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有25个⼉⼦,凭什么继承者是嗜杀的曹丕?
正史记载,魏王曹操有姓可考的妻妾⼗五位,共为他⽣了⼆⼗五个⼉⼦。按照惯例,长⼦曹昂是王位继承⼈的⾸选。曹昂虽然不是正妻丁⽒所⽣,但是丁⽒抚养长⼤。可惜这个长⼦在张绣反叛时,死于战乱,曹操晋升魏王时,曹昂已经死了将近⼆⼗年。
曹昂
丁⽒因养⼦之死与曹操反⽬弃之⽽去。这样,地位⽐较靠前的⼩妾卞⽒就理所当然成为正室,她所⽣的四个⼉⼦丕、彰、植、熊就顺理成章成为嫡⼦。
曹操⼀⽣以“挟天⼦以令诸侯”为旗号,逐步统⼀北⽅,取得“三分天下有其⼆”的丰功伟绩,晚年已经取得⼤汉有限公司99%的股份,如何寻⼀个维持事业发展的接班⼈,不断做⼤做强,并兼并孙刘两个同⾏,是曹操晚年处⼼积虑的⼀件⼤事。
四个嫡⼦中,⽼四曹熊早夭,竞争者实际上只有嫡长⼦曹丕、次⼦曹彰、三⼦曹植,虽然庶⼦中也不乏曹冲等佼佼者,但依照封建礼法,这些⼈根本就没有候选资格。
曹彰
曹彰,字⼦⽂,少善骑射,膂⼒过⼈,能⼿格猛兽,武功在三个⼉⼦当中居⾸。虽然也喜爱这个“黄须⼉”,但是,⽼谋深算的曹操深知当⽼⼤不是凭借胳膊粗⼒⽓⼤打打杀杀,要靠智慧耍政治⼿腕,指挥别⼈打打杀杀。所以曹操⾸先在选项“曹彰”上打了⼀个叉。
剩下的曹丕曹植让曹操犹豫不决。
曹丕
《三国志》载:曹丕,字⼦桓,“年⼋岁,能属⽂。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曹植,字⼦建,“年⼗岁馀,诵读诗、论及辞赋数⼗万⾔,善属⽂。”可“⾔出为论,下笔成章。”
曹丕在⽂学上虽然不如⽼爹和三弟,但也造诣颇深,著作《典论▪论⽂》开创⽂艺批评之风⽓,作品《燕歌⾏》是中国第⼀⾸完整的七⾔诗。
曹操在众多⼉⼦中,最喜欢的就是曹植,原因在于曹操爱才。⽼三曹植最有才华,政治上也有独到见解,不但是诸⼦中的佼佼者,还是当时⽂坛数⼀数⼆的⼈物。曹操对⽼三寄予厚望,以其能成就⼤业。
曹植
曹操也知道曹植好饮贪杯,所以多次教育他要约束⾃⼰,不能任性胡来。可是曹植⾃由散漫习惯了。
建安⼆⼗⼆年(217年),曹植在⽗亲外出期间,⼀次醉酒后,私⾃乘坐王室车马。擅开王宫⼤门,在只有帝王举⾏典礼才可通过的禁道上纵马驰骋。曹操闻讯后⼤怒,砍掉了王室车队队长的脑袋,曹植从此失去了⽼爹的信任。
《三国志》中记录过曹操⽴储时与幕僚崔琰、贾诩之间的谈话。
影流
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婿,但崔琰明确表态⽀持曹丕,认为“长⼦当⽴”为《春秋》⼤义,况且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堪承⼤统。
贾诩没有明说,采取暗⽰。曹操屏退左右问贾诩:“⽼贾你觉得我该选择谁继承王位呢?”
贾诩⼀声不吭把曹操整⽑了:“我问你咋不说话?”
贾诩这才侃侃⽽谈:“我在想袁绍、刘表⽗⼦之间的事情呢?”
贾诩暗⽰曹操,袁绍和刘表都是因为没有选择长⼦为接班⼈,所以造成内⽃,最终导致失败。
曹操领悟——就这么定了!
曹操害怕曹丕⽇后玩不过曹植,所以提前帮助他剪除了曹植的党⽻杨修、丁仪等⼈。
曹丕成为接班⼈,不满意的⼈很多,其中包括他的母亲卞⽒,卞⽒认为三⼉⼦曹植更优秀⼀些,⽽曹丕智商没⽑病,情商却很低,换句话说,就是没⼈情味⼉。
智商⾼情商低的⼈治理天下不会得⼈⼼。何以见得?曹操去世不久发⽣的⼏件事验证了卞⽒的忧虑不⽆道理。flash动画制作学习
曹操去世没多久,曹丕就开始对兄弟们下⼿,⼀⼀安排到偏远的地⽅过着有爵位⽆实权的⽇⼦。
亲兄弟⼿中⽆军政⼤权,导致司马家族势⼒如⽇中天,成为曹魏帝国最⼤的隐患。
王宝强母亲逝世曹冲称象
正史上含混不清,《世说新语》⾥边说得有⿐⼦有眼⼉——曹丕最担⼼的不是曹植,⽽是另⼀个⼩弟弟曹冲,这孩⼦⼗来岁就想出“称象”的办法,长⼤了还得了?于是投毒杀掉了曹冲。
对同母弟弟曹彰,曹丕知道武艺不如他,还是采取下毒的办法,但是考虑曹彰不是孩⼦,所以骗术要⾼⼀些。于是曹丕来⼀些⼤枣,⼀部分浸了毒药,另⼀部分做了记号,掺在⼀起。
有⼀天,曹丕弟弟曹彰到太后宫中下棋,曹彰硬着头⽪来了。期间,曹丕让⼈端来⼤枣,看见⼤哥主动拿栆吃,曹彰放松了警惕,也闷头吃起来。没多⼤功夫,曹彰的就翻⽩眼了。
太后知道是中毒了,命⼈赶紧去取⽔。谁知曹丕早就安排好,事先把瓶瓶罐罐凡是能打⽔的东西都砸碎了,太后在井边急得直跳脚,等⼈来⽔桶,曹彰已经咽⽓⼉了。
⾄于曹丕对付曹植“相煎何太急”那段⼉,地球⼈都知道,就不啰嗦了。刘烨的老婆照片
太后好说⽍说,曹丕饶过曹植⼀命,但对曹植⼀贬再贬。
杨玏米露恋情对待跟⾃⼰⽣活了近⼆⼗年的⼥⼈甄⽒,移情别恋后,竟然将其赐死,安葬时披发覆⾯,以糠塞⼝,为你⽣⼉育⼥夫妻⼀场,何⾄绝情如此!
曹丕对兄弟刻薄寡恩,对妻妾⽆情⽆义,对⽗母同样冷漠⽆情。
曹操在宣读孔融罪状中,其中有⼀条“若遭饥馑,⽽⽗不肖,宁赡活馀⼈。”
⽩话的意思就是——如果遇上饥荒,⽗亲不是啥好⼈,宁肯拿粮⾷去救活别⼈。
曹操哪⾥知道,他的⼉⼦曹丕也有类似的观点。
萧敬腾出道王太⼦曹丕有⼀次举办宴会,同⼀百多个来宾探讨⼀个问题。曹丕说:“假如你的领导和你亲爹同时得病,救命的药丸就⼀颗,只能救活⼀⼈,请问列位先救谁?”
众⼈不知太⼦葫芦⾥卖的什么药,有⼈说救领导,有⼈说不知道咋弄啊,莫衷⼀是。当时只有邴原闭⼝不⾔,没有参与,太⼦就过来问他救谁,邴原的回答⼀针见⾎:“救我爹!”
潜台词是——是⼈就应该知道先救⾃⼰的爹,这是常识!
曹丕不同意“救⽗论”赞同“救君”观点,但⼀时也不到推翻邴原的论据,只好擦擦⿐⼦上的灰悻悻离去。
我们在正史《三国志》中发现:早在曹丕⽴为魏王世⼦时,卞⽒就对⼤⼉⼦充满厌恶情绪。
有⼤⾂对卞⽒说——⽼板娘,您⼉⼦当上公司副总了,这是天⼤的喜事⼉啊,您⽼⼈家得翻出箱⼦底⼉给俺们发红包啊!
卞⽒不冷不热回答:曹总以曹丕年龄最⼤,所以选他。能够免除我“教导⽆⽅”的罪过就是幸事了,这事⼉不值得我给你们发红包!
曹丕与母亲关系不睦,最初是因为太⼦争夺战时,母亲明显偏袒曹植。到了⾃⼰继承⼤位时,他就下了⼀道圣旨,⼤意是:妇⼈不得⼲预朝政,从现在开始,所有⼤⾂不得向太后上奏;后族不得担任辅政要职,如有违背者,天下共诛之。
明着看是教育⼤⾂们吸取两汉妇⼈⼲政⾎的教训,实际上是在指桑骂槐,表达对母亲卞⽒的不满。
曹操刚死没多久,曹丕就宴饮歌舞,打猎游乐,居丧期间⼀点也不忌讳。
这还不算,他还在强占⽗亲的妃⼦。
有⼀天,曹丕病重,卞⽒去看望,发现⼀个旧时宫中相识,这不是那谁谁吗?你咋在这⼉?
太后转念返回,忍不住痛骂:“猪狗都不会吃你的⼫体,死了也活该!”
曹丕死后,卞⽒每次路过他的寝陵,都不去看他。
曹丕种种丑⾏让母亲从不满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甚⾄到死都不原谅他。看来千古奸雄曹阿瞒也有看⾛眼的时候,选择曹丕属于败笔。
黄初七年(226年),急功近利⼼⼒憔悴,机关算尽窝⾥⽃消耗精⼒,再加上迷恋酒⾊掏空躯壳,年仅四⼗岁的曹丕⾝染重病,死于洛阳。
魏⽂帝
后世对于曹丕的评价,贬多于褒。
⾸先,是他本⼈政治上不成熟,还嫉妒别⼈,听不进忠⾔。颇有政治远见的曹植很早就发现司马家族的狼⼦野⼼,他曾多次劝说哥哥曹丕遏制司马家族的势⼒,但曹丕不以为然,可怜曹阿瞒戏耍汉献帝,到头来⼉孙也成为司马⽗⼦掌中玩物。
其次,军事上⽬光短浅。两次发动“⼴陵之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征吴,⽽是镇抚青、徐⼆州豪强的骚动,这些实在算不得雄才⼤略。
第三,⽤⼈上亲⼩⼈远贤⾂。从当太⼦时,只要说他好话者,维护他利益者,不管⼈品咋样,才能如何,⼀律提拔委以重任。
第四,作为⼈君,曹丕缺乏政治家的宽⼴胸怀。这⼀点与其⽼爹曹操相⽐,相去甚远。曹丕当太⼦时,夫⼈郭⽒的弟弟为曲周县吏,偷盗官布,依法当斩。曹丕得知是他曾经的⼀个⽼部下鲍勋审理,于是写信请求法外开恩。鲍勋是个耿直清廉的⼈,拒绝了曹丕,直接上报朝廷依法处理。曹丕怀恨在⼼,称帝后个借⼝杀掉了鲍勋。
⼀个放纵个⼈私欲,不从国家民族⼤义出发去处理问题的⼈,就算不是昏君,也配不上“明主”这个称号,倒不如安⼼写作,说不定还能写出超过《典论》的⼤作,那样的话,三国历史上就会少⼀个政治侏儒,⽽多⼀位⽂坛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