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界2006.8
218份日报/千人的法国是世界报业发达大国中重要的一员,也是世界上阅读杂志最多的国家之一。法国主要的高级报纸有《世界报》、《费加罗报》,大众报纸有《法兰西晚报》和《巴黎人报》,地方报纸发行量最大的是《法兰西西部报》,2004年为78万份。与报纸相比,法国人更喜欢和习惯阅读杂志,杂志出版在法国一直是生机勃勃的产业,法国的杂志市场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在整个欧洲都是一个亮点。2001年,法国拥有杂志4191种,2002年法国杂志付费发行量为22亿册。法国平均每人阅读杂志6.9种,男性平均每人阅读杂志6.4种,女性平均每人阅读杂志7.3种。年轻人是阅读杂志最多的人,15-24岁的青年人平均每人阅读杂志7.9种。[1]
法国的时事综合杂志中最有特点、发行量也最大的是《巴黎竞赛》画报(ParisMatch)。在
鼎盛时期,曾创造法国发行量最高记录——
—200万册,如今在电子媒体影像化传播的竞争下,它仍然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事综合周刊。该刊创办于1949年,已经出版了近3000期,其图片记录了法国社会的发展变迁。
本文以法国《巴黎竞赛》画报为样本,分析其作为一本以图片为主的时事综合杂志,在视觉表达和内容传播中的特和成功经验,希望能为成长中的中国时事类刊物提供一些借鉴。
《巴黎竞赛》的历史与内容构成
2005年据法国发行量鉴定办公室(O.J.D.)和法国“杂志读者研究”(AEPM)组织统计,《巴黎竞赛》画报的发行量约为72万册,每周读者量450万人(法国总人口数为6000万人)。而法国较为著名的新闻周刊,以文字为主的
[文章编号]1002-5685(2006)08-0017-05
王力宏照片图片传播成就“法国第一时事杂志”
——
—《巴黎竞赛》画报办刊特探析
□陈玉洁周小普
[摘要]法国《巴黎竞赛》画报是一份有57年历史的时事综合杂志。它以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图片报道和巨大的发行量闻名。本文回顾了《巴黎竞赛》的创办和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了其内容构成,并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其特:内容上,力求在追逐市场和保持
严肃性之间做出平衡;形式上,视觉表达独特,文字表述自成一体。它为中国媒体如何发
挥图片传播的作用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图片传播;《巴黎竞赛》画报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陈玉洁,女,《人民画报》社编辑,新闻学硕士。
周小普,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本期话题
17DOI:10.13495/jki.cjjc.2006.08.003
国际新闻界2006.8
《快报》(l'Express)《新观察家》(LeNouvelObser-vateur)和《观点》(LePoint)2005年的发行量分别为约55万册、54万册和40万册。2020各省高考时间
它曾在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默许下披露了其私生女的消息,它独家专访美国总统布什,它对法国国内和国际问题的追踪不遗余力,在法国社会可谓家喻户晓。
1.《巴黎竞赛》的历史
《巴黎竞赛》的前身是莱昂・拜耶比创刊于1928年11月的体育副刊《竞赛》,1938年纺织工业家让・普鲁沃斯特将其转型为大开本图片时事杂志,第一期于1938年7月7日出版。这次尝试大获成功:1940年6月法国被占领前夕,《竞赛》的发行量达到170万册。德军占领期间停止出版。
1949年3月25日,《竞赛》更名《巴黎竞赛》重新面世。1950年罗歇・泰龙(RogerThérond)成为《巴黎竞赛》的总编,他是一位对《巴黎竞赛》施加了重大影响的人物,被誉为“《巴黎竞赛》的眼睛”。罗歇・泰龙的理念是:“在灰的纸媒体和彩的电视之间产生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它兼具两者的特点,既提供信息又呈现场面。《巴黎竞赛》自始至终与鲜活联姻。”1956年《巴黎竞赛》的发行量达到160万册。1958年为鼎盛时期,创所有法国媒体发行量记录——
—将近200万册。此后,由于新的周刊不断出现和电视的发展,《巴黎竞赛》的发行下滑。
1968年,罗歇・泰龙因与让・普鲁沃斯特意见不合而去职,并推出在法国广有影响的摄影艺术杂志《照片》(Photo),加盟菲力巴奇出版集团。1976年6月,普鲁沃斯特将《巴黎竞赛》出售给达尼埃尔・菲力巴奇(DanielFilipacchi),于是罗歇・泰龙重新掌权,任总经理兼总编。主席的逝世成为该杂志易主后的第一个封面(1976年9月18号)。此后很短时间内,该刊发行量迅速回升到83万册。1979年,罗歇・泰龙在一次声势浩大的广告运动中推出在法国广为人知的广告语:“文字的重量,图片的冲击”。1984年9月,《巴黎竞赛》改为全彩页出
版。1996年,《巴黎竞赛》推出了自己的网站www.parismatch.com。1999年,罗歇・泰龙去职,由阿兰・热内斯塔尔(AlainGenestar)接任主编至今。2001年,《巴黎竞赛》在比利时推出新版本,名为《自由竞赛》。[2]《巴黎竞赛》画报如今有工作人员近130人,出版法国、比利时和美国三个版本,在比利时和美国都设有工作室。在法国售价2.3欧元(2004年12月之前价格为2.2欧元)。《巴黎竞赛》的口号是“法国第一时事杂志”,其读者分布状况为:男性读者占45%,女性读者占55%;28%的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27%在35到49岁之间;32%的读者职业为艺术家、企业管理人员、经纪人;13%的读者是企业管理人员。《巴黎竞赛》的证订广告对自己的描述是:理念——
—每周四在家中收到,《巴黎竞赛》,法国第一时事杂志。编辑内容——
—《巴黎竞赛》是国内国际时事周刊,报道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的同时重点关注人,关注那些推动历史的男人和女人。
失恋33天的演员2.《巴黎竞赛》的内容构成
《巴黎竞赛》共有8个栏目,就整本杂志的内容来看,大体上可以分成三部分:“时事”栏目之前的“巴黎的竞赛”和“档案”为第一部分,“时事”为第二部分,其后的“本周竞赛”、“经济竞赛”、“生活竞赛”、“游戏”和“那一天……”等栏目为第三部分。
“巴黎的竞赛”被放在杂志开篇的位置,主要是文化娱乐方面的内容,如艺术界人士访谈、新书介绍、电影推荐、文化快报、音乐、流行趋势等;“档案”是调查性、探密性质的内容,如《赝品掩盖下的马奈真迹?》。
“时事”是《巴黎竞赛》的重心所在,其页数约占整本杂志的40%-60%,内容既包括世界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也包括明星动态,内文中不插广告。
“本周竞赛”和“经济竞赛”都是短消息的集纳,前者报道政治领域的动态消息,而后者关注经济领域。子栏目包括信息快报、人物点评、经典话语等;“生活竞赛”包括旅行、健康、家居装饰、汽车等;“游戏”
有填字游戏、国际象
本期话题18
国际新闻界2006.8
棋、智力题等;“那一天……”位置一般固定在封三,以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生活中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例如:“我在飞机失事中幸存”、“我是同性恋者被公之于众”。
总体来看,“时事”在杂志中被赋予了重中之重的地位,重点报道都在这里推出,编排上也颇费心思,与别的栏目泾渭分明。
《巴黎竞赛》的办刊特
通过对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分析与比较,笔者认为,《巴黎竞赛》在期刊林立的市场中能吸引如此数量的读者,其竞争力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内容的严肃性与娱乐性的平衡与结合。报道政治经济军事新闻与追踪明星的独家新闻同样的不遗余力。第二,独特的视觉表达。包括篇幅巨大的独家照片、和谐的彩、整洁的版式,有整体感的杂志本身。
1.严肃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1)封面与正文:既相承,又相异
从外观上看,《巴黎竞赛》类似娱乐杂志,因为所有的封面都是人物,而且往往是演艺界明星。封面人物必定在正文中有相关报道,是时事栏目的一部分,但并不一定是时事的头条。这是因为杂志的封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吸引读者并让读者掏出钱包。
笔者选取了自2004年2月到2005年1月12个月共53期在法国出版的《巴黎竞赛》画报,每个月随机抽取一期,共选样12本。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封面照片及报道标题和时事栏目的头条相重合的有8个,其中:
政治领袖2个:美国总统布什和法国右派政党“人民运动联盟”领袖阿兰・朱佩;突发事
件3个:马德里大爆炸,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东南亚海啸;国际关系1个:法国与科特迪瓦交恶;影视明星2个:刚刚去世的马龙・白兰度和法国著名影星伊夫・蒙当。
封面照片及报道标题和时事栏目头条不同的有4个。这四期的封面分别是两名影星和两名运动员,而时事栏目的头条则换成了阿富汗局势、雅典奥运会等体现杂志新闻特征的选题。这些大多是政治,军事、国际方面的严肃新闻,以集纳众多图片和多篇报道的专题形式出现,配以独家大幅照片,注重时效性和影响力。
《巴黎竞赛》在严肃与娱乐的悖论中求得和谐统一:用封面的明星或名人效应最大化地吸引眼球,以赢得市场的青睐。这也是与其图片化的报道方式密不可分的:图片报道本身要求杂志提供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图片,这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否则,受众自然会转向能提供深度分析的长篇报道的杂志。而在正文内页中,报道的重心仍然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使其保留了新闻杂志的严肃性,以吸引不同层次的受众。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巴黎竞赛》不惜人力物力以获得有现场感的独家报道,这也是它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却仍然被人重视的原因。
(2)时事栏目:主打新闻,崇尚娱乐《巴黎竞赛》时事栏目每期的报道在10篇左右。在本文选取的12本样本中,时事栏目共有117个选题(同一选题经常分几个标题进行报道),平均每期时事栏目近10个选题。《巴黎竞赛》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以人物作为中心和主题的报道占相当大的数量(不一定有非常明显的新闻事件作为由头),据此,作者将所有报道按人物和事件划分为两大部分(如表):
事件(31,占26.5%)
人物(86,占73.5%)世界局势
突发事件
纪念回顾
文体娱乐
政坛人物
明星名人
犯罪事件卷入者
经济界人物
竞赛人物
94414144967107.7%
3.4%
3.4%
12%
12%
41.9%
5.1%
6%
8.5%
2004年2月-2005年1月
“时事”栏目选题抽样统计本期话题
19
国际新闻界2006.8
表中,世界局势包括费卢杰、阿富汗等战乱频仍的地区;突发事件包括马德里爆炸案,东南亚海啸等重大事件;纪念回顾包括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二战时期法国抵抗运动60周年等;文化体育娱乐事件则较为宽泛,包括戛纳电影节、高级时装、热门电视节目介绍等。从表中还可看出,对明星人物的报道多达49个,占了报道选题总量的41.9%。从数据上看,《巴黎竞赛》似乎已变成
一份娱乐周刊了,但从报道规模和篇幅方面来看,则并非如此。每本杂志对明星名人的报道多用18页左右的篇幅,12本样本共计246页;而占报道选题总量为3.4%的4个突发事件的报道总篇幅达到117页。2005年1月6-12日的《巴黎竞赛》可以称作海啸专刊——
—76页的时事栏目主题只有一个:东南亚海啸。
在追寻影星歌手的踪迹方面,《巴黎竞赛》无孔不入,法国著名记者阿尔贝・杜鲁瓦在其所著的《虚伪者的狂欢节》中说:“但在最近几年来,《巴黎竞赛》画报……对热门新闻、或职业或职位能使之成为明星的男男女女,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3]
但在新闻报道方面,《巴黎竞赛》同样不遗余力,经常派记者到战乱频仍的地区和突发事件发生地,为此,该刊多名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以身殉职;在2004年底对于印度洋海啸的报道中,该刊派出5名记者分别从印度的纳加帕提南、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泰国的普济岛、印度尼西亚的米拉务和苏门答腊岛北部5地发稿,这种为获得新闻不惜一切代价的态度也是它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2.独特的视觉表达和自成一体的文字表述
(1)富有冲击力的照片与丰富的版面
对于《巴黎竞赛》这样一份以图片报道见长的杂志而言,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图片的冲击
力至关重要。
该刊的封面通常以一张无边框的照片构成主体,大多数为人物照片,少数是当期报道的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照片。封面人物多为影视娱乐界明星,在马德里爆炸案、别斯兰人质危机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巴黎竞赛》的封面变成了对狼藉场景的展示,对卷入其中的人物的特写。在对东南亚海啸的特别报道中,封面甚至少见地采用了黑白照片。在内文中,最重要的“时事”栏目每期的照片使用量在60-80张之间,第一页都是一幅跨页出血[4]的大照片,展现的景象开阔,使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通栏出血大照片的使用是《巴黎竞赛》的一个特,每期的使用量在10张左右。
《巴黎竞赛》照片使用的突出特,一是以人物为主。所刊登的照片表现人物的占了绝大多数,即使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也往往通过一个、数个人物或一个体来表现。在表现生活中的人物时,倾向所用图片的现实主义和个人化——
—将人物安排在随意、温暖的更贴近真实生活的场景中。二是抓拍的照片多,动态感强。该刊所选用的照片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现场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融入真情实感的照片往往会对人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三是追求“唯美”。《巴黎竞赛》能够吸引读者,保持高发行量和传阅率,与其节奏明快、构图新颖、形象鲜明、线条简洁的新闻图片直接相关。
《巴黎竞赛》对彩的细节处理着意追求和谐的效果。杂志纸张的颜略带蓝,使文字的背景变得
柔和悦目。在彩的选择上,通常使用鲜明的颜,与照片的颜形成对比,便于识别。重大事件的报道有时用红标题标出,例如别斯兰事件中就用红粗体标题“屠杀”衬托图片中一位抱着受伤孩子的中年妇女坚忍的神情。各个栏目的标题大多使用红、橙等明度较高的颜,与其铭牌的红属同一系。正文中红的使用最为常见,强化了整体性和品牌效应,使读者对《巴黎竞赛》画报的感知与“醒目”、“鲜明”等词语联系起来。
该刊将杂志的对页当作一个版面来处理,其稿件多安排在对称的左右两页,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单元,文字极少转至后页,照片也安排成相对的呼应关系。为读者留出翻页时切换主题的时间和空间,阅读流畅而方便。
本期话题20
国际新闻界2006.8
在整体的编排上,《巴黎竞赛》画报的核心部分——
北京故宫的资料—“时事”栏目,与其他栏目有明显的区别:大幅图片及文章的穿插运用与前后部分以文字为主、掺杂多幅小图片的版面语言迥异:栏目开始和结束部分各自安排了一个占一整页的漫画栏目,仿佛两道屏风将“时事”与前后做一个隔断,突出了栏目的整体性。首尾呼应,突出重点,给人以整体感。
(2)人性化、故事化的表述
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海啸因后果严重、影响巨大而引起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巴黎竞赛》从2004年12月30日,也就是海啸发生后第四天开始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并用了3期共112页的篇幅刊登了17篇与此相关的文章。与美国的《时代》周刊相比,报道时间更早(早11天),篇幅更大(多6篇、71页),其中,该刊第2902和2903两期均以海啸为封面(比《时代》多1期);在报道的角度和方式方面也与《时代》周刊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场面化、故事化的描述。在第2903期中,开篇的11幅图片之后的文章是由十几个海啸发生时在场的人物状况描写组成的。段落短小,每段讲述一个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什么事情,对海啸的所见所闻所想,构成了一幅另一种意义上的、无法用图片表现的众生相。
第二,人物情感和心理表现充分。《巴黎竞赛》第2903期第一篇文章的最后记述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她将蛋糕放在孩子奈丽的墓前祭奠,第二天发现蛋糕被咬过,记者以这样的描述作为结尾:“她对我说:'很好,是奈丽吃掉了。'应该是猫儿夜里从这经过。但今天,我自己也极其希望相信是奈丽饿了。”整个报道充满了人情味,读后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第三,辅以提供背景的相关文章,但分析较少。《巴黎竞赛》第2902期第三篇文章介绍了过去世界上的四次超级大地震,援引学者的话指出这次地震的深远影响——
—有可能改变地球的自转,还列出海啸从发生到波及各个国家的走势和具体时间,以及死亡和失踪人数等。
与美国《时代》周刊相比,《巴黎竞赛》画报文章的写作并不是宏观的、场景式的叙述和深刻的、理性的分析,而是以人物为主,以人物叙述还原当时的场景和表现人物的内心。即使是图片报道,它依然倾向于用图片描述故事。
《巴黎竞赛》的致胜之道
逝世的明星《巴黎竞赛》几经起伏,到现在仍是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事综合类杂志,这与法国的社会环境和法国人的文化消费习惯分不开。法国人有读图的偏好,而且繁荣发达的图片类书刊市场促进和巩固了这种习惯。近年来法国连环画的出版形势一直很好,出版种数迅猛增加,销售量年年攀升。1/3的法国人喜欢看连环画,而且文化水平越高,看的连环画越多。根据连环画专家、连环画批评家协会秘书拉蒂埃所做的年度调查,2002年法国出版了1494种连环画,比2001年增加202种,连续7年呈上升趋势。[5]
《巴黎竞赛》能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仰仗的主要是高质量的新闻图片。该刊关注新闻事件,更关注事件中的人,着重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大幅通版照片的大量运用、精美的版面设计,使时事周刊一改通常的严肃面孔,变得更易接近。精彩的新闻照片,不仅凝聚了丰富的
信息,而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起到“一图胜千言”的作用。不少新闻图片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取得了美化版面的效果。
在作为强项的图片传播方面,《巴黎竞赛》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将图片作为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努力扩大图片来源尤其是独家图片;掌握选择图片的技巧和适合自身的标准;版面注重文字与图片的关联性、彩版式的搭配、乃至整本杂志的视觉传播的整体性。
“信息节食”功能也是《巴黎竞赛》获得读者青睐的重要原因。据估计,今天一份《纽约时报》的信息量,相当于公元17世纪一个欧洲人一生获得的信息总和;另据估(下转第37页)
本期话题
张翰和郑爽的关系21
发布评论