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文艺,顾名思义,是通过广播电视媒介欣赏的文艺。它是文艺与先进的现代化传播手段的结合,是以电子技术作为传播手段,按照一定的社会目标,反映或直接组织社会艺术创作活动,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加以广播化或电视化的再创作,并最终以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表现形态播出。
广播电视文艺学的研究任务:1,较系统地论述在中国特社会主义条件下广播电视文艺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2,研究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及其传播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探索当代中国广播电视文艺的发展轨迹及其未来走向。古代科举制度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发展的历史轨迹:
1,建国十七年:被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激情点燃的广播文艺(①广播文艺的地位由边缘靠拢中心。②奠定了当代中国广播文艺的基本框架。)
2,十年:被政治极权话语灌注的文艺广播(①在文艺节目创作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割裂了文艺与社会的真实联系,违背了艺术规律。②,在批评艺术的价值体系中,政治标准为首要、必须标准的错误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
3,新时期:回归艺术本体属性的广播文艺(①和声的魅力—调频立体声广播。②倾国倾城的魅力—评书、小说、广播剧连续广播。③品牌的魅力—板块格局的广播文艺。)
4,转型期:平等交流的广播文艺(①节目播出样式:直播对录播的补充。②审美交流方式:单向交流向双向、多级交流嬗递。③审美心态:审美心态:仪式化聆听向附庸伴随的变迁。④接受主体的审美创造:艺术生产的终结实现。)
5,发展期:商业化的必由之路
当代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历程:1,广播剧的初期阶段,即广播剧的直播时期(1949—1952)。2,广播剧走向成熟阶段(1952—1966)。3,广播剧的繁荣兴旺阶段(1976年至今。①多侧面、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②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日趋完美。③风格上多姿多彩。④新样式广播剧在探索中佳作迭出。⑤广播连续剧迅速发展。⑥古典题材广播剧在数量和艺术质量上有显著提高。⑦立体声广播剧的出现与发展)
当代中国广播文艺节目的理论研究勾勒:1,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时期停滞。2,第二阶段:结束至今。
汪涵年龄
当代中国广播剧理论研究的大致脉络:1,广播剧的初期阶段,即直播时期(1949—1952)。2,广播剧走向成熟阶段,即现代技术录制期(1952—1966)。3,广播剧兴旺发展期(1976年至今)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艺术实践:电视文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独特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类文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的特殊屏幕艺术形态。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起步阶段(1958—1965):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停滞与复苏阶段(1966—1978):
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与兴旺阶段(1979—今):1983年开始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举办一系列大型文艺竞赛活动;国际交往增多;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出现新的电视文艺形式;电视译制片繁荣起来;电视剧飞速发展;大型评奖活动;文艺节目栏目化;电视艺术片制作水平提高;长篇电视剧取得巨大成就;中央电视台专业频道开办;电视游戏娱乐节目繁荣;传统节目在形式上有所创新;
中国电视文艺节目的形态分析:
1,电视综艺节目:有固定播出时间的常规栏目(栏目介绍、好奇-观众持续观赏的动力、求知-人类的天性、娱乐-闲暇时间的需求、审美-节目的高层追求、舆论导向-媒介的控制、周期性-固定播出时间)。庆典性节目-春节联欢晚会等(世俗性-最广泛的众参与、仪式的庆典-信仰价值体系的程式)
电视艺术片:按编创人员的主观审美理念,用丰富的情感性和文学性塑造的,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专题片种。其特征是:①表现题材的专题型;②表现手法的主观性;③表现风格的艺术性;表现主题的情感性;表现语言的文学性。其分类包括:①电视风光风情艺术片;②电视音乐舞蹈艺术片;③电视文献艺术片;④电视文化艺术片。
电视戏曲节目:电视戏曲栏目节目;电视戏曲专题片、戏曲电视剧、电视戏曲综艺节目。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轨迹:1,初创阶段(1958-1966);2,复苏阶段(1978-1980);3,飞跃发展阶段(1981-1986);4,稳定发展阶段(1987-今)
对当代中国电视剧发展经验的理论梳理:1,认识和处理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2,促进生产诸因素的优化组合,实现精神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3,形成鲜明的中国特、地方特和个性特。
重视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1,电视艺术理论、美学建设应与时代对应;2,借鉴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和整个文艺理论的间接思维成果;3,我国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需具备着意久远的战略眼光;4,电视艺术理论与美学建设应顾及观赏性。
视听元素:1,画面系统(被摄体、光线、彩、影调、调、轴线、角度、视点、构图、景别、镜头)。2,声音系统(音乐、音响、语言)。3,声画关系(对应、对位、分离)。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功能划分:纪实性、表现性、纪实性与表现性结合三大类。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基本样式:1,电视文艺信息报道;2,电视文艺实况转播;3,电视文艺纪录片;4,电视文艺专题片;5,电视艺术片;6,电视文艺晚会;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符号特性:1,直观性;2,运动性;3,立体性;4,技术性。
广播电视音乐是指由广播、电视媒体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创作,并通过这些媒体进行传播的音乐。可分为:1,再现的音乐节目类型;2,参与的音乐节目类型。
广播电视音乐的特质:1,音乐与其他表现元素的相互依存性;2,音乐的拼贴式结构;3,音乐的纪实性质;太阳的后裔韩剧
电视音乐的功能:1,满足人类多感官综合感知的惯性认知心理;2.,帮助信息的接收与记忆;3,营造或增强画面的心理氛围;4,协助统一结构和深化认识;5,协助画面的时空定位
广播电视音乐的类别:1,标志音乐;2,广告音乐;3,综艺节目中的音乐;4,电视专题音乐;5,电视散文中的音乐;6,电视剧音乐;7,广播音乐。
广播电视有五种传播符号:影像、文字、声音、音乐、音响效果。
呀呀呀呀主持人节目的传播特:1,个性化;2,人格化;3,人际化;4,参与性。
危在旦夕的反义词文艺节目主持人的素质:1,思想素质;2,专业素质;3,语言素养;4,心理素质
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持艺术:1,节目的编辑构思;2,主持人的串联词;3,声韵传情的语言表达。
主持人的功能:1,情感把握;2,主持人的即兴发挥;3,应急控场。
息字组词游戏娱乐节目的主持艺术:1,驾驭节目的主持功能;2,主持人的语言功力。
广播电视文艺传播者的基本条件和素养:1,教育背景和基本技巧;2,锻炼思想、勇于创新;3,驾驭本体、个性魅力;4,精品意识、恪尽职守;5,商业化、全球化对广播电视文艺传播者的新要求。
广播电视文艺受众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1,理解与对话: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自觉;2,日常化审美:视听传播与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心理机制。3,意象的世界:广播电视受众的审美想象的特质;
广播电视受众审美感受方式的演变:1,倾听与参与;2,众声喧哗与大众狂欢;3,明星崇拜与大众自我。
广播电视文艺的功能:1,从技术功能层面衡量广播电视作为电子媒介的功能(①远距离传送功能;②现场实况转播功能;③日常伴随功能;④包罗万象的杂糅功能)。2,从艺术功能层衡量广播电视文艺的特功能(①娱乐功能;②教化功能;③认识功能;
广播电视文艺要是想自身价值需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保证:1,正确的政策指导;2,开放的思想体系;3,高素质的作者队伍;4,灵活多样的节目形态;5,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广播电视文艺的价值取向:1,价值取向的立场和途径;2,价值取向受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制约;3,当代文化精神的要求。
价值实现的多层性与多样性:1,个体价值;2,体价值;3,社会价值;4,审美价值;5,历史价值;6,文化价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