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探讨
作者:叶可信 
长期以来,佛教文化对于九华山的发展和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是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九华山成为着名的地藏菩萨道场和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佛教文化巨大魅力使得九华山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称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然而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灵迹示现的道场,九华山佛教文化主要内涵又是地藏文化。因此,在九华山“二次开发”和“二次创业”的今天,需要深入研讨地藏文化,使它成为一张靓丽的品牌,指导和昭示九华名山更好地走向世界。我在九华山供职多年,深感地藏文化对于九华山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极端重要性,现就这一课题谈些初浅认识。
一、九华山地藏文化的形成
地藏文化无疑是佛教文化一部分,属九华山地域文化。从佛教缘起论观点来看,它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人封的,它有源有渠有代表人物,有平台和载体,是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
解放军五大战区
从意识形态来看,宗教属有神论者,相信与崇拜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宗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渴求及对无限、永恒、绝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宗教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对于人格化的神和代表他们的偶像的信仰。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经中所载的地藏菩萨就是他们理想中的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的神。地藏,梵文Ksitigarbbha(乞叉底蘖婆)的意译,是印度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说地藏菩萨在无量劫以来,自誓必度尽众生,始愿成佛。在释迦寂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代佛宣化,普度众生。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娑婆众生付托于他,嘱令脱度。他是众生赖以救苦的菩萨,有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其大悲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在大藏经中,专述地藏菩萨本愿事迹的有三部经,即《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又传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天上、人间和地狱无处不在,无处不管。根据佛经这些记载,佛教徒常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两句话来概括地藏菩萨殊胜功德和广大誓愿,这就是后人一直常说的地藏菩萨大愿。当人们在苦难中不到出路,文化科学落后愚昧和在传统神灵观念影响下,自然相信地藏菩萨,祈求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地藏菩萨的信仰获得现实中
不能获得的渴求。人们信仰他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利益众生精神,信仰他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信仰他度空地狱的无量大愿。这种从信仰、追求到崇拜,且一代一代延传,在信众和广大众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很强的民俗传统和文化氛围。正如着名心理学家马斯诺(1908-1970)所指出的:“普通人对于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曾有助于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激情……可以转化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等反映。”唐时,我国佛教盛兴,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信仰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由信仰而转化的种种激情,骤然转到了真身应化的金地藏身上。金地藏真有其人,应化九华真有其事。据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开元末,“时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落发、涉海,舍舟而徒,睹兹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劲进。”他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于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示寂,寿99。其遗体置石函中,经3年开启,“颜面如生,兜罗手软,如撼金锁。”《藏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知其为圣人降世也。”于是僧徒视其为菩萨应化之灵迹,在神光岭建塔供奉。因其俗姓金,故名金地藏。唐人周必大诗云:“渡海离乡国,辞荣就苦空。结茅双树下,成塔万华中。”金地藏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开创了九华山地藏道场,使九华山后来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他是九华山佛教开山祖师;金地藏用苦修
菩萨行的实践证道地藏菩萨大愿,使地藏信仰得到普及和深入,他成为中国地藏菩萨;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化使者,传播了中新佛教和友谊;他本人又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汉学家。金地藏在九华东崖苦修,事迹感人,生前就被称为圣僧;誓后肉身不腐,示现地藏灵迹,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他的传奇和事迹很快传到了朝廷,传到了故乡新罗国,在广大信众中掀起了信仰和崇拜的热潮。所以九华山就和地藏菩萨联系起来,成为四众弟子朝礼的圣地,金地藏成为信众心中崇敬和膜拜的光辉形象。金地藏是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开创者,又是九华山地藏文化的开创者。地藏信仰从古印度传到中国,从佛经中菩萨到真人金地藏,特别在九华山这块净土上弘扬和辐射,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地藏道场为地藏文化的形成铺就了平台
金地藏开创九华山地藏道场后,景仰、慕道、信奉和弘法者接踵而至,他们共同开发和营造九华山,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铺就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而九华山“胜境巍巍,普放大光。”
寺宇林立,香火旺盛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什么意思公元401年释杯渡到九华创建茅庵,佛教传入九华山,但影响甚微。唐时金地藏开创道场后,首建化城寺,寺院发展到20余座。宋代时九华山寺院40余座,明清时更有长足发展,主刹化城寺成为拥有数十座寮房的总丛林,全山寺院达到100余座,于是便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清代九华山寺院150余座。地藏道场香火旺盛,明、清时有“香火甲天下”之称。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前后九华山都举行盛大的地藏法会,“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 呼膜拜,不绝于途。”
名流荟萃,文化繁荣
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涉登九华,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并改九子名为九华。继李白之后,迁客骚人、名流雅士纷至沓来。自唐至清,刘禹锡、杜牧、杜荀鹤、王安石、杨万里、陈岩、王阳明、汤显祖、袁牧、湛若水、施润章等先后来到九华山。他们或隐居山庄,着书立说;或创立书院,聚众讲学;或出入烟霞,参学访道,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他们用自己的才华颂山、颂佛、颂扬地藏菩萨,留下了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章,为九华佛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朝廷重视,官府扶持
地藏大愿的功德和地藏道场的威名,感动了帝王,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地方官府的扶持。化城寺初创时,池州刺史张岩奏请移旧额于化城,就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明崇祯敕封百岁宫无瑕和尚为“应身菩萨”;明神宗赐谕、赐艮,清康熙、乾隆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九华山有50多座寺庙先后受朝廷赐额。朝廷重视九华山,激励地方官府、商贾也积极扶持九华山。九华山寺院经济大发展,寺院庄田、庙栈、商店、香会等收入大增,同时经济发展又加速了寺院文化的繁荣。
佛学教育和研究蔚然成风蒙古族文化
金地藏在九华山常邀僧俗讲经布道,并诲人不倦,开创了佛学教育和研究的传统。在他的影响下,晚唐诗僧应物、冷然,宋代诗僧园证、清宿、希坦,明代名僧宗琳、法鉴、福庆、道泰等相继来山,弘法布道。明末四高僧之一的智旭(藕益)归卧九华,居华严寺,着述颇丰,着有《梵纲合注》、《劝持地藏名号》、《九华芙蓉阁建华严期疏》等。清代高僧月霞在九华后山开办“华严道场”,培养了一批僧才,开创了中国佛学教育的先河。清代高僧容虚创建“江南九华佛学院”,任院长,还兼任九华山平民小学校长。近现代高僧弘一(名叔同)1934年朝礼九华,并应山僧之邀,为《地藏菩萨垂迹图》题赞。历代高僧大
德云集九华,弘法布道和办学讲学,地藏法门,一时宗风大振。他们为地藏道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九华山地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量历史人文活动,不仅使九华山名声大振,还留下2000件佛教历史文物,其中珍贵文物近百件;留下20余处书堂遗址;留下了丰厚的地藏文化遗产。一千多年来,从帝王、高僧、名流到能工巧匠,还有九华山历代僧侣和山民,在地藏道场这块平台上,施展才智,开发营建,促进了九华山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里的儒释道文化、鬼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肉身文化等,异彩纷呈。这些文化在地藏道场这块平台上相互融和,又都深深的被打上地藏文化的烙印。地藏道场使得地藏文化精神的物质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完善,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第三、对外开放后加大了文化开发的力度
1979年九华山正式对外开放,千古名山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为展示名山风采,九华山管理部门加大了文化开发的力度,开始做起了地藏文化的文章。二十多年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研讨金地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九华山管理处和佛教协会先后举办两次大型“金地藏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又会同韩国有关部门先后在九华山和汉城举办四次研讨,
同时举办了“金地藏生平事迹展”。基本弄清了金地藏生平和事迹,把金地藏请下了神台,还原了本来面目,不仅增进了中韩友好,而且使信众更加崇敬金地藏。二是创办历史文物馆,抢救、整理2000件佛教历史文物,对外展出700件,使佛教珍宝为游人和经济服务,扩大了九华山文化影响。三是恢复九华山佛学院。1990年九华山佛教协会在甘露寺恢复了九华山佛学院,办学15年,毕业7届学僧,为全国佛教培育了500余名僧伽人才。四是成立金地藏研究会和佛教文化研究会,荟萃一批研究人才,系统研究九华地藏文化。五是举办九华山庙会,把传统的地藏法会扩大为融佛事、旅游、文化和商贸于一体的旅游节庆;198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22届,扩大了九华山知名度。六是编辑、出版了《九华山志》、《九华山大辞典》、《九华山导游词》、《九华博览》等系列旅游文化丛书,佛教协会出版印制了若干关于地藏菩萨的影谍、音响制品,系统整理和介绍九华山地藏文化。通过以上活动,已把千余年九华山文化积淀整理成系统的地藏文化的精品;二十多年弘扬地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已经取得可嘉成绩。对于什么是地藏文化?如何推开地藏文化?九华山上上下下已基本取得共识。因此,我们可以说,现在推开九华山地藏文化,是水到渠成,势在必然。
综合上述: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地藏道场又为地藏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和载体;对外开放后二十余年的挖掘和整理文化资源,从形式到内涵,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展示了地藏文化。在九华山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经过历代僧侣、九华山民、名流贤达、能工巧匠甚至包括朝廷和官府,共同创造了九华山地藏文化。什么是九华山地藏文化?我认为围绕地藏道场和地藏菩萨所进行的宗教和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相适的文化现象,统称为地藏文化。
二、地藏文化的内容和特征
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九华山作为文化名山,其文化内涵也是多元的。虽不能说九华山所有文化都属地藏文化,但作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文化应占主要地位。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宗教方面:有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器物文化包括寺院、庵堂、法像、经书、供品、祭品以及宗教活动所需的用物、工具和场所。这是宗教意识物化表现,是宗教得以确立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包括宗教组织结构、宗教礼仪、宗教法规、宗教习俗、修行方式、宗教庆典等,是宗教意识结构性表现,是宗教得以构建的组织力量。精神文化包括宗教经典、宗教教仪、宗教艺术、文学、音乐等,是宗教意识多样性的表现。九华山为地藏
菩萨道场,历代僧侣均为地藏法门的子孙,无论如何派系,九华山宗教文化均属地藏文化范畴。
历史文化方面:九华山佛教文物、佛教石刻、地藏遗迹、地藏经典和关于地藏的故事传说等。
山水方面:灵山峰石、佛化奇景,如地藏洞、地藏足印石、天然睡佛等。飞来峰旁石刻云:“是石非佛,佛由石成;是佛非石,石由佛成。石耶佛耶,谁真谁假?”九华山灵山峰石构成了佛化奇景,既是山水文化,又是地藏文化。
民俗文化方面:宗教习俗与民间风俗相融,如九华山“荤年、素年”,腊八斋粥、拜地藏、地藏法会、庙会、阴骘大会、放生等。
文化学术方面:金地藏生平事迹展、佛教音乐、金地藏学术研讨会、唱目连戏、地藏文化节等。
除此,与地藏道场和地藏菩萨相关、相适的文化现象,均应纳入地藏文化的内容。
陈慧琳门照艳关于九华山地藏文化的特征,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众性
在中国佛教信仰中,除了信仰佛祖释迦牟尼外,就是信仰四大菩萨了,其中尤以观音和地藏信仰最盛。九华山对外开放二十五年,接待海内外游人约在4000万人次,其中以朝山敬香为主要目的者约占三分之一,可见地藏信仰就不是少数人了。我国宗教政策明确指出:宗教信仰纯属个人私事,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为振兴中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待众的问题。既然宗教具有众性的特征,反映在九华山地藏文化上也就必然具有众性。就九华山来看,一千多年来僧俗和睦相处,寺院与民居浑然一体,他们与地藏道场同命运,与地藏文化同一脉,地藏文化融入到九华山水之中,融入到僧俗两界大众的心中。因此,我们研讨和弘扬地藏文化,既是广大僧侣的要求,也是九华山广大人民众所一致称道的。众支持和乐意办的事,我们就应该认真把它办好。
第二、国际性
杨颖详细资料
宗教是一种国际现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存在着宗教。佛教既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之一,又是我国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
教)之一,具有广泛的国际背景。佛教于两汉之际(汉哀帝二年)传入中国后,约于公元三、四纪传入朝鲜半岛,再传日本,我国佛教在世界和亚洲,尤以东南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九华山开山祖师金地藏是新罗国人,历史上九华山佛教就与新罗乃至朝鲜半岛交往甚密,自唐至清,新罗国、高丽国先后有六十多位高僧和学者朝礼九华,有的终老九华,有的在当地做官,关系甚为密切。九华山对外开放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菲律宾、美国等宗教人士和香港、台湾地区佛教界频繁来访,开展了广泛的佛教联谊和交往活动。中韩建交后,韩国佛教数万信众和各界人士来九华山寻根访祖,沿着金地藏开创的友谊,多层次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国间的交往。九华山也有百余名佛教人士相继出国访问,地藏道场和地藏文化成为九华山与海外联谊和交往的纽带。九华山声名远播,世界佛教信众都了解九华山,认同九华山地藏文化。所以,我们在研讨和弘扬九华山地藏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它的国际性,加强佛教国际交往,立足和平与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