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并序翻译
原文:
女明星
燕歌行并序
唐朝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燕歌行》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称赞的反义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不思凡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林钊羽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师奶杀手  《燕歌行》鉴赏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
三国战纪1
《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
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