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的二战期间,纳粹德国迫害、并欲图灭绝犹太民族。逃出欧洲的犹太人痛苦地发现,畏惧于希特勒淫威之下的整个世界均冷酷地对他们关上了大门;唯有中国上海一扇小门,尚敞开在那里。消息传出,短时间内,世界各地共五万犹太人逃来上海避难。上海当时浑然不知希特勒;上海只是个开放的、不设防城市而已;任何人来上海都无须签证。
虹口区提篮桥一带的舟山路、霍山路、长阳路,在那个纷乱的年代,对那流离的人们来说,也许称得上是全球最温暖、最宽容的地方。当年就在这里,在敞开胸怀的上海,接纳了做梦梦见别人生孩子1933年至1941年蜂拥而至的近3万欧洲犹太难民。上海,就像一艘狂风恶浪中的诺亚方舟,载着他们的安全与希望。
上海沦陷后,日本当局命令所有1937年后抵沪的犹太难民迁入“无国籍难民隔离区”,这个隔离区约包含有15个街区。隔离区内那些狭小、破旧的弄堂房子,在灰的天幕下显得死气沉沉,隔离区内挤满了来自德国、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难民。这些难民的护照上都印有“J”字标记,用以表明他们的犹太人身份。
在虹口的公平路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被日本人在出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是居住在周围的上海市民,采用“空投”——将面饼等食物掷过去的原始方法救助了他们。
新闻两则战后,五万犹太人几乎全都离去。他们中的大部份人成了以列复国后的第一代开国元勋。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列在第一时间宣布,向我国捐赠一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今天日本横滨和美国芝加哥也来个7.6级大地震,以列也会捐赠,不过金额不会超过十万、二十万。
如果你去以列旅游,站在特拉维夫街头,你尽管大声宣布自己是中国人!或是乾脆说自己是上海人!你会发现,素昧平生的以列男女老少,请你到他家去喝茶吃饭的都大有人在!而在以列,当年犹太人在中国上海的避难史,是写进教科书里的!是写进族谱家史的!
在以列,有一个纪念碑: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恩!!
●地理:目前能看到的“虹口的犹太避难所”遗迹,主要集中在提篮桥地区的长阳路、霍山路、舟山路,区域范围是比较小的,形成了“工”字型,两横是“上一横”是长阳路,“下一横”是霍山路,“中间一竖”是舟山路。很便于游览参观,现在区域内已基本没有犹太人了,但他们近半个世纪留下痕迹,依稀还能感受得到。
●行程策划:
●游览:犹太难民纪念堂(摩西会堂):
在长阳62号的“摩西会堂旧址”是许多犹太人士来上海的必到之处。摩西会堂建于1927年(犹太历5688年),原是一座供犹太人专用的会堂,二战期间成为上海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原来这里是一座3层的民居,新鱼塘水浑浊怎么处理1928年由俄罗斯犹太人设计该改建,是二战期间,在沪犹太人经常聚会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07
年虹口区对会堂进行了修缮,并改名为犹太难民纪念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列前总统赫佐克、前总理拉宾、前外交部长佩雷斯都来过这里。第二次大战期间,数万犹太难民为逃避法西斯的迫害来到上海,日本侵华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加以限制,此区域西起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
位于提篮桥中心的“摩西会堂”,是上海七座犹太教堂中现存的两座之一。
摩西会堂系俄罗斯犹太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纪念最早俄罗斯移民之一和这个社区领袖摩西·格林伯格而建造的,故取名为摩西会堂。它可能是整个上海有关“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最多也最为完整的地方。摩西会堂是三层的房子,红砖斜尖顶,白的窗棂上有蓝的拱纹,罩着窗顶,然后又向两头延开去,点缀成红墙上的条条蓝纹。
当时,曾有两万余名犹太难民居住在虹口地区的长阳路、霍山路、高阳路等地方,摩西会堂成了难民经常聚会的场所,支持着他们的信念,使他们在新环境中迅速振兴。他们开设学校、医院、商店、工厂等,继续播种着生活的希望,并通过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坚持反法西斯斗争。上海成了他们在远东最温暖、最安全的避风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战争结束后还逗留了许多年。
这里曾给过两万颠沛流离的犹太人最温暖的收留,这里曾见证了中国人特别是上海人的善良和宽容,“摩西会堂”已像“辛德勒”、“瓦伦堡”、“杉原千亩”等一样,一样,成了“拯救”与“避难地”的代称。对全球犹太人来说,“上海”这个单词被记录进以列和犹太人的文化里。二战后,尽管大批犹太人迁居世界各地,但对上海“摩西会堂”的感念已深深地烙在他们心底。
霍山公园:
就在霍山路118号。无需门票,当年犹太人常在公园内休息聚会。1994年虹口区在公园里设立了纪念碑,以纪念当年那段历史。但现在已经成为周围居民,休闲的场所,只有那进门的纪念碑,还时常有外国友人来瞻仰。
上海霍山路犹太人老宅
1938年到1941年期间,2万余名犹太难民从欧洲来到上海。当时,难民们在救援欧洲犹太难民委员会帮助下聚居在提篮桥一带,在周边开设了咖啡店、音乐厅、面包店和一些新奇货品商店等。如今,在2.6平方公里的提篮桥历史风貌区内,还遗留着包括摩西教堂(犹太难民纪念馆)、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等优秀建筑。
随着历史的变迁,霍山路一带的大片犹太建筑已成为民居,青砖、墙面油漆等或多或少开始剥落和脱蚀,而底层临街饭店散发的油烟侵蚀了建筑物立面。为了重现当年犹太民族文化特征风貌,虹口区有关部门投资500余万元整治提篮桥霍山路。按照当年留存的老照片进行整治修缮。按照相关规划,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犹太社区将被改造为一个以犹太人故居为主,融合文博风貌、艺术社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历史风貌区。
霍山路119-121:
在霍山公园的对面的霍山路119号、121号,是一幢双门面的3层建筑,红黑砖墙,扇形大窗,明显的巴洛克式风格的西洋建筑。这里当年是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简称JDC)驻沪分支机构所在地。JDC的资助,曾给一无所有的难民带来不少希望。很是醒目,基本是犹太避难所,标志性的建筑。
霍山路71-95号与舟山路1-81号的住宅建筑:
水果摊对面就是,霍山路71-95号建筑,也是当时犹太难民的避难所。位于霍山路、舟山路的拐角处。建于1910年左右。建筑特是上海近代时期的外廊式建筑,具有英国安妮女王
时期建筑风格特征,每个门牌号的建筑平面为“间半”开间,外墙主立面设连续的清水红砖券式外廊,采用弧形券和半圆形券,局部使用采用简化的古典式清水红砖柱,背面为青砖清水墙,红砖清水腰线,檐口天沟采用线条外挑,不设封檐板,屋顶原为铁皮瓦楞板,建筑物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该处为犹太人的居住地,是当时非常热闹的商业中心。
王力可个人资料简介中国女作家将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写入小说
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女作家贝拉的小说《魔咒钢琴》。这是一部以二战时期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为题材的爱情小说。《魔咒钢琴》将于本月下旬在重庆举办的中国全国书市上亮相。它以中国抗战为背景,通过一架古典三角钢琴几度颠沛流离的曲折遭际,叙述了波兰籍犹太钢琴家亚当·乌里扬茨基与中国红军遗孤李梅悲欢离合的爱情经历,展现了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强大的包容性。
为创作这部小说,旅居加拿大的贝拉回到上海,参观上海摩西会馆和上海犹太纪念馆,走访当年犹太人所在的虹口“隔离区”。她还远赴奥地利维也纳,采访了当年到过上海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二战时期,上海以其宽阔的胸怀为三万犹太人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作为一个喝黄浦江水长大的作者,能写一部反映‘犹太人在上海’的小说,圆了我的梦想。”贝拉说。贝拉还将在年底推出第二部上海系列长篇小说,依旧以“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为主题。
再续犹太人保险费怎么算“上海方舟”传奇
我们依稀知道:上海,曾是纳粹屠杀下数万犹太生命最后的庇护地。然而,两个民族在战争阴霾下是怎样的患难与共,我们仍知之太少。还好,有亲历者再次为我们谈起曾经的点点滴滴。
上海画家刘小曼女士的家庭聚会很特别。2010年4月10日一早,她与同辈亲友纷沓而至上海长阳路62号的摩西会堂,这里有一套她提供的欧式餐桌椅正在展出。亲友们纷纷赶来,看老家具或许还在其次,重要的是他们可借“观看”回顾一段历史,重温发生在上海的那段犹太故事。
1938年,希特勒开始大规模“反犹”、“屠犹”。纳粹狂热分子走上街头,疯狂捣毁犹太人的店铺和住宅,烧毁他们的教堂,迫害、凌辱,直至大肆逮捕犹太人,一大批本已在欧洲安居乐业的犹太人顷刻间无家可归。
不计其数的犹太人千方百计想要逃离令他们生命受到威胁的统治政权。然而,当时许多国家拒绝接纳犹太难民或制定犹太人入境限额。就在这绝望的关口,犹太人发现了上海。1937年至1939年的秋天,上海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座外国人无需签证和担保就可进入的大都市。于是,犹太人带着他们唯一可携带的物品——护照,流亡上海,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在一个叫提篮桥的地方度过了一段艰辛而又不乏温情的岁月。
如今,摩西会堂中,摆在刘小曼那套老家具周围的,还有当年避难上海的犹太人的居住证、结婚证、祈祷经书等,它们作为3月初举行的“犹太难民上海情系列活动”的陈列品一同展出。而这些分属26位难民的珍贵老物件,也牵出了一个个上海人与犹太人之间的患难故事。
家具传情:严格意义上讲,刘小曼应算她提供的那套欧式餐桌椅的第二位主人。其原来的主人是当年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后来成为美国实业家的杜德纳。电子商务专业怎么样
已故上海画家陈逸飞是较早关注“上海犹太难民史”的人,他先后完成相关题材电影《逃亡上海》、《上海方舟》。《逃亡》一片讲述了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童年避难上海、拜师学艺、最终成为艺术家的经历;而在《方舟》一片中,陈逸飞则以纪录片方式,
描绘了17位上海犹太难民故地重游的情景。
陈逸飞拍摄《上海方舟》的缘由在于,1990年他在纽约举办第5次个人画展,其间遇到一位外国老妇人,她竟用地道的沪语与他打招呼:“侬好!侬阿是上海人?”陈逸飞震惊不已,老妇人随后向他叙诉了在上海避难时的往事。老人的讲述,打动了陈逸飞。于是,他飞到世界各地到了17位当年的欧洲犹太难民,让他们重回上海故地。这些犹太人虽离开黄浦江畔已有50年,但一踏上这片使他们获救的土地,便都热泪盈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