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百练:前赤壁赋答谢民师书(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益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①书》)
奚梦瑶①谢民师,名举廉,新淦(江西新干县)人,宋种宗元丰八年进士。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
苏轼从海南遇赦北归,谢民师正在广东做官,曾带着信和旧作去拜见苏轼。这是苏软的回信。
元旦高速收费吗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刘竟图片B.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C.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D.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德”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字,“周郎”是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孟德困于周郎”是指周瑜在赤壁击溃曹操一事。
B.“逝者如斯”的典故出自《论语·子罕》,“斯”指代“水”,“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都是动词,可译为“到……去”。
D.“升堂”的典故出自《论语·先进》,后世常用“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升堂”指学问或技能已经达到一定境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客”举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与天地共存,于是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心志的表白作了铺垫。
B.甲文苏子与客“主客问答”,苏子以“水”“月”设喻,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理解人生的价值,其实体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乙文苏轼引用孔子的相关言语主要是为了阐明他的文章观:语言讲究文采的,才能流传开来;真正能做到“辞达”的也是有文采的。
D.乙文苏轼认为扬雄喜欢用艰深的文辞,来掩饰本来很浅近的道理,这正是“雕虫篆刻”之类的文章,而他的《太玄》《法言》己经有很大改变,因此可以被称为“经”。
是的拼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分)
(2)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 (4分)
5.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总结了自己的写作主张,文章要“纹理自然,姿态横生”,《前赤壁赋》的写法符合他的主张吗?请简要分析。(3分)
杨幂为刘梦打call【参考答案】
1.B
[解析]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2.C
[解析]《赤壁赋》中的“适”译为“享有”,《孔雀东南飞》中的“适”译为“出嫁”。
3.D
[解析]“《太玄》和《法言》”不能称为“经”。
4.(1)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沙洲上捕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与麋鹿为友。
(2)但是(扬雄)竟然因为他作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和司马相如等同看待,扬雄的浅陋之处像这类的还有很多。
[解析](1)得分点:“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捕鱼打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侣”“友”意动用法“和……做伴”“与……为友”;(2)得分点:“乃”译为“竟然”;“同科”译为“看作同类”,“等同看待”;“陋”译为“浅薄之处”;“如此比”译为“像这类”。
5.《赤壁赋》的写法符合他的主张,(1分)《赤壁赋》言辞自然流畅,虽是赋体,却不空洞,不堆砌辞藻。借眼前自然景物说理,透彻明了。(1分)同时,句式上整散结合,富于变化;表达方式上,融描写、记叙、抒情于一体,哲思与美景交融。(1分)
(从文章内容和词句要“通顺自然”,又“变化不一,形成多种姿态”两方面回答即可)
【挖空练习】
康熙来了 苏打绿
(课内文,略)
所示(给……看)书教(指书信)及诗赋杂文,观(看)之熟矣。大略(大体上)如行云流水(飘动的云,流动的水),初无定质(指固定的形式),但(只是)常行(运行)于所当行,常止(停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文采),行(流传)而不远。”又曰:“辞达(指表达出意思)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
怀疑)若不文,是(这)大不然(正确)。求(探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同“影”)。能使是物了然(清楚,明白)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遇不到一个)也,而况(何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称作)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文采)不可胜用(用不尽之意)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文辞),以文(文饰,掩饰)浅易之说,若正言(正面说,直说)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指雕琢字句)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这一类)也。而独(唯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单单)变(改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发展变化)者,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可(怎可)以(因为)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假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有馀矣;而乃以赋鄙(鄙视)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看成相同),雄之陋(浅陋之处)如此比(接近)者甚众。可与知者(懂的人)道,难与俗人(一般人)言也,因论文(论述文章)偶(偶偶)及(提及)之耳。
【参考译文】
您给我看的书信和诗赋杂文,我已经看熟了。文章大体上就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开始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是常在所应当行的地方行,常在不能不停的地方停止,文理通顺自然,变化不一,形成多种姿态。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传,也不能流传很远。”又说:“文辞,只要能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文辞仅仅在于表达出意思,便疑心好像不需要讲究文采了,这是非常不对的。要探求事物的微妙之处,好像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个人中未必能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得很明白呢!做到这样才可以说是文辞能表达出意思。文辞能将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那么一定是富于文采的。
扬雄喜欢用艰深的文辞,来掩饰本来很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这种作文方法正是他自己所说的“雕虫篆刻”(只注意雕琢字句)一类。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类,而唯独后悔写赋,这是为什么呢?他一生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赋相比较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就称为经,难道可以吗?屈原作《离骚经》,那是风雅的发展变化,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应该的。难道可以因为它与赋相近似而把它说成是雕虫小技吗?假如贾谊能见到孔子,他的道德学问比“升堂”这个境界还要高,但是扬雄竟然因为他作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和司马相如等同看待,扬雄的浅陋之处像这类的还有很多。这一点
只可与明白事理的人谈,很难与一般人说清楚,这里因为论述文章偶尔说到这个问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