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课标要求】
1.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
2.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让学生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3.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注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
演员马元【核心素养】
1.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边塞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剖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
3.分析诗歌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4.剖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其现实批判意义。
5.背诵全诗。环保宣传语
【教学重点】
熟悉高适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基本风格,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教学难点】
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征及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想】
1.抓重点,析对比。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因此本诗教学拟以“赏析对
比手法”为重要突破口,引导学生查诗中对比的内容,分析探讨对比的作用,那么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多诵读,重感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回的诵,吟诵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学诗歌一定要多读,读不仅可以博闻强记,还能在反复吟咏中受到诗歌的熏陶与感染,所以诵读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初读,整体感知;再读,读出情感;三读,品出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和孙悟空过一天300字作文四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
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穿越历史,走进那“大漠穷秋塞草腓”的盛唐边塞,去聆听那“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战争悲歌——《燕歌行》。
冲云霄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
(一)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1.盛唐的边塞诗产生原因: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宗宪陈孝萱
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
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好听的歌词
高适为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早年漫游燕赵,即有《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作于开元二十六年之《燕歌行》最为脍炙人口。旧史谓其“五十始为诗”,殆非事实。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宽,乐府、古风尤为擅长,颇为杜甫所推许。殷璠评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严羽名其诗为“高达夫体”(《沧浪诗话》),说明其自有独特风格。《新唐书》本传谓其“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所作诗当时就有入乐者。薛用弱《集异记》记与王之涣、王昌龄旗亭赌唱之事,虽未可尽信,然当时伶人已大唱其诗者,当非诳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