,类似浅浮雕的形式,与陕西、河南⼀带多模印成的画像砖⼤异其趣。四川画像
砖在题材上也很有特点,⼀般没有像⼭东画像⽯上那些⼤量描写忠孝节义之类的历史故事和⼤量的神话故事,只有少量的如西王母、伏羲、⼥娲、⽇、⽉等画像,绝⼤部分刻画现实⽣活,如表现墓主⽣前社会地位的车马出⾏、门阙仪卫、宴饮歌舞、待客迎谒、六博、讲学等场⾯,也有若⼲反映封建庄园经济农副业⽣产活动和集市贸易活动的画⾯。构图简练,形象写实⽣动,空间透视也较⾃然合理,其中描绘⽣产劳动场⾯的尤为清新隽永,乡⼟⽓息浓郁,富于诗意,这是其他地区的画像⽯、画像砖所不及的。四川画像⽯的线条阴柔与其他地区画像⽯的阳刚刻线不同,颇接近⽤⽑笔所造成的线条效果,⼈物的线条婉转流畅,相当接近于东晋顾恺之的《⼥史箴图》的表现。下⾯介绍⼀些较为重要的作品。
最新门事件图片 9、⼷射收获画像砖:成都扬⼦⼭汉墓出⼟。东汉晚期作品,长458厘⽶、⾼40厘⽶、厚5.2厘⽶。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射场⾯:荷池岸边枯树下,两⼈张⼸仰射,天空雁鹜惊飞。其中⼀位射者仰⾝向后,右肘着地,作⽤⼒拉⼸状,射者⾝后都有绑线架。那雁鹜惊飞的紧张,猎⼈沉着的神态,特别是猎⼿富有弹⼒的丰满肌⾁和引⼸待发所蓄积的⼒度,充满着紧张、⼒量和韵律感,体现出⼀种⽓势。⼷射场⾯以“天远鸟征”的画法来填充空间,远近对象的⽐例⼤⼩不⼀样,填塞的附加物已逐渐被淘汰,这样加强了空⽩的空间效果,表明当时的四川⼯匠处理空间结构的能⼒较前⼈有了进展。远处的树⽊稀疏的枝叶和⽔中的莲蓬都暗⽰了秋天的景⾊,与下层的收获场景相关联。下层是收割场所:两⼈持镰割稻,三⼈在后拾稻捆束,⼀⼈送⾷,⼿提篮,肩挑稻束,⽣动地再现了蜀地收获季节的繁
忙景象。整个画⾯上下虽然是两种活动,却构成了⼀个有机的整体,洋溢着亲切的⽣活情趣,犹如⼀幅耐⼈寻味的抒情风俗⼩品。
10、荷塘采莲画像砖:四川德阳出⼟,东汉晚期作品。砖上刻有⼀池塘,⽔鸭在塘中凫⽔,⼀⼈泛⾈采莲,池边⼭峦起伏,树林间鸟雀翔飞,于平凡的⽣活中表达出诗⼀般的意境。构图采⽤了鸟瞰透视法,将⼈物活动安置于朴拙的⼭⽔形象之中。这幅画像砖对⼭⽔空间的处理⽅式可与和林格尔壁画的庄园图互相辉映。
11、盐场画像砖:成都扬⼦⼭⼀号墓出⼟,东汉晚期作品。左下⾓有⼀盐井,井上竖架,有四⼈站在两层架上引绳提取盐⽔,绳上有滑⽚,盐⽔由以⽵头制成的运盐⽔的长管,经过⼏座⼩⼭后送到右侧的置于长灶上的锅内,灶⼝⼀⼈在烧⽕,两⼈正从⼭上背柴下来。画⾯为⼭层层环绕,⼭中杂树层⽣,禽兽出没,⼀⼈正弯⼸⽽射。这⼀作品⽣动地再现了汉代四川井盐⽣产的过程。这是极为宝贵的井盐制作史料,在中国绘画史、盐业史、⼿⼯业史上的价值⾃不待⾔。此外,在这⼀作品中还有不少⼭野⾃然风景画,也可作为早期⼭⽔画的资料来看待。
12、宴饮观舞画像砖:成都扬⼦⼭⼆号墓出⼟,东汉晚期作品。上部左上⽅画有⼀男⼀⼥共坐⼀席,可能是墓主夫妇,其下⽅有两个吹排箫乐⼈共坐⼀席。右⽅上部两⼈都是⾚膊宽裤,⼀⼈弄丸,⼀⼈右⼿执剑,左肘上⽴⼀坛,机敏活泼,健壮有⼒。右下⽅有舞者两⼈,⼀⾼髻细腰⼥⼦双⼿持长⼱⽽舞,另⼀裸上体的男⼦,⼀⼿前伸作势。整个画像砖⽤阳线兼浮雕的
⼿法表现,写实⽽⽣动。
13、宴饮画像砖:成都出⼟,东汉晚期作品。画⾯上部及左右设座,上部有三⼈,左右各有⼆⼈坐于席上,都是宽袖长⾐,席前设案,并置酒尊,旁有⽿杯。⼈物姿态各不相同,画⾯⼈物的处理有别于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平列或两⼈对坐的图。动作姿态多样,⾓度有正⾯、侧⾯、背侧⾯,表现出画⾯⼀定的纵深关系。还运⽤了席铺所成的平⾏斜线来处理宴饮的空间,凸起的阳线婉转流畅,显⽰了艺术技巧上的进步。
14、⼩车画像砖:四川成都扬⼦⼭⼆号墓出⼟,东汉晚期作品。长46.5厘⽶、⾼38.2厘⽶、厚5.4厘⽶。画⾯为⼀轻巧灵便的圆顶复篷车,驾⼀马,奔驰前进。车中坐⼆⼈,后坐者为妇⼈,⼿执扇,居前者为御车⼈;车的右侧,前有⼀⼈执⽭当先,后有⼀婢紧跟车后,随车护卫前进。运线流畅,布局优美,质朴有⼒,⽣动传神
15、市井画像砖:四川⼴汉县出⼟,东汉晚期作品。⾼28厘⽶、宽48厘⽶(左上残缺)。砖⾯表现了市井的部分场⾯。左边有门垣,其上有⾪书题记“东市门”三字。门内侧有⼀灶,灶上有釜炊之器。⼀⼈在灶前操作,并回⾸与⼈呼应。中间和上端有六⼈分为三组,相对交易。右边有⼀市楼,楼顶栖⼀朱雀。楼上悬⼤⿎,楼下⼆⼈若宾主相对⽽坐,其右⼀⼈头戴⾼冠,似为官吏。其上有⾪书题记“市偻(楼)”⼆字。布局疏密得体,⼈物⽣动传神,刻制朴质古拙。
16、骑吹画像砖:四川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出⼟,东汉晚期作品。长46.7厘⽶、⾼38.5厘⽶、厚50.3厘⽶。画⾯描写车马出⾏时马上的乐队,名“骑吹”,⼜叫“⿎吹”。两排六⼈,并辔⽽前,⾸排居左的⼈,⼿持“旄头”,是领队,其他⼈⼿持各种乐器在演奏。刻划极为⽣动传神,描写的马,好似随着⾳乐悠扬缓慢的节拍在⾏进,节奏鲜明,简练有⼒。为汉画像中的佳作。同样内容的汉代骑吹画像砖,成都扬⼦⼭亦出⼟有两块,⽽以青杠坡出⼟的雕刻最为精美。
17、汉代丸剑宴舞画像砖:四川成都扬⼦⼭⼆号墓出⼟,东汉晚期作品。长46.4厘⽶、⾼40厘⽶、厚5.3厘⽶。画⾯偏左置⼤⼩两⿍,杯盘撤尽,当已宴罢进⾏歌舞。右上⽅⼀⼈弄丸,七弹齐飞,⼀⼈舞剑,并⽤肘弄瓶。右下⽅⼀⾼髻细腰伎⼥,拂长袖⽽舞,天矫凌空;⼀⼈摇鼗⿎相和伴舞。以上四⼈脚拖⽊展,似今⽇拖鞋。左下⽅⼯⼈坐⼀席,齐吹排箫。左上⽅席上⼀男⼦展长袖,势将起舞;⼀⾼髻⼥⼦在吹排萧伴奏。构图紧凑,⽓氛热闹、活泼、轻松,形象优美⽣动,线条流畅,刻划极为成功。
18、汉代斧车画像砖:四川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出⼟,东汉晚期作品。长46厘⽶、⾼39.1厘⽶、厚5厘⽶。画⾯为⼀马拖乘的兵车,不⼱不盖车上树⽴⼀柄⼤城斧,加上饰采,⾮常威武。左右各坐⼀⼈,并有⼆柄棨戟,斜出车厢之后。车侧有两⾯迎风招展的⼤旗,由两个导从负之以趋。《后汉书·舆服志》载:⾷禄⼀千⽯的县今以上,始加导斧车,官阶到了属国都尉,⽐⼆千⽯,郡太守、州刺史,皆⼆千⽯,郡加导斧车,这是当时官吏出⾏威仪。画⾯主题突出,形象⽣动,简朴有⼒,具有
⽓势。
江苏
江苏⾸次出⼟魏晋时代画像砖,为1959年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的《⽵林七贤图》。1968年在丹阳胡桥、建⼭两座南朝墓中⼜发现了两幅同⼀题材的的模印砖画墓壁画。它们的风格与顾恺之、陆探微的创作相近。据说是南齐景帝萧道⽣夫妇合葬的陵墓。全部墓葬除印壁画砖外,尚有10种不同花纹图案和33种不同符号的阳纹模印的墓砖。墓葬壁画,都砌在墓室东、西两壁,分布在两壁的上、中、下各部。壁画有《⽵林七贤》、《骑马乐图》、《⽻⼈戏虎》等。画以⽼、庄思想为指导,反映了对神仙、对⽞学清谈的崇尚。在当地同样题材的砖画有多处,其中以南京西善桥墓砖画制作最为精细完整。这⼏座魏晋六朝墓葬的技法皆是先在整幅绢上画好,分段刻成⽊模,印在砖坯上,再在每块砖的侧⾯刻就⾏次号码,待砖烧就,依次拼对⽽成。
19、⽵林七贤画像砖:南朝砖刻珍品。计出⼟三套,1959年南京江宁西善桥出⼟⼀套,1968年江苏丹阳胡桥吴家村和丹阳建⼭⾦家村各出⼀套,内容、形式⼤体相同。其中胡桥⼤墓中的《⽵林七贤》画像⼤部残缺。墓两壁共画⼋⼈,南壁绘刻嵇康、阮籍、⼭涛、王戎四⼈,北壁绘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画中并绘刻各种同根双枝形的树⽊,嵇康左旁绘银杏⼀株,阮籍之旁绘槐树,⼭涛之旁绘垂柳,并有松树、阔叶⽵等。⼈物席地⽽坐,情态、服饰均不相同。⼈物刻划极为⽣动传神,
突出地表现了每⼈的性格、⽓质,其中以⼭涛、王戎、刘伶刻画最为⽣动传神。这不仅致⼒于⼈物外部⾏为特征的描绘,还注重内在的精神⽓质。画上⼈物的动态、神情都符合史籍记载。例如善弹琴的秘康、嗜酒的⼭涛、喜弄如意的王戎、闭⽬沉思的向秀和挽袖拨阮的阮咸等,都放荡于⽵林丛树之间,较深刻的表现了当时没落⼟⼤夫崇虚⽆、尚清淡、悲观、放达的⼀种思想感情。画⾯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运线纤细有⼒,具有很⾼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技法和风格,与流传⾄今的晋代绘画摹本⾮常相似,有学者推测是顾恺之或戴逵等名家的画本。
⽢肃
20、堡坞图:在1972年—1979年嘉峪关市新城乡发掘出的⼗三座墓中多有出现。堡坞是汉末魏晋时以强宗豪族为核⼼的地⽅武装集团⽤以⾃卫⾃保所建筑的庄园。四⾯围有⾼墙,内有私⼈武装,兼有耕战两种功能。画砖以⼤量的画⾯,反映了当时这⼀情景。画中所见坞的形式有四种,⼀般四⾯有⾼墙围绕,中间有⼀⾼耸的楼槽,以便缭望、俯射,前⽅开⼀门。在⾼⼤、森严的坞壁外⾯,则画着⼩帐篷,内中住着庄园主的农奴、依附农民和奴婢。真实地再现了南北朝以后已消失了的这种筑坞作壁,且耕且战,⾃⾃存的地主豪族庄园形式,具有极⾼的史料价值。
21、农耕图:见于嘉峪关市新城乡墓中砖画。从耕耘、播种到收获、打场这⼀整套农业⽣产过程在画砖中均有表现。如犁地情形有两种:⼀种是⼆⽜抬杠牵引⼀个直辕犁,⼀农夫扶犁扬鞭;另⼀种是
⼀⽜挽⼀犁。在五号墓壁画中,有⼀幅扬场的画⾯:⼀农夫挥叉扬场,粮堆上有⼀⼩鸡,农夫⾝后亦有⼆鸡前来啄⾷。在五号、六号墓中,皆有耙地的砖画:⼀农夫左⼿持鞭,右⼿揽着缀绳,⽴于⽤⼆⽜抬杠牵引的⼀个耙上在耙地。据考证,这种畜拉的铁齿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形象资料,
远远早于明确记载这种⼯具的北魏贾思所著的《齐民要术》。此外,还有檐地打连枷的画⾯。
22、畜牧图:嘉峪关市新城乡画像砖中有不少“畜牧图”。不但有放牧的画⾯,还有牲畜的交配情形。从许多墓室的画像砖中可知,当地的畜禽种类很多,主要有马、⽜、⽺、骆驼、猪、鸡、狗等。各种类型的放牧图,绘出当时河西地区畜牧业的⼀⽚繁荣兴旺景象。
23、蚕桑图:河西⾛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通道,嘉峪关市新城乡墓中有不少有关桑蚕的彩画砖。有⼀幅《桑园图》,院墙之林⽴,枝叶茂密,桑套累累。⼀幅《驱鸟护桑图》,有⼈⼿持棍棒驱鸟,有⼈弯⼸射有⼈守护桑园,描绘得形象逼真。还有⼀幅《采桑图》,妇⼥⾐着朴素,⼿提篮⼦桑叶。除了采桑、护桑的场⾯外,许多墓室中还画有绢帛、丝的画像砖。⼀号墓南壁上绘有⼋幅《绢帛图》,每幅画的左右各绘数卷绢帛,中间画有蚕茧。其中⼀幅《绢帛图》,左右各画数卷绢帛,绢帛上悬有⽇⽉状饰物。我国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植桑、养蚕、缫丝和织锦的状况提供了第⼀⼿资料。
24、弹唱图:见于嘉峪关市新城乡⼆号墓画像砖。画中描绘⼆⼈在劳漫步于野外桑林之中,⼀⼈在前抱着阮咸,边弹边⾛;⼀⼈在后,舞着⼿铃,且舞悠然⾃得。四号墓有⼀画像砖,画的是树下琵琶,
⼀男⼿中执物作出舞状。据考证,这种舞蹈为古代的“踏歌”舞,多于节⽇在郊外、街道举⾏,⼈们成结队,⼿拉⼿,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氛热烈。许多墓室的画像砖中,还绘出多种古乐器,如卧式和竖式茎摸、阮咸、⼿铃、琵琶、秦箫、长笛等。这些古乐器反映了处于东西⽂化交流孔道的河西地区民间乐舞盛⾏以及中外艺术交流的状况。魏晋以降“西凉乐舞”之风靡中原,似乎从这⾥也可得到⼀点信息。对研究古代⾳乐史、民族交流史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25、军屯图:见于嘉峪关市新城乡三号墓画像砖。上⽅绘⼠卒们持盾、⽭,在武官的带领下,排队⾏进;下⽅绘⼈扶犁,⽜拉套耕地,充分显⽰出当时屯垦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26、驿使图:见于新城魏晋墓出⼟的彩绘砖画中。反映古代驿传情况,当时通讯的重要⼯具就通过驿站的骑乘。画⾯上绘⼀传信使,骑⼀匹枣红⾊骏马,⼿持信物,催马⾏进。释马四蹄腾空,奔驰在⼽壁绿洲的草丛中,形象逼真。这幅写实的砖画,在我国邮政史上还是罕见之物。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次代表⼤会的召开,我国邮电部于1982年8⽉25⽇发⾏⼀枚纪念邮票,邮票图案就是采⽤的《驿使图》,是研究我国邮政史的珍贵形象资料。
27、少数民族⽣活图画:散见于新城魏晋各墓出⼟的彩绘砖画中,是中古时代河西多民族杂居地区民俗风情的形象记录,如5号墓《采桑图》有辫发的氐⼈;6号墓《耙地图》中⾐披发的羌⼈;3号墓《坞壁图》、《居庐图》、《屯垦图》中晃发、⾐⽑霖、居弯庐的鲜卑⼈;4号墓《牧马图》中深⽬
⾼⿐著长服马靴的羯⼈(或以为⼩⽉⽒⼈);6号墓《采桑图⾚⾜剪发的龟兹妇⼥等等,体现了多族混融的地域⽂化特点。
28、载物骆驼画像砖:⽢肃敦煌佛爷庙唐墓出⼟。画⾯上⼀⼈⼿牵骆驼,骆驼昂⾸扬尾,背负重物,刻划逼真,形神兼备。形象地表现了当时运货商队,跋涉在“丝绸之路”的⽣动情景。为唐代砖刻的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编,⼈民美术出版社1986;《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民美术出版社1982;《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中国画论研究》,伍蠡甫著,北京⼤学出版社1987;《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葛路台北:丹青图书公司1987;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美出版社,2000年;李永林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西美术出版社,2002;谢赫《古画品序》,⼈民美术出版社,1959;王微《叙画》,⼈民美术出版社,1985。
东莞虎门服装批发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