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这是由新闻报道的特点所决定的。新闻报道的时间性
很强,篇幅有限,读者面广,为满足新闻报道这些基本特点,不少人都对新闻语言提出过不
同的要求这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准确、具体、简明、通俗,生动。
1. 准确
语言准确,指新闻作品中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既不能添枝加叶,也不允许措词不当的现象存在。
准确是新闻语言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新闻界历来把“准确、准确、再准确”奉为写作格言。新闻报道中的准确,包括事实准确、思想准确、措词准确几个方面。措词准确与否直接
影响到其他两个方面的准确性。它与新闻的真实性密切相关。
新闻语言要准确,必须注意这几个间题。
第一,少用形容词。“少用形容词”,“要像挑选宝石与情人一样挑选形容词”,这是外国新闻学教授给学生
立下的新闻写作规则。在新闻写作论著中,忌用形容词的警告常
见:“形容词太多是危险的”。有一位报纸主编甚至对新手说,“你若要使用形容词,事先
必须得到我的同意。”为何要少用形容词呢?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主观感情彩,对事物的
把握一般是从量上着眼的。在使用时如失之分寸,在效果上则会走向反面。诸如“极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等,往往被读者斥为“空话”、“套话”,既不可信,还令人反感。
属龙的今年多大第二,注意词义的差别,挑选最准确的词来表达。福楼拜曾说过,“不论我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直到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
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新闻语言的准确,也要注意措词不以“差不多”来搪塞。有时即
使一字之差,也会出现失真。《中国文化报》1990年4月25日消息《车祸发生在双山子镇》
有一句这样的话:“当双山子镇党委负责人把这笔钱送到遇难者手里时,他们忍不住抱在一
起痛哭失声。”实际上双山子镇车祸发生后只遇到危难,并无人员死亡,“遇难”应是“遇险”,否则读者无法理解何以能把钱送到死者手中并与之相抱痛哭。
angelababy的素颜照第三,少用含混不清的、笼统的词语。新闻报道中,尽量不要用“不久以前”、“长期
以来”、“最近”等打马虎眼的时间概念尽量不要用“许多”、“难以数计”、“极少”、
“广大众”一类比较笼统的词语;尽量不用“并不多”、“也许”、“可能”等模棱两可
的词语。
应当指出的是,新闻语言要求准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并不排斥“模糊语言”的
应用。所谓“模糊语言”,是指语义所体现的概念外延即概念的边缘区域没有泾渭分明的界
限,而在中心区域,此概念与彼概念的区分是清楚的。如“早晨”与“中午”、“青年”与
“中年”、“胖”与“瘦”等,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外延,虽然没有可以“一刀切”的明
确界限,但他们的中心区域是分明可辨的。在所有的文章和口语中,都存在模糊语言,新闻语言也概莫能外。如:“南京市的绿化工作搞得好,近来到这里学习绿化的人越来越
多。”“前些天,北京的街头巷尾都在议论,酱油为啥脱销?”其中如表时间的词“近来”、“前些天”;表程度或范围的“越来越多”、“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搞得好”等,都是
模糊词语,用得很恰当。可见,模糊语言并不等于模棱两可。它是依靠语义的模糊性而获得
思想表达的确定性,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
2. 具体
所谓具体,就是原原本本地描述出事物的具体情况。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求把新闻六
要素具体说出来,有的还要求有现场感,如果语言表达不具体,这些就无法做到。
怎样更改主页新闻语言要作到具体,就必须克服概念化的毛病。概念化的语言是缺乏表现力的。如“气
温高达38摄氏度”,就远比“天气很热”要明确有力;“掌声持续达
10分钟”,比“掌声经久不息”更具体化。
具体的语言是血肉丰满的语言,概念化的语言是干瘪无力的语言。新闻语言要具体,在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尽量化抽象为具体。在消息报道中,适当的概括是必要的,但如果通篇消息都由一些概括性的、抽象化的语言组成,读者读后可能留不下一点印象。如“中共X×市委从本地科技战线的实际出发,
民间工艺踏踏实实地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使全市科技战线出现了朝气蓬
勃的新局面。”这样的语言不具体,苍白无力。又如,有一位记者报道我们进行的人口普查
工作,他认为这次普查的确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规模空前的,但如果光说“规模空前”则较为
7月1抽象,于是他巧妙地将其化为具体:“光是进行人口统计的人就足以住满一个大城市。
日等待着五百万人口普查员去完成的任务在规模上是空前的:统计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大约10亿人口。”这样就具体形象多了。
第二,多用子概念,少用母概念。母概念外延较大,内涵较小;子概念则外延较小,内
涵较大。一般来说,越是小的子概念,就越具体,越是大的母概念,也就越抽象。如:一个人在吃东西。
一个孩子正在吃水果。
一个婴儿正在吮杨梅。
这三句话,一句比一句具体,原因在于两组概念:人—孩子—婴儿,东西—水果一杨梅,由母概念不断走向子概念。子概念通常是实指的,而实指的则能给人具体可感的印象。
第三,从写实出发,不轻易给报道对象作一般的评语。有一位记者在报道爆炸时,
完全从写实出发,说“用以放置的钢塔完全被融化”,“强光把整个试验地照得比最
明亮的白天还要亮,”爆炸气浪把10公里外的两个人“猛地推倒在地上”,等等。这样写,
比“巨大的威力”一类的评语要具体得多。新华社有一位老同志在评价这篇新闻时说,“这样写,比用一千个,一万个形容词更有力,更能说明问题。
新闻语言的具体不是细描式的,而是白描式的。白描的特点是,用朴素、洗炼的笔法,
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重在传神。同时,语言的具体也不等于取消概括。好的具体的新闻语言。话不在多,以一当十。如素有“情景记者”之称的新华社记者阎吾的《战后
谅山》写道:“记者在谅山敌军的一些阵地上,看到所有的日历都没有翻到2月28日,有的翻到了2月27日。可以想到,他们刚把日历翻到26日那一天,就被我军打得丧魂落魄,再没有能力往下翻了。”记者抓住一页日历这一个具体细节,只用很少的笔墨,向读者展示了我军的英勇气概和敌军的狼狈逃跑。
3. 简明
简明包括简洁、明了两方面的要求。新闻语言的简明要求,体现了新闻简短性的原则,
适合于一切新闻体裁。
简洁明了的特点,在新闻报道中随处可见。如: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
德国于今日黎明时分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不宣而战!
日本投降了!
人类今天登上月球。
这些都是西方记者写的一句话导语,的确相当简明,最能适合新闻快节奏的传播。
简明是新闻语言长期形成的文风,它的精髓在于要言不烦。如何做到简明,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下功夫。
无线电视卡首先,要在思考的能力上下工夫。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要害,像医生扎银针一样
得准“穴位”。把重要的内容突出来了,不重要的东西就可以去掉。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说“约其辞文,去其烦重,”“当无者尽无,当有者尽有。”记者思考能力对于语言
简明的意义在于能准确地区分“当无者”和“当有者”。如果分不清轻重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个也重要,那个也重要,就无法做到删繁就简
其次,要相信和尊重读者。读者一看就懂的内容,就不必反复解释;读者一猜就中的内容,则只须点到为止。要学会省略,相信读者能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再次,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努力学会用简短的文字去表达较多的内容。有一家晚报
说透人心的经典句子有条新闻,开头一句长达百余字:
市委纪委筹备组昨天就长宁区粮食局原副局长、党委委员董耀祖利用职权,伙同他人非法取得二十余套公房的支配权,进行私分和私自处理,从中接受贿赂,并将公房交换到的私房出售,与他人共同便吞售得的赃款,以及盗卖公家建筑材料,贪污公款的典型案件发出通报有人做了修改,字数大大缩短:
长宁区粮食局原副局长董耀祖,利用职权,伙同他人私分公房二十多套,从中贪污受贿,得到了可耻的下场。市纪委(筹)昨天就这一典型案件发出通报两条导语比较,后者显然简明
些。
语言是内容的载体,新闻语言的简明不仅是指用字少,而且还要求负载的信息量要大。
在追求简明的同时,一定要学会去扩大语言的容量。干巴巴无内容的语言,简是简了,但信息也少了这不是简明,不算是好的新闻语言。
4. 通俗
新闻语言是要让广大受众接受的语言,要向千家万户传播的语言,如果不通俗,则“行之不远”无法完成传播的任务。
新闻语言的通俗要求,鲜明地体现出一种受众意识。从受众的角度考虑,语言的通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第一,尽量采用众口语中新鲜活泼的语言,但不乱用方言。众语言不仅富于表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