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
高以翔女朋友什么是生成课程?它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这几年的尝试给了我们这样一种认识:生成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成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要做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这与教师中心课程是有根本差别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生成课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这也是生成课程与儿童中心课程之本质差别。因此,生成课程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课程。那么生成课程的内容从哪里来?我想就我园生成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谈以下七方面的内容来源给大家一点启示。
一、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在生成课程中,我们一再强调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是因为在以前的课程中我们忽视甚至无视幼儿主体的存在。但是,作为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幼儿,他们还不具备正确选择自身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幼儿发展的依据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生成课程从根本上讲是在《纲要》中“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我们把“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作为生成课程的第一个内容来源。但是,对源于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课程来说,不能把《纲要》
中的内容“拿来”就用,而需要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的兴趣、需要。要实现这一转化,教师一方面要对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要了解本班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与能力特征,从而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与中间的桥梁,进而提供蕴涵着教育目标的活动材料与相关情景,激发幼儿的
兴趣、使其萌发主动学习的愿望。如此,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发展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生成有价值的课程。
比如,《纲要》在科学领域中,提出了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及“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老师就根据自己对本班幼儿的了解,学期初布置教室时在天花板上悬挂了一些具有弹性特点的玩具。孩子们对这些玩具很感兴趣,常常去摆弄它们。多次摆弄之后,“弹性”的特征逐渐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于是,围绕着“弹性”便生成了一系列探索活动——收集弹性玩具、探索弹性特征、制作弹性玩具等等。
二、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把幼儿当前的需要与兴趣,作为生成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粽子米泡几个小时最佳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表现自己兴趣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他们也有着共同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形式——热衷于一件事,不断发现一些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生成课程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有的孩子对那个问题感兴趣。这时老师怎么办?首先需要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价值判断,判断的标准就是幼儿教育的目标。老师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判断,支持孩子的哪一兴趣更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之后,再提供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材料,同时要借助于自身的参与来为这一活动做宣传,以吸引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活动中来。
在《小树叶》活动中我突然发现小班的幼儿对小石头情有独钟。因此我先让幼儿每人拿一只小篮子去拣自己最喜欢的小石头。接着让幼儿说说小石头的形状。孩子们的发言可积极
了:“像宝剑”、“像白云”、像手“、像巧克力”、“像鸡蛋”、“像船”等等。最后让幼儿用小石头摆出自己熟悉、喜爱的图形。这下可热闹了,小朋友纷纷摆出了小鸡、老鹰、小路、火车、毛毛虫、大桥、汽车、楼梯、蘑菇、人等图形,形态各异。从而又生成了“参观造房子(小石子拌水泥)——石中画——小石头分类——铺石子路”等活动。教师要顺着孩子兴趣的价值进行分析与引导,为他们提供活动的条件和创设相关的环境,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幼儿共同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泰勒 斯威夫特
孩子们每天生活、游戏在一起,由于个性不同,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是避免不了的。很多老师为此而苦恼,殊不知,出现一些问题,反而给我们提供了开展教育的时机。只要老师是个有心人,解决问题时能透过问题表面看到问题实质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幼儿生活中的问题与冲突,就会成为生成活动的内容来源。如,近一段时间,活动区的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对自己用过的物品和废弃物不愿意整理经常是由保育员收拾。老师抓住幼儿在共同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这个问题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生成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活动,有“什么是垃圾——垃圾的旅行——垃圾的分类——社会实践——环保宣传”等等。在活动中教师真正发挥好主导作用,就不仅要仔细研究幼儿,还要认真研究活动进展中的每一个环节,判断其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围绕活动主线选择对幼儿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这样不仅解决了班上环境混乱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四、幼儿身边的人和事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使得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具有了较大的随机性和灵活性,为生成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幼儿每天都会接触一些人。这些人在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在交往中可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涉及方方面面。如,一个穿警察制服的家长来接孩子。孩子们一下就围拢过来,七嘴
八舌地议论起来:“您怎么变成警察阿姨了?”“阿姨,你带了吗?”“阿姨,你抓过“坏人”吗”“阿姨,你会开警车吗”于是,班里围绕着“警察”生成一系列活动。在游戏中,有的“小警察”很粗暴,有的“小警察”很胆小;有的“小警察”抓坏人,有的“小警察”指挥交通。为了让孩子们对警察有个真正的了解,老师与警察家长联系,请她利用接孩子的时间,为孩子们进行有关警察的答疑活动。家长欣然接受,不仅讲了很多有关警察职责的内容,还给孩子们讲了两个警察叔叔勇敢机智抓坏人的故事。这个活动不仅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了警察职业,还丰富了孩子的游戏内容。
代表友谊的花有哪些儿身边的一些事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也会成为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如,已转学的曾涛小朋友
从上海给大家寄来一封信,引起了大家对信的关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活动。孩子们通过亲自写信、寄信、收信来探索信件往来的过程。针对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疑惑,老师给孩子们介绍邮政专业知识。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有关信件传递的知识,还培养了孩子们的积极探索精神,提高了他们的主动交往能力。
五、社会热点问题
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比如重大体育比赛、非典、北京申奥成功、台风来了”等。他们会围绕着这些话题,去探究原因,去参与评论。现在各种广告充斥街头巷尾,影响到孩子的生活。他们频繁地将广告语运用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喝水时,孩子们说:“农夫山泉有点甜”,
抹宝宝霜时,孩子们又说:“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表现出了对广告的浓厚兴趣,但广告知识的匮乏,又影响着他们对广告的理解和判断,于是这个社会热点问题便成了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我们设计了“收集和欣赏广告-----广告分类-----设计广告-----表演广告------广告发布与展示会”等一系列生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兴趣和做法,以便抓住机会,为幼儿的深入学习提供支架,实现生成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在幼儿与多方面互动生成课程的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能否持续性发展,还需要教师具有熟练的教育技巧,寻刺激幼儿产生新难题的激发点,使幼儿能更积极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动力,并在生成课程中迸发自己的潜力。
六、动植物与自然规律
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孩子的眼睛,引发着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围绕“蝴蝶”的一系列活动中,有一位孩子说:“蝴蝶是蚕宝宝变的。”“那蚕宝宝是什么样的呢?”、“蝴蝶是怎么变出来的?”马上有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时我没有给予孩子正面的回答,而是给了大家一个去“收集蚕宝宝”的建议。就这样自然的走进蚕宝宝的世界,生成了“我是小小养蚕娃——参观养蚕基地——进桑林采摘桑叶和桑果——家园互动养蚕——“蚕”的绘画和制作”等活动。在每一次活动过程中总会有许多充满童趣的话语和疑惑,有的疑惑由同伴解决,有的疑惑由老师作出解释,有的疑惑大家
水资源调查一起资料解决,还有的疑惑留待在以后的持续活动中解决。在持续的认识活动中,老师要以孩子为本,从孩子角度出发,朱迅癌症是真的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