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8月 第18卷第4期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OF
LIGHTINDUSTR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8No.4Aug.2017
  收稿日期:2016-12-26
作者简介:谢浩(1990—),男,安徽省合肥市人,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
引用格式:谢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与趋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4):54-62.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莫菁近况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7.04.008文章编号:1009-3729(2017)04-0054-09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与趋势
Theessence,influenceandtrendofeconomicglobalization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跨国公司;现代化
谢浩
XIEHao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不是一个中性概念?这一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界定经济全球化概念的一个重要分歧。无论是从沃勒斯坦所说的“长的16世纪”算起,还是从布罗代尔所说的文艺复兴时期算起,经济全球化的历史都折射出了强烈的资本主义彩。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此起彼伏的过程,呈现出全球经济走向深度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当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与作为总的过程和趋势的中性的经济全球化是并行不悖的。这个也更能解释为何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全球繁荣的同时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影响,产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中国参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必须妥善处理好全球化中政府和市场两股力量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增进功能,既
要优化市场环境吸引资本,为我所用;又要优化政府职能驾驭资本,避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当下,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主要方向仍然是自身发展,通过强化民生体验抵销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增强中国的全球化福利。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通过参与方式的改变,在一个十分漫长的时间里完成由“世界之中国”到“中国之世界”的转变。
·
45·
谢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与趋势
  流行于1980—1990年代的全球化概念,在新旧世纪之交成了国内外学界的热议话题。大量关于全球化的观点在这个时间段集中出现,经济全球化更是一度几乎成了全球化研究的全部内容。如今,经济全球化已逐渐被全球治理、全球价值链等概念取代。这个取代和更新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研究逐步走向普遍和具体。世界经济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不断丰富并赋予经济全球化以新的内涵,也为中国进一步了解其本质与发展趋势、深度参与全球化,提供了更多有益参考和启示。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除了对经济全球化表面特征的描述相对统一外,长期以来学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性质存在很大争议。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将经济全球化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体分析,其真实面貌便逐渐显现出来。
1.多角度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一词是一个舶来品,关于它的定义最初多出自于西方学者和国际组织,国内研究大多以此为主要依据。新旧世纪交替时,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主要有三种,即要素流动论、经济依存论、资本决定论。这三个角度基本确定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由表及里的立体概念,全面呈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表象特征、关系特征和本质特征。世界经合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化是
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1]。由此可见,国际官方机构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总体上是一致的。它们基本上是基于技术或物质层面将经济全球化理解为一个更小的自由世界。法国学者雅克·阿达等人显然不满足于对全球化作这样的定义,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这与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的界定颇为相似,都是将经济全球化看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遍化的过程,其本质是资本全球化。于是,吉登斯的“拓展的现代性”和大卫·哈维的“时空压缩”等说法就为人们津津乐道。E.luttwak更是结合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现实,直接指出:经济全球化即美国推行的经济自由主义的国际化,即全球美国化。[2]上述国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三个角度的界定或多或少影响着国内学者。不过,国内学者在研究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试图呈现一个更精确的经济全球化概念。一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不只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一个过程或一系列过程,由此对之作出了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世界经济、政治关系向着一体化方向加快变化的趋势。”[3]目前,政治经济学领域所提及的经济全球化,显然是广义的全球化。另外,经济全球化还可以从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来进行界定:“前者主要指世界时空的压缩,……世界越来越‘小’了;后者则指全球意识的加强。”[4]基于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压缩的时空是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最直接的主观感受,而隐藏在经济全球化背后复杂的全球意识、全球思维或全球主义更值得关注。
尽管学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讨论仍有分歧,但普遍强调经济全球化即是自由市场全球化,表现为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单元的紧密联系;抑或是强调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
·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8月 第18卷第4期
质,是资本肆虐、剥削和支配全球。这些为我们理解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大体精确的界定,为我们立体地、多角度地了解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2.作为一系列过程的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源于何时?学界对此众说纷纭。不同学科对经济全球化或全球化起源时间的判定有早有晚,具体见表1。不同于其他学者在全球史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推崇,美国学者扬·内德温·彼埃特思
主张将全球化的历史起点拉长到公元前3000年,从青铜时期开始计算属于东方全球化的起始时间,之后的全球化过程相继是罗马全球化、东非全球化、欧洲全球
化、21世纪全球化等阶段。
[5]
由表1可见,学界关于经济全球化起始点的主流划分主要集中在15世纪末和20世纪末两个时间上(这两个时间的确定基本上是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划定),学者们更倾向于将全球化的历史追溯到15世纪后期的地理大发现。在马克思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长期专注于世界体系研究的西方学者沃勒斯坦认为,全球化发端于“长的16世纪”(1480—1620年);而布罗代尔、汤姆·雷弗则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并非“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内陆,而是起源于13—14世纪的意
大利城市国家”
[6]
。只不过在初始阶段,经济全球化更多表现为局部全球化,这可谓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因此,主流经济全球化或完整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端于“长的16世纪”的欧洲。
笔者认为,较为全面、普遍的全球化的形成需要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条件,即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被打破并被联系起来,如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持续发现新大陆,并通过商业贸易和联通技术建立起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精神条件,即全球思维或全球意识不断蔓延至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为世界各地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提供观念支撑。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本文倾向认为,主流经济全球化发端于欧洲,起始于“长的16世纪”。不同阶段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作的划分见表2。
3.并行不悖的经济全球化
电脑如何截图经济全球化的性质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分期中寻线索。中立者基于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不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性质区分。至于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是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的现实体现,属于人类道德调节的范畴,需要通过建立国际
表1 全球化研究的学科分类、起源时间与核心问题
学科分类起源时间机构和领域
核心问题   
政治学/国际关系
1980年
国家间的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
竞争国家、战后国际政治、全球公民发展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债务危机、结构调整政策
地理空间、地点
本地与全球化的互动、全球化的在地化经济学1970年跨国合作、技术,银行、金融、对冲基金
全球合作、世界生产、全球利益链、新经济、主权财富基金文化研究媒体、影视、广告、传媒技术
地球村、麦当劳化、融合哲学1950年伦理学全球问题、全球伦理
社会学1800年现代性资本主义、工业化、城镇化、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学1500年现代资本主义
征服世界市场
历史/人类史
公元前3000年
人口迁徙、贸易、技术、世界宗教
扩大的社会合作、全球流动与居住
  注:根据扬·内德温·彼埃特思《分期中的全球化:全球化的诸历史》[5]中全球化分期稍作调整得此表。
·65·
谢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与趋势
表2 主流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大致分期
经济全球化阶段时间划分特征意识形态西欧的全球化15世纪—18世纪晚期原始积累、对外贸易重商主义
英国治下的全球化19世纪初—20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古典自由主义美国治下的全球化20世纪中期—20世界末多边主义、福利国家、跨国公司嵌入式自由主义21世纪的全球化进入21世纪至今全球公司、地区主义新自由主义
电脑没声音
政治经济新秩序来解决。[6]而全球化的批判者或怀疑者多数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认定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全球化。他们所持的论据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者是资产阶级,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同时加剧了国际层面国家间、国内阶级间的两极分化等。
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之争,看似无关痛痒,实则影响深远,事关世界经济的公平性。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作为中性的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二者并不矛盾。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中性概念,是将其放在全球史中考察而得出的。经济全球化在局部地区的预演并没掺入意识形态的因素,东方、罗马等局部全球化尽管不符合整体全球化的条件,但真实地在前资本主义历史中存在过,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全球化完全也可以表现为其他属性或混合属性。当然,当下的经济全球化的确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这一性质主要取决于当下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的生产方式和诸如重商主义或自由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因此,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中性的,具体阶段表现出的性质取决于当时占优势的生产方式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办理残疾证的条件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宣称要带给世界以自由和繁荣,然而几百年的全球化在带来全球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资本流向世界,财富流向西方”的全球体验。一直以来,资本对生产的支配和自
郑爽表白吴亦凡由主义意识形态享有的全球话语权,导致北方得利远远大于南方。但就全球化的一般趋势来说,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南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不二选择。
1.经济全球化进程回顾
尽管全球史中的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近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或主流经济全球化表现出了强烈的资本主义彩。文艺复兴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的萌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重商主义开始兴起和发展,并成为影响国家政策和社会观念的重要价值取向,其对财富近乎疯狂的追求,不断刺激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人突破地理限制,寻求更大规模对外贸易的可能和途径。新大陆的发现主要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欲望驱动。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渐次发展,资本积累日益需要国外市场来容纳机器大工业创造出来的巨大生产力。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每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都伴有殖民他国的强烈欲望,急于建立和拓展专属殖民市场以满足本国日益扩大的商品生产。此时的经济全球化虽已初具国际规模,然而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主要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市场争夺及其对所属殖民地的控制,如此“肤浅的全球化”显然不能满足全面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欧洲大陆的需要。于是,基于绝对成本优势或相对成本优势的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贸易方案应运而生,它试图解决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困难。当时英国对国际贸易的极大需求,促使其急切地想建立起一个符合自身需要的自由市场。谷物法案废除、英法《科布登条约》的签订等,意味着英国为推进自由贸易进行了许多努力。尽管如此,
·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8月 第18卷第4期
世界市场上的自由竞争主要表现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权力游戏及其对所属殖民地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几无秩序可言的世界市场争夺,使得资本主义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里野蛮生长,它不但没有实现古典自由主义者心目中的自由世界,反而接连将世界市场上的自由竞争演变为世界战争,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此一度停滞。这一阶段的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竞相争夺和宗主国对附属国的残酷剥削。对宗主国来说,它是自由的全球化;而对附属国来说,它是强制的全球化。这一模式的典型和巅峰是具有强烈殖民彩的英国治下的经济全球化。[7]
二战以降,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过渡到美国手中。美国治下的经济全球化有其自身特点。凯恩斯主义对古典自由主义作了修正,赋予国家以干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权力,提升了国家调控危机和缓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战后美国凭借其绝对的工业实力、军事优势获得主导性的话语权,它所提供的全球方
案迎合了西方世界对全球秩序的设想。其主导的几大国际组织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美国治下的全球化基本促成了美国资本自由畅行世界,美国商品、文化全球流行,美国在事实上引领并深化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化进程。这一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彩不像此前那样野蛮和血腥,变得相对内敛和低调,主要表现为对国际制度的设计和话语权的控制等方面,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未变。
20世纪末,由于苏东剧变,与资本主义世界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几近坍塌,资本主义世界随之将自由市场经济拓展至广大发展中国家,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强调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华盛顿模式开始风靡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对经济全球化的所有利益诉求都隐藏在貌似公平的所谓新自由主义的世界设计中。这一阶段,美日欧三角同盟或G7集团开始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雅尔塔体系崩塌之后,由于意识到利用国家身份干预别国经济政治生活的敏感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便转向综合利用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国资本的力量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制或诱导发展中国家接受包括自由市场、私有制和政治民主等在内的华盛顿模式。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质已很难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行为中直接寻觅,资本对现有世界经济的支配深深藏匿在现有国际制度、国际分工和全球话语设置与安排上。然而,殖民时代的遗产、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等均可在现有全球秩序安排上到。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关联甚密。资本主义相继经历了自由竞争时期、垄断的
民族国家化时期和经济全球化时期。在这三个不同时期,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都具有不同特,整个全球化过程都与资本主义生产有着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治理特、不同意识形态的今日世界秩序。
2.经济全球化的正负效应
相比英、美治下的经济全球化对世界财富明火执仗地剥夺或有失公平地分配,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性质已经变得难以捉摸。尽管如此,敏感的经济学家仍然从现有经济现状中窥得经济全球化引致世界经济走向消极的趋势。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批判或怀疑主要来自国内外马克思主义者。基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得出的一系列观点,批判者的批判、怀疑者的怀疑,跟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变更不断推陈出新。继发现经济全球化背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身份之后,他们的发现和收获不断丰富,得出一个定论:自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将不可避免导致资本主义中心国家支配边缘国家的悲观结局[8],学者S.Amin
·
85·
谢浩: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与趋势
并列举了四个例证:持续扩大的数字鸿沟不断证实经济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世界范围的南北分化和各国国内的贫富不均的加剧[9];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资本权力急剧膨胀,力求实现所在地的政治私有化,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面临的资本考验与日俱增;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成为常态[10],此次世纪交替前后世界范围的系列危机,说明毫无节制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引致国际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所谓全球意识与民族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西方现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冲突此刻正在此起彼伏地进行着。
身处同一个经济全球化进程,南北国家的全球化体验截然不同。症结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主义主要国家在全球范围占有绝对的优势,其凭借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牢牢掌握着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凭借军事和政治方面的优势,资本主义主要国家牢牢掌控着全球话语权。然而,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虽由资本主义主导,其结果却不全为其所控制,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如中国经济的全球崛起。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系列制度安排和秩序设计,为各国参与全球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模式和规则,所有参与这个过程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获得了利益。只是这种利益并非均匀分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获得的利益可能在总体上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11]但是,经济全球化总体上也为后发国家提供了一个总体有序的时代背景和经济上崛起的希望。地理上愈加紧密联系的地球,制度上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等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总体上是所有参与者均可共享
的。这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审慎地走向繁荣的途径和可能。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通用技术与世界各地开展经贸往来,也可以通过世界市场获取资本、技术等本国急需的发展要素,从而通过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其主导者曾一度、并且也将继续为世界带来不公平,但是它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提供了一般环境和基础条件。
  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与发展趋势
  本应是中性的经济全球化在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时,利益分配上总是更加倾向于发达国家,其根源在于发达国家享有全球范围的经济优势,垄断了经济全球化的话语权———市场自由、经济公平、环境保护、财富分配的标准都由其决定,而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全球化过程的被动参与者。表面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由经济占优的强国决定,而在更深层次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跨国资本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曲折过程同民族国家与跨国资本之间的同向或反向运动总体上是契合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可从这样的矛盾运动中发现。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经济全球化看似国家间的权力角逐,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跨国资本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亟需扩
大生产、市场,以不断增加财富的跨国资本,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行为主体。而在不平衡的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相较于地域上的限制,民族国家保护本土经济、抵制跨国资本扩张的举措是制约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扩张的力量并非只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向外扩大自身影响。面对发展中国家的体性崛起,保守的力量也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