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同步习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玫瑰与月季的区别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诗人把“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起来,有何表达作用?
2.简要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的修辞效果。
3.有人认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超级男神西红士
1.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四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怀化旅游
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2.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也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3.不同意。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飘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唯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不得不使人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不可缺少的一段描写。
【分析】
1.此题考核鉴赏诗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军队擂鼓出征,开出山海关,浩浩荡荡前进,旌旗飘扬碣石山间,此时校尉紧急传书,飞奔浩瀚之沙海,紧接着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将“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点连缀起来,概括了出征的历程,距离战场越来越近,气氛也随之变得紧张。
世界文学名著
2.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解释,分析表达效果。两句诗的意思是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拼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可见运用了对比衬托法,突出了作者的情感,对战士的同情关爱,对不作为骄奢淫逸统治者的愤恨和讽刺,暗含了战争失败的原因,耐人寻味。
3.此题考核鉴赏诗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回答同不同意,然后说明理由。显然回答不同意更易于解答。征夫守卫边疆多年未归,思妇悲痛啼哭。思妇独守故乡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边塞战场动荡无归期,绝远之地尽是苍茫荒凉。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而造成这一悲剧的不仅是战争本身,更是寻欢作乐的将领,进一步讽刺了不恤战士的将领,深化主题。这些内容并未游离战争进程。
(二)阅读高适的《蓟中作》,完成后面的题。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4.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艺术特?请简要分析。
【答案】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诗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语言质朴富有真情实感,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分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要求从“表达方式”上谈艺术特。也就是从这首诗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语言特三个方面解答。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
“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本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5.(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红头文件主题词(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
(2)①对此次出塞不到安边之策的失望。(不能施展抱负的无奈)②归家有望的喜悦。③暂且归隐,等待时机报效朝廷的愿望。
【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景象及作用。立足文本前两联,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其一)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①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的身份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6.结合诗句,理解首联中“难”字含义。
7.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做赏析。杨旭文背景
【答案】
6.①孤独之难(或“孤独”)。诗人去、回边塞,匹马独行了很长时间,孤单寂寞,前路漫漫,孤单寂寞。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景象荒寒,关塞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一路行来艰苦困乏。
7.颈联运用拟人(或:烘托、衬托、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渲染等)手法,从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两方面写了寒泉水声冷涩、悲苦,山间树叶凋零、干枯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边塞的寒冷、空旷,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苦和心境的冷寂。
尾联照应首联,“莫言关塞极”直写观点态度,“云雪尚漫漫” 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以景作结,蕴涵着征路漫长之意,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分析】
6.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从题干形式看,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含义角度考虑。首联,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以“难”作结,“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表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暗示了诗人孤单寂寞的心境。“去”,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