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性(艺术性)与商品性的关系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认为艺术性才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所谓文学的艺术性就是指通过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的反映客观显示的艺术:包括戏剧(剧本)、诗歌、小说、散文等等。它是一种表达人的主观意识的艺术手段。用文字将艺术实体化,并与人分享,获得共鸣或反对。
而在文学实现其艺术性的时候,无论在其生产、传播还是接受环节,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种种的艺术行为与艺术创造。才真正实现了文学在艺术方面的登峰造极。所以说文学即人学,因此,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必然涉及最为基本的社会价值关系,大而言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小而言之,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作为文学现象思想概括和总结的文学理论在研究中同样无法回避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构成了文学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作为特定时代精神产物的文学,它所折射出的相关时代的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文学艺术“是社会的产物,因为艺术创造者自己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尤其重要的,艺术产生出来之后,
又必然投入社会,发生作用于社会,引起社会的反响谈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文学的社会价值了.
20世纪40年代,在文学理论和批评文章中,“文学价值”、“艺术价值”这类字眼已成为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汇。当时从理论形态的角度对文学价值进行自觉研究的,是左翼文学理论家蒋天佐。蒋氏在《论艺术的价值与价格》一文中,对“文学价值”及其表现——“文学价格”进行了具体的界定。“价值”和“价格”本是经济学中的一对范畴,价值是指事物能够满足人之需要的属性,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蒋氏把这一对范畴引入文学话语的分析机制,赋予了它们完全不同的内涵。他用“价值”这一范畴指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而把文学作品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称为“价格”。蒋氏认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是指作品的艺术性完整与精湛与否,高尚与否;而所谓艺术性又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文学作品的“价格”则是文学作品的“价值在社会上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价值的形式”或曰“影响”,“它要跟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把“社会作用”或“社会影响”称作“‘价格’两个字其实是再恰当没有的,因为它说明了艺术品在社会上发生的作用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这也就直接证明了社会的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传统文学艺术理
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新鲜的文学思潮也在商品经济的哺育下迅速成长.至此,社会上对文学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大讨论就此展开。
在此仅举两例.
(一)金庸
关于金庸的作品向来颇具争议。有很多人认为他的作品被媒体商业化了。
金庸先生早在我们的父辈甚至祖父辈的时代就被封为武侠小说掌门人,之后几乎所有的武侠小说中都能多多少少的看到金庸的影子。金庸被这个商品时代奉为宠儿,市面上的盗版金庸在成千上万的小书店里堆积如山。不管什么不着边际的武侠小说,能不能和金庸挂上边的,上面都写了两个字:金庸。这可以近似的看成一种品牌效益,金大侠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和NILE,ADIDAS一样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名牌”。
在当下,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迅速为各大媒体实现了创收,成为了一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自从1975年金大侠封笔以来,他的武侠小说被无数的导演翻拍了无数次,创下了无数个收视狂潮,捧红了无数位明星,也引发了无数次争议。
早在王朔批评金庸小说之前,李敖就猛烈批评过金庸的伪善。王朔评论的是金庸的小说,李敖评论的却是金庸的为人。李敖认为,金庸拥有数亿资产,却极少参与资助慈善和教育事业。一边是一毛不拔,一边却又自称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对话时,金庸大谈"仁爱工程管理专业就业方向>背着你爱上你""慈悲""善行"云云,佛学修为俨然博大精深。李敖反问说:佛学讲究"四大皆空",金庸是否能够"放下"自己的财产呢?金大侠如此"脱节"的言行不是伪善又是什么?
平心而论,金庸作品确实具有商业性,但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具有更多文学性。
古龙写小说是为了钱,罗琳写小说也是为生计所逼。作家也是普通人,需要养家糊口,也需要扬名立万。金庸的确是富人,但我们不能因为他富,就否定他作品的价值。
李敖说的不无道理,但他夸大其辞了。富裕本身并没有错。
姑且不说李敖,像王朔这样一个以赢利为目的,把文学当成麦当劳生产的“码字工人”在大骂别人厚颜无耻的同时自己不觉得脸红吗?
李胜基辱华门我认为,靠文学发家致富本质上属于一种知识技术上的投资,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形式
上都无可厚非。世人也并非都具有“仇富”心理。相反,大家尊重那些靠自己的智慧与劳动为社会和个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人。我们真正蔑视的,是打着文学旗号实际上却在媒体上投机倒把大发国民“精神财”的寄生虫。
只要看过金庸作品的人都不难发现,其作品绝对不是为了挣钱而敷衍了事。若其创作初衷仅仅是为了挣钱,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之疯狂了。我的同学之中有很多金庸迷,他们告诉我只要你看了两三页就再也放不下的就是真金庸,否则都是假的。
乔峰死后,我哭了。为了宋辽两国不在生灵涂炭,他用悲壮山河的一死,肩负起两个民族的责任。这种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精神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不及如此,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也从金庸的作品中看出了社会中固有的弊端。在他分析《天龙八部》里“叶二娘”这个人物的时候也曾谈到过社会青年的教育问题.叶二娘之所以成为恶人,以折磨杀害别人的孩子为乐趣,实际上就是因为她受到过同样的迫害。孔教授说道,并不是所有不良少年天生就恶劣,他们所做的事其实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报复。
金庸作品虽为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所折射出的个人经历和相关时代的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完美结合。
(二)郭敬明
名词解释: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了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李傻傻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他们一现身,便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存在,并且引发着不可拒绝的文学事实:以他们为主体构筑的80后文学如飓风般迅猛抵达世人面前,成为文坛不可回避的焦点。特别是在韩孝珠男友2004年,各大报刊杂志网站纷纷对他们作出关注和评介,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很容易让人遥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风起云涌的文学运动。那么,何为80后文学呢?我们认为,它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概念,也不是文学流派的概念,而是以写作者的出生时间(1980-1989年)来集体命名的、被符号化的、约定成俗的一种称谓;它没有统一的创作理念和相应的组织模式,更主要是一个时间上的代表达法。
郭敬明是1980年出生,因此被归于80后作家之列,本文在此主要表达对郭敬明的看法。 
早在初一时期我就阅读过郭敬明的《幻城》,明白广大青少年读者为之疯狂的原因。他以青春的思想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深深的打动了少男少女的心。后来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左
手倒影,右手年华》《悲伤逆流成河》和期刊杂志《岛》《最小说》等无不沿承了这一风格。
但在《梦里花落知多少》出版后不久,郭小四同志却意外地坐在了被告席上。原来,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被证实抄袭庄羽的作品《圈里圈外》。我当时去图书馆翻阅了一下庄羽的作品。除了情节颇有雷同和语言风格惊人相似之外,就连男主人公的名字也只有一字之差(《圈》张小北,《梦》顾小北)!据了解,郭敬明从小生活在四川,几乎从未到过北京,却能用满篇纯正的京片子描写京城大学生的生活。相反,庄羽是北京人,这就为他在作品中使用北京方言提供了可能。在此之后,媒体又报出了惊人的消息,《幻城》的情节与日本风行的漫画《圣传》有异曲同工之意,而在他日后出版的《最小说》中也流露出了明显的“哈日”情结······
这使我们不得不就郭小四同志的创作动机产生了怀疑,他究竟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赚钱?
显然,郭敬明现象的意义除了文学本身外,也许带来的更多是经济学消费学上的意义。不难发现,当下大量的文学写作正在按照文化工业的逻辑推进,有如一个产品,通过精心的策划设计,在流水线上无限地复制。然而,创作主体的泛化和文学作品的泛化使文学暗藏
着巨大的意在作品中渲染性、暴力,披露隐私秘史,制造卖点;另一方面则信奉"汝果欲作文,功夫在文外",热衷于炒作。团结合作的成语
但奇怪的是,尽管郭敬明的作品已经被证实了抄袭,但仍有一大批信徒高呼“小四,抄得好”。于是,各大媒体又发现了商机。郭小四的名气非但没有消减,反而在媒体的炒作下越来越红火。郭敬明靠《幻城》出道,因“抄袭门”走红,从一个新概念作文大赛脱颖而出的少年作家变成了商业媒体你争我夺的肥肉。
近两年随着出镜率的增加和明星般的包装方式,他的事业风生水起。在大众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文学经历着从创作到策划、从作品到商品的变异过程,文学的商品属性得到极大程度的体认,而近几年80后的文学创作,更是使文学的商业化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再到《岛》、《最小说》系列,每部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发行量,不断制造着出版神话。同为80后作家的张尧臣撰文指出,中国高领毛衣在欧洲也火了"他的成名作品《幻城》的出版经过也许可以说明他的作品更为商业或者远离传统意义上的文学"                           
    80后作家商业化明星化突出地反映出文学的精神内涵日见稀薄的事实。当文本的意义变
得越来越不重要时,作家的形象就成为被开发的资源了。在传统社会,文学是人们神性崇拜的重要承载体,文学作品深邃丰厚的精神内涵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情怀,攫取了人们的心灵。如今,文学中这股浓郁的宗教情怀被世俗欲望的。的追星现象。而作家一旦被当作明星包装起来,就成为被抽空内容的纯粹物化形象,在市场上具有最大的交换价值,最有影响的明星实际上是最完美的商品。传媒将80后作家区分为偶像派与实力派,推出"80'后作家人气排行榜"即为典型的例子,这其实差不多就是港台娱乐圈明星排资论辈包装炒作的翻版,而郭敬明,眼下确实已成80后的"超级明星"
在此,我并非反对文学艺术融入商品经济,而是为现今文学艺术过度的商品化而担忧。真善美的文学不管是出于那种目的,都是一种社会财富。只是对世人胃口的更能直接赚大钱。在追求“快餐化”生活的今天,只追求文学的商业价值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与质量。那么,这份所谓的“作品”必然不会成为传世经典,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过时、褪,被又一种更新鲜更刺激更迎合大众口味的浪潮所淹没。这种连时代性都难以保存的作品,又有何种能力来保存它最基本的艺术性。
中国文学的艺术性在萎缩,还没来得及抵制住外来文化的侵略的却先在与商业文化的战役中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