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加虎1,黄 1,孙占东1, 2
摘要:根据洞庭湖的实际情况,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洞庭湖的主导和辅助生态功能两个方面确定了其在长江中游的生态功能地位,并根据其战略定位,提出了湖区生态功能保护应遵循的调蓄洪水为主、生态保护优先、保护与恢复并举等基本原则,最后基于这些原则和当前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所面临的若干任务。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保护;生态功能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3-0645-05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湖南省的东北部。盛期(1860年)湖泊面积曾经逾6000 km2,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湖泊面积仍然有4350 km2,
而现状湖泊面积仅2625 km2,容积167×108 m3,退居鄱阳湖之后,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长江中游是我国目前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江湖关系的长期演变或变迁,形成了目前险恶的江湖洪水威胁形势。洞庭湖不但是长江中游重要调蓄滞洪区,而且在维系长江水系物种基因库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1-3]。如何进行洞庭湖生态功能的定位,确定其主导生态服务功能和辅助生态服务功能,以利于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湖泊治理,是关于洞庭湖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自然界中,环境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基础和条件,没有环境多样性也就不存在生物多样性,而系统景观结构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维系了环境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必须保护系统的环境多样性。一个天然湖泊湿地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所维系的,不同的子系统在维系整个系统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作用和功能方面是不同的,依据子系统在维系整个系统平衡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分层次地制定保护措施,是实施湖泊湿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管理的重要途径。但不同湖泊湿地系统,因受其所在气候区、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水系的水情关联状况、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等的影响,其功能或地位是不同的,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功能定位,以及确定其保护、治理或利用的方略。生态功
能保护是基于流域圈思想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实施区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它区别于现行自然保护思想。自然保护的管理是封闭式的;生态功能保护的管理是开放式的,不但有保护而且更有恢复和利用的内涵,符合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实现湖泊湿地从资源型保护向通过结构保护以达到其功能型间接保护的战略转变,以维系更大空间尺度的总体生态平衡,保护区域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
1 洞庭湖生态功能的确定
湖泊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湖泊在稳定的内部生态结构维持下,能够进行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及其维系更大范围生态系统自然平衡、自我调节的机制。生态功能是抽象的概念,是人类对湖泊从资源型依实体现实主义认识,转变到功能型依概念理性化认识的一次升华,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提高。
1.1 主导生态功能的确定
根据洞庭湖在维系长江生态平衡,尤其是水量平衡、调蓄中游长江洪水径流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其主导生态功能确定为“长江流域极重要的调蓄滞洪区”。
1.2 辅助生态功能的确定
洞庭湖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除是长江中游地区极重要的调蓄滞洪区外,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4],这些功能是湖泊湿地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伴而生的有机整体,是由湖泊湿地生态结构所维系的。但从生态服务功能的角度考察,其主要辅助生态功能确定为:
(1)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区;
(2)国际重要湿地和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
(3)重要农副渔业生产基地或重要经济区。
2 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的基本原则
根据洞庭湖区的战略定位,为加深对生态功能保护的精神本质和科学内涵的理解,立足洞庭湖区,着眼长江流域,从国家高度,在世界层面上,结合我国的国情,面对地方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和愿望,以维护洞庭湖区战略定位和履行国际公约、承担国际义务为条件,以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湖泊湿地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强调局部利益与全局优化、近期
发展与长远战略之间关系的协调,体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精神。在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现状,提出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开端结局2.1 以维护洞庭湖调蓄滞洪功能为前提,兼顾其他功能的整体性原则
洞庭湖首要生态功能是分蓄中游长江洪水的调洪区,以及沉淤长江部分泥沙的沉沙区,维系着中游长江超额洪水的平衡和泥沙冲淤的相对平衡,起着缓解长江洪水威胁,减轻湖区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压力,延缓中游长江河床变迁的重要作用;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又具有齐全的生态结构和立地环境,繁衍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维系着江湖水域生态平衡,既是珍稀水生生物及资源性鱼类的繁衍地、活动场,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珍稀迁徙性鸟类的越冬场和栖息地;同时,湖泊内部不同湖区和部位,依生态位的差异也具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应依洞庭湖生态功能区的主要功能制定保护措施,并应兼顾其他功能,实现整体性保护,使洞庭湖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全面发挥。
2.2 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自然生态的保护优先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国家实施“三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的抢救性保护区,即对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地区实施积极保护、对重要的资源开发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对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因此,洞庭湖作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战略定位,属于抢救性保护范畴。由于泥沙淤积、围洲垦殖和不合理利用,以及江湖变迁等原因,造成诸如小水大灾、水位抬升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功能退化问题,并已危及长江生态安全。洞庭湖生态功能应实施抢救性保护,以维护洞庭湖在维系长江生态安全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因此,必须坚持依自然规律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对策,适当兼顾在湖泊中的生产行为和传统生产方式,以及湖区的经济活动。送给老师的礼物
2.3 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并举,保护和治理同步推进的原则
洞庭湖湖域广阔,生态系统结构复杂,不同部位依生态位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保护和利用现状存在明显差异。东洞庭湖是保护现已受到威胁的物种(迁徙性鸟类)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已被列入《国际湿地名录》,并相应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因其具有重要的湖泊湿地资源和生态结构,也相应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或县级自然保护区等;沿湖垦殖区作为长江洪水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和移民建镇” 整治战略的重要
实施区,已经完成了相应的实施规划,并正在逐步落实。因此,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的原则之一是使良性生态系统结构得到有效保护,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或重建,生物多样性的立地环境基础(主要是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治理,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即生态功能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并举,保护和治理同步推进,巩固洞庭湖区已有生态保护、建设和管理的成就,推动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和移民建镇”水利规划的顺利落实,确保洞庭湖调蓄滞洪的主体功能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加强,物种基因库的功能得到抢救性保护,加强湖区的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使湖区的生态环境基础得到有力地保护,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有效治理和明显改善。
2.4 与已有相关保护措施协调优化,强化可持续发展环境保障能力的原则
洞庭湖区作为长江经济带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经济区之一[5]。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利用,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和维系更大范围内的生态平衡,达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整体优化,实现经济发展局部服从整体、眼前服从长远的可持续战略,即保护和利用统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障一致,并实现湖泊湿地从资源型依实体对象的自然保护,向湖泊湿地通过结构保护以达到功能型理性保护的转变,
从资源型直接利用,向功能型间接利用的转变,以充分利用湖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因此,生态功能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与已有的水利规划、湖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湖泊整治规划、湖区污染防治规划、交通建设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等其他专业规划协调,加强其他规划与湖泊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的一致性。考虑到洞庭湖区是重要的经济区,功能保护体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思想,生态功能拟通过采用调整生态功能保护区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规划手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环境保障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3 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的主要任务
郭晶晶走光一是对现有生态状况良好、生态功能能正常发挥的重点区域,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发生新的人为破坏和退化。其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典型性和完整性的自然区域,在生态功能保护区下建立自然保护区。二是对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态功能开始退化的区域,重点采取合理的管护措施,或划定禁渔区、禁猎区等,促进自然恢复。三是对区内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和生态严重恶化的区域,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区内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使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同时得到有效保护和进行生态开发。
中国乒乓球冠军
3.1 强化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尽快扭转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的演变趋势
湖泊湿地被誉为“自然之肾”,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资源持续利用等十分重要,其特殊价值已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洞庭湖为一典型的湖泊湿地生态类型谢贤为什么打曾江, 发挥着维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是长江流域极重要的调蓄滞洪区和物种基因库之一,受到了国际有关组织和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已相应建立了若干个自然保护区,但由于洞庭湖生态功能区结构复杂,人类活动强烈,有必要转变保护策略,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保护,这也是落实国家对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区战略定位的重要手段。
强化洞庭湖不同类型自然或环境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并在保护的同时,对已破坏的湖泊湿地系统结构,加强生态恢复的力度,禁止一切新的破坏活动和行为,遏制湖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环境基础,是保护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的需要,也是落实保护其调蓄滞洪生态服务功能规划目的的具体措施,从而体现对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实行依对象的结构整体、全方位,依对象的类别重点、多元化保护的战略思想。刘彩星背景
3.2 强化退田还湖区的监管能力建设,切实巩固退田还湖的洪水治理成果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为防御1954年型洪水(长江流域防洪方针),在减少蓄洪死水容积,增加分蓄超额洪水量,平时围而空之,图田耕之利;洪水时破而蓄水,收防洪之效。在这种“空腹蓄洪”思想导引下,荆江南北建立了大量蓄滞洪区,如荆江分洪区、洪湖分洪区,以及洞庭湖区的24个蓄洪堤垸等[6,7];此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水争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众自发或局部地方政府组织还修建了大量民圩巴垸。一方面,在局部经济利益驱动下,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蓄滞洪区人口已达几百万,五业兴旺,分蓄洪水谈何容易,“空腹蓄洪”已演变为“空而难蓄或不能蓄”;另一方面,大量的民圩巴垸,由于防洪能力薄弱,陷入年年防洪、年年修堤的被动局面。
1998年洪水之后,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等长江流域洪水治理的32字指导原则。做好蓄滞洪区的移民建镇工作,真正做到蓄滞洪区空腹待蓄,以及平毁非法围垦的民圩巴垸,缓解长江中游地区愈演愈烈的洪水威胁和已不堪重负的防洪负担,对长江防洪至关重要。对退田还湖区实施严格的管护措施,已成为长江巩固洪水治理成果的紧迫任务。因此,对洞庭湖区的单退和双退堤垸,分别建立生态移民区和严格自然保护区,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法规和强化执法管理,确保移民建镇工程收到实效和不反复,是洞庭湖生态功能保护的重要任务。
3.3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