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主导到⼤众狂欢,我们终究还是怀念⽼剧
在⽹上,我们⼀直有⼀股⽼剧怀旧热潮。
从早期的《西游记》《红楼梦》,到90年代的《我爱我家》《新⽩娘⼦传奇》,再到新世纪最初⼗年的《⼤明宫词》《闯关东》《武林外传》……尽管英美⽇韩的剧作常年吸引我们的注意⼒,但要说讨论,国产剧依然是焦点。
很多80后90后称呼⾃⼰为“电视剧⼉童“,他们是在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代,对于他们来说,电视剧是最柔软的娱乐⼯具,也是最坚硬的价值堡垒。
到今年,中国电视剧刚好⾛过了60年,也随着改⾰开放后的中国⾛过了40年。国剧的繁荣⽬前已成为公认事实,可⼈们总觉得当下的电视剧与80/90年代相⽐似乎遗失了什么。我们眼见着流量明星占据电视荧屏,戏⾻名导的电视剧作品⼝碑滑坡……微博⽹友对此调侃:“流量常欺客,戏⾻多误⾝。”或许在未来很长⼀段时间内,国产剧的发展还需要经历转型的阵痛。
今年有⼀些关于国产剧史的图书⾯世,本⽂择其中两本《中国电视史》(作者:常江)
《藏在中国电视剧⾥的40年》(作者何天平)
综合整理,与你⼀起回顾国产剧的辉煌和“槽点”。
唐人街探案2结局序幕:1978-1982
是童年阴影,也是新时代先声
1979年9⽉这天的深夜,⼀辆越野吉普车冲破了A城的宁静。在警笛的鸣声之中,公安局侦缉科长王川带领⼀⾏⼈驶向⼀处新式⼤楼。⽬的地,⼗楼3号,有⼈报案。
绕过在案发现场门外等待的众,王川⼀把推开门,只见室内烟雾腾腾,单⼈床上躺着⼀具烧焦得难以辨认的⼫体。
电视剧《玫瑰⾹奇案》(1979)改编的连环画。
以上场景发⽣于1979年上海电视台⾸播的3集电视剧《玫瑰⾹奇案》。该剧改编⾃同时期震惊上海滩的真实案件。多年后的今天已没有多少⼈记得清剧情内容,可剧中的焦⼫却成为了那⼀代上海⼈的童年阴影。
“1981年,7岁的我坐在家属⼤院⾥,跟⼏⼗个邻居⼀起看⼤院⾥唯⼀的⼀台电视。这时候,⼀部让我在其后两三年,常常从梦中惊厥⽽醒的电视剧出场了。27年之后,我仍然能清楚记住的,是那具⼫体是被撒上⾹蕉⽔烧毁的……⽽真正让我多年夜不能寐的,是那具被烧了⼀半,露出森森⽩⾻的⼫体……”——⽹友回忆
在《玫瑰⾹奇案》⾸播11年后,该剧的导演郭信玲⼜执导了⼀部被80/90⼀代视为童年阴影的古装神话剧,90版《封神榜》。炮烙梅伯、妲⼰挖眼、哪吒割臂……这部电视剧⼀如她最早尝试的《玫瑰⾹奇案》,在表现恐怖镜头时粗粝⽽直接。
不过《玫瑰⾹奇案》最重要的意义并不在于粗粝的镜头美学,也不在于主演们的后续故事——该剧两位主演曹秋根和黄达亮在2001年琼瑶剧《情深深⾬濛濛》中再度合作,分别饰演李副官和秦五爷。从⾏业史⾓度看,《玫瑰⾹奇案》是中国影视⼯作者对电视剧连续剧的⾸度尝试,尽管它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连续剧(第⼀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连续剧是王扶林1981年执导的《敌营⼗⼋年》)
,但它与1978年前后出品的电视剧⼀道,成为新时代的先声。
电视剧《⼀⼝菜饼⼦》(1958年)剧照。
⼗年动荡期间,起步于1958年的中国电视剧⼀度陷⼊停滞,但在1976年以后,电视剧成为恢复速度最快、社会影响⼒最⼤的节⽬类型。“⽂⾰”结束后,国家调整了⽂艺政策,⼀系列⽂艺思潮接踵⽽⾄:反思⽂学、报告⽂学、改⾰⽂学……这⼀时期涌现的⼤量⽂学作品成为电视剧的重要题材,如蒋⼦龙创作的“改⾰⽂学”作品《乔⼚长上任记》、张
洁“伤痕⽂学”作品《有⼀个青年》、叶⾟“反思⽂学”作品《蹉跎岁⽉》,这些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均⼤受欢迎。
早期电视剧作品经常因为粗制滥造和内容出格⽽招致批评,尽管如此,观众仍然⽆法抵挡那四四⽅⽅的屏幕传递的⿊⽩影像的迷⼈魅⼒,各地电视台也意识到电视剧对受众强⼤的吸引⼒,纷纷试⽔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被压抑许久的⽂化消费需求带动了电视剧的迅速发展,很快,国产剧便步⼊了属于它的快速发展期。
《中国电视史》
作者:常江
版本:北京⼤学出版社 2018年1⽉
第⼀幕:1982-1990
所有的经典都曾经流⾏:精英主导的80年代
当《西游记》的序曲《云宫迅⾳》响起,所有⼈的西游情结都会被唤起。
那个年代,⼤街⼩巷都弥散着《西游记》的⽓味:粗制滥造的塑料⾦箍棒,唐僧牌⾹菇块,还有在笔盒⾥、书包⾥随处可见的贴纸。作为神话的西游故事为⼈们创造了⼀个个关乎⽣活的“神话”。然⽽1986年正式播出的《西游记》是另⼀种意义上的“神话”:⼀位摄影师、⼀台摄像机、六年时间,拍摄《西游记》的过程不⽐师徒四⼈西⾏途中遭遇的磨难少。
所幸,结果是好的。1986年播出那年,《西游记》创下了89.4%的收视奇迹。
电视剧《西游记》的故事,始于1981年中央⽂艺部会议。当时中央电视台提出要把四⼤名著搬上电视
朴春承认整容荧屏,最先提上议程的是《西游记》和《红楼梦》。可创作如此⼤体量规格的电视剧谈何容易,“⽂⾰”结束没多久,电视剧制作的⽔平跟得上吗?所有⼈都捏了⼀把冷汗。
会上,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问杨洁,敢不敢接《西游记》?杨洁⼏乎脱⼝⽽出:“为什么不敢?”于是1982年,杨洁执导的《西游记》正式开拍,并于当年10⽉1⽇播出试播⽚段《除妖乌鸡国》。
西游记拍摄现场。
在《西游记》开拍的1982年,中国电视业发展迎来了“黄⾦时代“。经过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调整,电视在主流话语体系中的独⽴性与重要性终于获得全⾯认可,电视也以极快的速度在⼤众层⾯普及。同⼀时期,电视剧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不过,这⼀时期的电视剧不能简单地贴上“⼤众⽂化”的标签,它们普遍带有明显的精英主导⾊彩。20世纪80年代影响深远的电视剧⼏乎⽆⼀例外改编⾃著名⽂学作品,原创剧本数量极少,质量也普遍极低。⽽这⼀时期对后世反响最⼤的电视剧,⾮《西游记》与《红楼梦》莫属,它们不仅是80年代电视⽂化主流形式的最重要的代表,更在未来30年公共⽂化领域内持续“发光发热”,将80年代的精英⽂化旨趣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化版图之中。
86版《西游记》从导演到编剧、再到演员,⼤多都有戏曲功底。导演杨洁,在《西游记》以前⼀直都是戏曲节⽬的导演,全剧的主演⾥,扮演孙悟空的六⼩龄童出⾝于绍剧猴戏世家,在拍摄前是⼀名昆剧演员。同样也是昆剧演员的还有猪⼋戒的扮演者马德华。⽽三位唐僧的饰演者中,其中⼀位迟重瑞则是京剧演员。除此之外,配⾓中的“戏曲背景”更是
猪⼋戒的扮演者马德华。⽽三位唐僧的饰演者中,其中⼀位迟重瑞则是京剧演员。除此之外,配⾓中的“戏曲背景”更是囊括了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湘剧等多个剧种。新浪分享
扮演“车迟国王后”的赵丽蓉是评剧表演艺术家,扮演“唐僧母亲”的马兰是黄梅戏“五朵⾦花”之⾸,扮演“⽟兔精”的李玲⽟当时也已在越剧界⼩有名⽓。
⽽87版《红楼梦》的拍摄过程更是吸纳了当时最受认可的红学家们的改编建议,当时中央电视台成⽴了专家委员会对剧本改编进⾏探讨,最后决策层同意了编剧们的改编设想,前29集基本按照曹雪芹原作书写,后7集跳出⾼鹗续作,根据前80回伏笔和红学界多年研究重构结局。
《红楼梦》(1987)剧照。
80年代是中国⽂化艺术史上⼀段“执拗的低⾳”,阶级⽃争的话语逐渐被改⾰开放的话语所取代,作为重要⼤众传媒⼿段的电视也承载了太多关于思想和⽂明的意义。也许那⼀时期的电视作品不够“好看”,但它所印迹着的美学意义和精英⾊彩,却是此后中国电视史中绝⽆仅有的。
补水乳液⽽如今我们怀念“西游”“红楼”,其实也是在怀念那个时代。《西游记》的⽼戏⾻们拿着单集不超百元的⽚酬在堪称危险的环境下拍戏,它的画⾯虽有“槽点”却⽆⽐真诚;红楼梦的演员们在圆明园的培训班中研习原著和⾃⾝的⽂化艺术造诣,当时给演员培训的都是“⼤咖”,既有红学⼤师,也有戏曲、⽂学、历史、民俗领域的⼤家。最终剧中呈现的⾓⾊,如今看来都是“未曾远去的美丽”。
《藏在中国电视剧⾥的40年》
作者:何天平
版本:浙江⼯商⼤学出版社 2018年8⽉
第⼆幕:1990-2000
从精英⽂化中抽⾝,转向迎合⼤众审美
“宋⼤成到底娶不娶慧芳啊?”刚刚步⼊90年代,这个问题成为了困扰普通⽼百姓的“难题”。
这是在说当年播出的⼀部电视剧——《渴望》。剧中的⼥主⾓刘慧芳有两个追求者,⼀个是王沪⽣,⼀个是宋⼤成。王沪⽣是⼀个知识分⼦,⽽宋⼤成是个⼯⼈。慧芳和总是伤害她的王沪⽣结了婚,宋⼤成却仍旧默默奉献⾃⼰。天不遂⼈愿,好⼈宋⼤成为什么没能和好⼈王慧芳在⼀起呢?⼤家为此操了不少⼼。
《渴望》刚播出时并不被看好,作为中国⾸部带有⾼度通俗⾊彩的家庭伦理剧,它选择从80年代备受推崇的精英⽂化中抽⾝,转⽽迎合⼤众的审美趣味。可以想见,这样的颠覆在当时精英⽓质浓厚的⽂艺界是不值⼀提的,这部剧能达
为什么不能播放视频到“凡有井⽔处,皆在议《渴望》”的热闹景象,也是他们始料未及的。1990年末,⼈们只关⼼两件“⼤事”,海湾战争和慧芳的婚姻。
《渴望》剧照
1990年播出的《渴望》昭⽰了与80年代的分野。80年代的⽂艺创作洋溢着“理想主义”,⼈们琢磨着宏⼤叙事,考虑的是本质和底⾊;步⼊90年代后,“沉重反思”已经不再是时代的命题,因为⽂化“流⾏”起来了,流⾏也“⽂化”起来了。拍⼀部电视剧,要考虑市场需要,要⾛⼊世俗⽣活——
1992年的《编辑部的故事》反映了90年代商品经济⼤潮,剧中频频出现的“百龙矿泉⽔壶”⼀度引发现实中产品断货的热销盛况。它也是国剧不再“严肃”的开端,被打上“痞⼦⽂学”标签的王朔主导剧本创作,⾃然使电视剧也带上了似乎并不正利智身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