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景观格局研究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
摘要: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控制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湿地景观格局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湿地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它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共同作用下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的作用结果,具有特定功能和显著的景观异质性,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器。因此,开展湿地景观格局研究,揭示景观格局演变机制,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湿地景观格局研究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景观格局;前沿热点;发展趋势
感受阳光引言
通过建设水系池塘、湿地公园等,吸收、存储、净化与渗出城市管网中多余的水分,实现雨水循环与二次利用的目标,有效缓解城市中洪涝、水资源短缺、径流污染的压力。现阶段,我国在城市湿地方面的研究逐渐成熟,然而,对于城市湿地的景观设计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城市湿地建设质量与生态服务功能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1研究尺度
生态学中,尺度指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其动态变化的时间间隔(时间尺度)。湿地生态系统在小尺度上表现为非平衡或瞬变态的特征,但在大尺度上则可能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使是同一湿地生态系统,也会因为选取的时空尺度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尺度问题是湿地景观格局研究的主要难点。关于时间尺度,可以以秒为单位,跨越到月、年以及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尺度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研究湿地景观格局通常可分成“时间点”和“时间段”:“时间点”指相对较短的时间尺度;“时间段”通常涉及一段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需要结合大量的历史数据资料,系统分析其演变特征。
2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原则李丹宁个人资料
湿地景观因地制宜性原则是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由于城市湿地的种类与表现形式较丰富,受到城市湿地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与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湿地景观植物时,应当综合上述影响因素,高效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实现湿地景观与城市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城市湿地环境生态性设计原则指的是在设计景观时,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价值,提升城市湿地的生态效益,调节并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保
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原则指的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湿地植物的种类组成及落结构,为城市湿地中的动物与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城市湿地生物多样化发展。城市湿地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对湿地建设中的各个景观要素均具有一定的要求。湿地景观整体性原则指的是基于整体统一的角度,综合考虑各个景观要素,保证城市湿地景观效果、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和谐。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原则指的是通过科学的景观设计方法,合理开发与保护城市湿地,使城市湿地资源呈现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综合以上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3湿地景观格局研究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
3.1保护修复
近些年,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背景下,湿地普遍面临着面积锐减、水质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退化危机。湿地的保护修复研究已经成为恢复生态学的热点问题。随着湿地恢复理论、方法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众多学者在湿地恢复实践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湿地保护修复的热点方向从最初的湿地退化现状调查、退化驱动因素探讨,延伸到退化湿地的健康评估、恢复与重建,进而再拓展到湿地的生态管理及可持续利用等,逐渐形成了从宏观到
微观尺度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综合管理”的框架体系。当前,湿地保护修复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以及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湿地恢复等方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关注对象是鱼类、植被、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植物落等;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方面,注重河湖湿地间的水系连通关键技术研发,以恢复河湖连通性;在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湿地恢复方面,主要探讨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以及湿地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作用。
3.2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
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应当对小面积的小微湿地或者是在小范围内集中分布的小微湿地予以特别关注,加强小微湿地间、小微湿地与其他湿地间的水系连通性,防止其进一步损失。在后续的城市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小微湿地生态价值,加强小微湿地的编目和价值评估,加强小微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宣传与示范,将城市小微湿地与林地一样纳入城市绿地保护的刚性要求。同时,建议在城市不同发展区域新建一批小微湿地修复示范工程,注重绿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小微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小微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合理利用其生态服务功能。最后,已有部分地区将小微
韩国限制片湿地纳入湿地保护体系,未来还应尽快制定与小微湿地有关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建立小微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的激励机制,指导小微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科学开展。
3.3湿地用水净化工程
通过湿地用水预处理保证进入黄河湿地的水质满足排放标准。通过预处理后的水中仍然具有较高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为了避免黄河受到湿地中过量的营养物质影响,需要在进入湿地的入水口处设置自然净化工程,通过水质的进一步净化,完善黄河湿地生态结构,令黄河湿地进一步发挥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3.4湿地植物配置设计
下凹式绿地中,最富吸引力的是雨水花园,雨水花园中可以种植多种植物,形成独具观赏特的湿地景观。下凹式绿地的植物选择与常规绿地植物不同,要结合景观设计要求,优先选择吸附净化能力强,能短时耐涝、耐旱、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依据选择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种类,对X城市湿地公园水面植物的配置进行设计。根据湿地水面的类型,对植物配置进行划分,针对宽阔、形状较规则的水面来说,在植物配置设计中应当以远观
效果为主,打造水面整体感较强,具有一定连续性的景观,本文在面积较大的水面上,采用落景观设计的方式,大面积种植芦苇、沼泽勿忘我与狭叶黑三棱,保证水生植物种植的面积不超过水面面积的1/3,避免丢失水面配置的层次感,降低湿地景观视觉的通透性,宽阔水面芦苇景观效果,针对水域面积较小、形状蜿蜒的水面,本文采用植株大小适宜的白屈菜与睡莲进行景观设计,白屈菜选取275株,睡莲选取365株,共同形成小型的植物落,景观布设的面积不能超过水面面积的1/2,在植株搭配方面,综合考虑彩与高度,应当体现水面景观的层次结构,睡莲景观效果。
3.4景观格局的形成
景观格局的形成反映了不同的景观生态过程,景观格局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观的演变过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作用机制研究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主题。由于该课题的复杂性,当前研究大多集中于景观结构和格局的关联性,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互馈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多学科融合交叉的方式,结合现场监测与统计分析方法,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智能网络技术等手段,研究多尺度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作用机制,推动湿地学与生态水文学的发展。
李晨老婆赵琼
结束语
引入无痕设计理念,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恢复黄河湿地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后的黄河研究区域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是保护西部地区黄河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下一步研究中,可以从河道空间再造、环境小品及附属设施等方面研究黄河湿地景观设计生态恢复工程,以进一步提升黄河湿地的水土质量和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瑞.城市生态湿地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哲学意蕴[C]//.2020科技与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5-8.
[2]陈慧宇.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湿地景观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0,43(22):72-73.
[3]曹城源.“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乡村科技,2020,11(32):47-48.
[4]刘晓林,高佳.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8):118-119.
[5]黄颖慈.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8):48-49.
德国大学排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