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地震人水和谐的文明杰作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降水不均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篇,就有大禹之水的故事这足以说明:在我国,水利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且建树颇多。“治国必治水”,成为历代有识之士的共识,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就其历史之悠久、技术水平之高、社会影响之大,已作为民族的骄傲闻名于世。谈及人、水和谐,这三项古代工程是不能不提的话题。 怎样把歌曲下载到手机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人水和谐的典范
在《华阳国志》描述成都平原时说:“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由此可见,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社会
民生中所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前251年),至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今日,其灌溉土地已超过1000万亩,是全国第一大灌区。置身成都平原,河渠纵横,绿无际涯,竹林农舍,阡陌交通,那种勃发的生机、繁华、和谐及悠然,是语言远不能概括的.
走入都江堰灌区,但见青山、流水与庙宇、索桥等地方材料构成的建筑物融为体。在这里,你或许看不见寻常所见的水利工程之宏伟和崇高,却能真切地体会到与自然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那闻名遐迩的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平淡而充实,简洁而深奥,与人们意识中的大型工程的景象少有共同之处。
奥运会铁人三项 都江堰水利工程采用我国古代应用最多的无坝引水方式.不建拦江大坝,一方面是古代先人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河流的扰动,使河流顺其自然,达到引水入渠之目的.都江堰鱼嘴位置的选择、它与上游河流和下游引水渠道的平顺而自然的衔接,令人赞叹。都江堰两千多年的历史贡献,鱼嘴功不可没。
无坝引水方式在中国水利史上应用广泛,并且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这一方式有不同的构造型式,这是值得今人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中国奶粉十大品牌 都江堰使岷江水自鱼嘴分来,经宝瓶口进人灌区,但水又不能超过灌区的需要,以保证安全。进人灌区的岷江水所携带的泥沙又不得进入灌区渠道,以保证渠道的畅通。在宝瓶口前,水多时,余水从飞沙堰顶溢入外江,有效地保护了灌区的安全。所以,飞沙堰的结构和堰顶高程需要慎重确定.宝瓶口壅水,上游重质泥沙下沉,堰前一段内江为弯道,产生弯道环流,表层水流进入宝瓶口,底层水流推动泥沙“飞过”飞沙堰顶,排入外江。此所谓“正面取水,侧面排沙”,既保证了灌区用水,又避免了渠道的淤积。
宝瓶口、鱼嘴和飞沙堰科学巧妙的配合,实现了两千多年岷江水按照人们的需要,流进广衰的田园、流进千家万户,成就了令天下景仰的“天府之国"。
与平实而高超的工程布局相配合,以竹笼为特的工程结构,则以“深淘滩,低做堰”为真髓的岁修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措施,都是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引领着这项伟大工程的独特风骚。
郑国渠:支撑强盛的汉唐两个朝代的关中粮仓
郑国渠,秦代关中地区大型灌溉工程。它兴建于公元前246年,以始建主持人郑国的名字命名.
郑国渠的水源来自泾水。因其泥沙含量大,对工程的使用和维护非常不利。郑国渠的成功在于充分利用了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扬弃劣势,使之有利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黄土高原,有水则为膏腴,无水则为斥卤,这是诸如黄河这类多沙河流的特性,也是我国水利的特之一。只有处置好水与沙的关系,才能化斥卤为膏腴.《史记》记载:“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汉书》则云“举击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历史证明,郑国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灌溉用水问题,还用含有较高肥分的泾河水,提高了灌区土地的肥力。这种叫作“淤灌”的灌田方法,在我国北方水利灌溉史上写上了重要的一笔。
郑国渠所滋养的关中地区不仅对秦国统一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它还支撑了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朝代的都城――汉唐长安城的繁荣和兴旺。茫茫
黄土之上,绿满际涯、麦?b飘香、黄河滋生了世界景仰的中华文化,而郑国渠的灌溉事业可谓居其首功。
关中历史百看不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则深有韵味。郑国渠两千年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灵渠:融桂林山水共甲天下
杨蓉整容 人工运河在我国的历史上作为交通主干线,曾经发挥过非凡的作用我国土地广大,在没有汽车、火车和飞机的岁月里,长距离的客货交流靠什么?只能靠水运.可是,我国的大江大河都是自西而东流向那么、南北交通靠什么?只有靠穿山越岭沟通这些大江大河的人工运河
说起运河,首推京杭运河.但因其牵涉太广、情况太复杂,在这样篇短文中难以容纳,“灵渠虽小,五脏俱全"可以此做个示例
灵渠,又名陡河、湘桂运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其开凿于公元前219年的秦始皇时代,是一条沟通长江、湘江和珠江水系,穿越南岭只有37公里的小河。灵渠虽小、却受到古今中外包括上流社会和市井小民的致关注。
唐代鱼孟威在《桂州重修灵渠记》中,对灵渠的历史作用曾作了精辟的概括“所用导三江、贯五岭,济师徒,引馈运.推俎豆以化猿饮、演坟典以移?`舌。蕃禹贡,?U尧化也."这里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种种方面.一线长不足四十公里、流量只有十个立方米左右的小河,与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相联系,古今中外少有类比.
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在他的著作《岭外代答》中、描述了当时灵渠的面貌:“于上流砂碛中,垒石作铧嘴,逆分湘水为两,依山筑堤为溜渠,巧激十里而至平陆遂凿渠绕山曲,凡行六十里乃至融江而俱南……自铧嘴分水入渠,循堤而行二里许,有泄水滩,苟无此滩、则春水怒生,势能害堤,而水不南,以有滩杀水猛势,故堤不坏、二渠得以溜湘余水缓达于融,可以为巧矣。渠水绕迤兴安县,民田赖之。深不数尺,广可两丈、足泛千斛之舟,渠内置斗门三十有六,每舟入一斗门,则复闸之,俟水积而舟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文中全面描绘了灵渠的规模、分水、流程和船行的形态。“溜渠"、“巧激"、“余水”、
“缓达”等都表达出这是一座规模不大,工程精巧,科学内涵精深、悠然和谐的水利工程,其格局与现存灵渠基本符合。
灵渠与桂林山水脉相连,充满甲天下的余韵.这里只见自然生态,少见人工雕琢。无论在“三七分水"的渠首枢纽,还是巧激六十里的渠道、均融于自然,宛如天成。作为承载着历史重任的一线渠流,灵渠青山有影,清流盈渠,林木有疏密,禾稼有高低.民风质朴,田园繁茂.临渠而汲,汲盥有序。清流一脉,勋业与祥和共存。千年灵渠何以如此?真需要今人――琢磨。
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何以成就人水和谐?
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起码有下述共同特点:是工程构成简洁,建筑物构造简单,需要操作的构件不多。其功能主要靠各建筑物间相互关连自动实现和调整.工程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内
在的科学联系整体,任何个单体建筑物离开整体都会毫无作为.这特点符合我国传统哲学从整体出发注重治本的思路.二是工程的建造尽量顺应水陆环境的自然存在和态势,减少相互干扰、趋利避害,充分利用自然所提供的优势资源,从而达到取得效益和保护环境之双重目标.三是工程整体与其上下游、左右岸从外在表象和内在规律都有机地平顺联接,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融入大自然之中。此所谓“天人合一”,从人类简单地适应自然转变为能动地与自然和谐。四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使工程付出的环境、自然资源和人力代价最小,而获得的效益最大.
究其三大水利工程何以久运不衰?首要的原因是始建时对工程依存的资源和环境主要情况有正确的了解,从而有一个基本正确的开发方案和工程布局。初建时,未必完善、边使用,边发现问题,边改进,边完善,历经多年,甚至相当长年月,才逐渐完美。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建设者积累认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改善工程布局和结构,充实建设手段和开发建筑材料,改善施工方法。它们的成就非一日之功,是多代人集体的创造。
三项工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利工程的特,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磨砺和考验,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功勋彪炳.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西方技术传入我国,传统技术受
到挑战,甚至质疑。在我国水利事业空前发展的今天,我们总结先人走过的路,在对经验和教训的深入分析中,不难看出,凝聚着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远古水利工程,是多么值得我们尊重。我们更应当记住致力于把外来技术与我国传统科技深深融合在一起的水利先驱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