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赏析
感恩节是几号韩愈“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赏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春雪》诗句中描写:虽然春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这首诗也是千古名诗,也是韩愈文采的有力证明。
春雪 韩愈
菊花的特点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文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
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 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 “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真正的春(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祝学生学业有成的句子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知识扩展】
韩愈与潮州
从旧城东门出来,走过湘子桥就来到韩江的东岸。在沿江岸往北走一小段路,就来到韩山脚下,韩文公祠依着山势而上。在高处的一座主体建筑内,供奉着一尊比例比真人大了近一半的韩愈塑像。
就像杭州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苏轼,把西湖上的两条堤分别称为白堤、苏堤一样,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也用他的姓来命名一些重要的地方。
潮州对韩愈的纪念来得更加的隆重,城市东边的河流恶溪是潮州最重要的河流被改名为“韩江”,韩江以东的山原为“笔架山”“东山”,也改名为韩山。潮州人称这是“江山改姓”。晋中景点
韩文公祠规模宏大,屋顶白的嵌瓷花草装饰精细而雅致。韩愈的塑像就在这个建筑里坐着,穿过大门正好对着潮州城。韩文公祠始建于宋代,在明清有过大修。建设者们似乎希望,潮州人能这样一直活在“韩文公”的注视下。然而韩愈在潮州任职仅有7个来月。
韩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和官员,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代文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同代的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还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名。这些表明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但在潮州,韩愈的故事更具体更饱满。
公元819年,韩愈51岁了,在唐宪宗李纯的朝廷内,他官至刑部侍郎。这一年,唐宪宗下旨打开皇家寺院法门寺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浮屠塔,接指骨入长安供奉。指骨先在皇宫供奉,再送至各大寺院。从百姓到贵族,竞相礼佛,唯恐在后,“有的百姓倾家荡产以供奉佛祖真身”。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力劝皇帝莫迎指骨,而是将其“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谏佛”令宪宗震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初一第一周周记
韩愈在潮州的7个多月内,治理了水灾,在很大程度上除掉了韩江上的鳄鱼灾害。史料记载,韩愈刚到潮州就听百姓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决心除掉鳄鱼,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篇散文提到,韩愈派遣部下把一只羊、一头猪投入恶溪给鳄鱼吃,并劝鳄鱼离开潮州前往大海,七天内不离开就将其全部杀尽。
潮州当地著名文史专家曾楚楠认为,韩愈带给后代潮州人最大的影响是振兴了潮州的教育。“潮州人为什么崇拜韩文公,从他来了,振兴当地教育,文化素质相对大大的提高。”
韩愈在潮州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兴文化教育。资料介绍,韩愈来了潮州有名的秀才和他一起办学,并将自己在潮州的所有俸禄几乎全部投入办学。
一个被贬至边疆的士大夫,却未因为远离庙堂而颓丧,而是在百越蛮荒之地栽下重教育、重读书的种子,使得潮州的好学崇文之风尚开始形成,并且延绵千年至今。因此也有“韩愈被贬,潮州受益”的说法。
曾楚楠说,唐之后,潮州文化素养相对比较高。潮州元代《三阳志》记载,潮州在南宋时曾有两座书院,这在当时非常罕见,所谓“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亦所不及也。”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也成了潮州人的格言,古代潮州文风之盛令人惊叹。曾楚楠从史志中发现,在南宋末年潮州人参加科举的考生超过万人。而当时潮州人大概7万户。“以一户5口人计,整个潮州40万人。半边天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去掉一半,剩20万人。上岁数的老人、小孩去掉,青壮年才剩多少。这种文化氛围如何?”
至今在潮州,总能看到一些人沉醉于笔墨诗词的世界里。70多岁的曾楚楠有自成一体的书法。我们一起吃饭时,在上菜之前他将自己最近写的一组诗歌递给了我。和很多人一样,与别人交流诗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中书法写得好,对联出得好的人总是受到尊重。潮州人家门口的对联,有楷书、隶书、小篆,一个80多岁的老头还发明了一种八卦体,每个字体看起来都有明显的八卦形。配上家家户户精心种养的兰花等植物,总令人感受到一股悠然自得的文化味。
陈羽凡和胡海泉
潮州地处广东东南隅,三面环山,这种地理位置使潮州被本地人习惯称作“省尾国脚”,有趣的是,中华文脉却在这个角落之城传承至今。整整1200年多前,被贬官的韩愈开启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